
魏兆惠博士的《兩漢語法比較研究》對詞類和以句法為核心的語法專
題進行了研究,是兩漢語法研究的新收獲。
《兩漢語法比較研究》利用西漢和東漢詳盡的共時和後時語料,對兩
個時期詞語附加、量詞、否定句中代賓位置、動趨式和被動式等語法專題
進行細緻的描寫和比較。兩個時期的語法存在許多相同之處,而相異之處
主要表現在:東漢出現了大量新興的副詞、形容詞、動詞、名詞、代詞附
加成分。遭受類被動式在東漢時期出現並居被動式的首位,而同是在先秦
和西漢使用頻率很高的“為”類被動式和“於”類被動式的使用比例明顯
減少。“被”字句的表達法逐漸完備。在先秦時期占優勢的否定句中代詞
賓語前置的情況,西漢時期開始衰減,東漢時期則基本消失。在西漢時期
“來”和“去”用在其他動詞後構成連動結構,但是在東漢時期部分已經
虛化為趨向補語,在東漢時期動趨式已經出現了。從數量上看,無論是名
量詞還是動量詞,東漢都在西漢的基礎上增加很多。以揚雄為代表的兩漢
之際的文人作品,和當時的口語作品在語法方面已經出現分歧,說明文言
和口語在兩漢之際已經分離。東漢已經初步具備了中古時期漢語的很多語
法特徵,從語法的角度來說,東漢應該看作是中古的一部分,而西漢,和
先秦的語法相比有發展,但是和東漢還是存在一定的距離,可以看作是上
古漢語的晚期。
编辑推荐
魏兆惠博士的《兩漢語法比較研究》對詞類和以句法為核心的語法專題進行了研究,是兩漢語法研究的新收獲。魏兆惠博士的研究不僅專門討論了《揚雄集》的語法特點,而且把視野放大到整個兩漢時期,針對兩漢時期有重大變化的語法專題,比如量詞、詞語附加現象、否定句、動趨結構、被動結構等展開專題研究,觀察和比較這一特定歷史時期上述語法現象所發生的各種變化,提出兩漢時期在漢語語法史上的具體歸屬;魏兆惠的研究在材料的選取上下了大力氣,她把出土文獻和傳世文獻結合起來,綜合使用,增強語料的代表性、真實性和典型性,從而保證了所選語料能够真實反映兩漢的語法面貌。 作者简介
魏兆惠,女,漢族,湖北棗陽人。2005年獲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博士學位,華東師範大學博士後,現為北京語言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漢語語法史。曾在《文史哲》、《語言研究》、《漢語學報》、《中國語文研究》(香港)等刊物上發表專業論文多篇,出版專著一部。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一項,並多次參與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 目录
緒論
第一節兩漢時期的歷史、政治、語言、文化背景
第二節兩漢語法研究的成果及不足
第三節本書的研究任務、材料
第四節本書的研究方法、目的
第一章兩漢時期的詞語附加現象比較
第一節關於詞語附加現象
第二節西漢時期的詞語附加現象
第三節東漢時期的詞語附加現象
第四節小結:兩漢時期的詞語附加現象比較
第二章兩漢時期的量詞比較
第一節西漢時期的名量詞
第二節西漢時期的動量詞
第三節東漢時期的名量詞
第四節東漢時期的動量詞
第五節小結:兩漢時期的量詞比較
第六節餘論
第三章兩漢時期的被動式比較
第一節關於被動式
第二節西漢時期的被動式
第三節東漢時期的被動式
第四節小結:兩漢時期的被動式比較
第四章兩漢時期否定句中代詞賓語位置比較
第一節關於兩漢以前否定句中代詞賓語位置的論爭
第二節兩漢時期否定句代詞賓語位置的狀況
第三節關於否定句代賓必然後置的規律及其解釋
第四節小結:兩漢時期否定句中代賓位置的變化規律
第五章兩漢時期趨向補語比較——以“來”和“去”為例
第一節趨向動詞及相關概念
第二節西漢時期的“V去/來”結構
第三節東漢時期“V來/去”結構
第四節小結:兩漢時期的趨向補語使用情況
第六章兩漢之交文人作品的語法特徵——以揚雄為例
第一節揚雄其人
第二節揚雄作品的語法特徵
第三節從揚雄作品的語法特點看古代白話和文言的分離
結論
第一節兩漢時期漢語語法特徵的比較
第二節兩漢時期漢語語法變異的內部原因
第三節小結:東漢、西漢漢語語法的歷史定位
參考文獻
後記
ISBN | 9787040270204 |
---|---|
出版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作者 | 魏兆惠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