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美学教育在当今高等教育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书是我国著名美学理论专家王怀通主编的一本面向大学本科生和自考生的美学教材。作者用马克思主义的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和方法对一些基本的美学问题做作了比较客观、谨慎的介绍。本书简明实用,作者的观点在国内的美学研究领域有一定的地位,是广大美育工作者的良师益友。 媒体推荐
后记
为了满足大学本科生和自考生的需要,我们编著了这部教材。在编著过程中,我们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和方法,力图在美学的各个方面均有较为成熟的看法。
参加编著者是河南大学中文系及有关各系(美术系、政治系)担任多年美学教学及科研工作的同志,他们是(以执笔章节先后为序):
王怀通河南大学中文系绪论及第四章:审美意识
傅民之河南大学中文系第一章:美的本质
吴留英河南大学美术系第二章:美的形态
赵海江河南大学中文系第三章:美的范畴
田春河南大学中文系第五章:艺术的审美属性与艺术创造
马进举河南大学政治系第六章:审美教育
王怀通同志提供了大纲草稿,并通读了全稿,进行了适当的增删修改。傅民之同志担任书稿的转换和交流工作,促成了全稿的完成。
在本书的编著过程中,得到了河南大学党委和行政领导的支持,河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的关心和赞助,河南大学中文系党政领导,特别是副主任张仲良同志的关怀和支持。对此,我们深为感谢!
由于时间仓促,以及编著者见闻所限,难免有错误不妥之处,请予指正。
王怀通启
1995.8 作者简介
王怀通,河南大学中文系教授。 目录
绪论
第一章美的本质
第一节美的本质的含义
一、美的本质的含义
二、美学研究中的“哥德巴赫猜想”
三、研究美的本质的意义
第二节从美学史上的主要观点看美的本质
一、西方美学史上的主要观点
二、中国美学史上的主要观点
第三节从美的产生和发展看美的本质
一、美是一种社会现象
二、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三、美的范式的形成与转移
第四节从美的规律看美的本质
一、劳动创造了美
二、“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三、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第五节美的特征
一、美的客观性与社会性
二、美的相对性与绝对性
三、美的整体性与多样性
四、美的形象性与感染性
五、美的新颖性与独创性
第六节真善美与丑
一、美与真、善的关系
二、美与丑的关系
第二章美的形态
第一节自然美
一、自然美的性质
二、自然美的特点
三、自然美的审美意义
第二节社会美
一、社会美的性质和特点
二、社会美的存在形态
第三节艺术美
一、艺术美的性质
二、艺术美的特点
三、艺术美的特殊审美价值
第三章美的范畴
第四章审美意识
第五章艺术的审美属性与艺术创造
第六章审美教育
后记
…… 文摘
书摘
二美学研究中的“哥德巴赫猜想”
对美的本质即本质意义上的美首先提出并加以研究的是古希腊的柏拉图。黑格尔说:“柏拉图是第一个对哲学研究提出更深刻的要求的人,他要求哲学对于对象(事物)应该认识的不是它们的特殊性,而是它们的普遍性。”①柏拉图这种对哲学的要求,表现在对美的研究方面,就是要研究所有美的事物和现象的普遍性和共同特点。“他认为真实的东西并不是个别的善的行为,个别的真实见解,个别的美的人物或美的艺术作品,而是善本身,美本身,和真本身。”②“美本身”实际上就是指美的本质。所以,他区分出“什么东西是美的”和“什么是美”的不同,指出,漂亮的小姐,母马、竖琴和汤罐都可以是“美的”,但“美”不是这些东西,它是美的本质、根源,是“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原因,是“使一切美的事物有了它就成其为美”⑧的那种东西,它就是“美本身”。
柏拉图提出美的本质问题后,接着就要找出这种美的对象共同具有的特有品质,但是他探讨的结果却是耐人寻味的。他在《大希庇阿斯》篇中,经过反复地分析论证,竟没有找到一个令他满意的答案,最后只是叹道:“美是难的”。
美的本质的确是难以寻找的。柏拉图以后探讨美的本质的人不胜枚举,从多种角度和方位来研究这个理论之谜,力图给出一个权威的公认的说明,但时至今日,仍然是众说纷纭,没有一个满意的答案。美的本质成了美学理论中一个充满引人的魅力又不断令人疑惑难解的“哥德巴赫猜想”。更多的美学家认识到了寻求它的艰难。温克尔曼仍然坚信它的存在:“美是自的一种最伟大的秘密,它本质上是属于那种未发现的真理的。”①托尔斯泰花了十几年的时间考察了18世纪中叶以后150年间大约80位美学家、艺术家对美是什么的回答,最后发现美的概对于那些只讲不想的人来说是那么明白易懂,而要给它下定义却无法取得一致意见。“人们谈论得最多的东西,每每注定是人们知道很少的东西,而美的性质就是其中之一。”它是那样微妙,以至于看起来总像是在快要抓住的那一刹那间,又让它逃跑了。
一些美学家放弃了美的本质的研究。19世纪学者哈比吕把美的探讨称之为一项困难和难以接受的任务;”03年,威廉·奈德在《美的哲学》一书中第一句话就说“美的本质问题经常是被作为一个理论上无法解答的问题被放弃了”⑧。而有一些美学家则干脆宣布美的本质是不存在的,如列夫·托尔斯泰认为,“美的客观定义是没有的”④。而歌德则认为人们花如此多的精力和时间是在探讨一个并不存在的东西,“我对美学家们不免要笑,笑他自讨苦吃,想通过一些抽象名词,把我们叫做美的那种不可言说的东西化成一种概念。”
美的本质的研究为何如此之困难呢?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美的现象的复杂多样性所决定。美的本质是对美的事物和现象的哲学概括,它表现形态的复杂性,表现领域的广阔性,使人们不易找到一个普遍性的本质。正如托马斯·理德所说:“人们发现事物的美在性质上是如此多种多样,各不相似,以致很难说美究竟存在什么地方,或者说有这样一种美,它对所有事物都是具有的,在这些事物中都能发现这种美”。
第二,人们认识能力的局限性的影响。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而美的现象是丰富复杂的,人们往往抓住美的共同性的一个方面而忽视了其他方面,难以找到一个适应一切对象的定义。黑格尔指出:“乍看起来,美好像是一个很简单的观念。但是不久我们就会发见:美可以有许多方面,这个人抓住的是这一方面,那个人抓住的是那一方面;纵然都是从一个观点去看,究竟哪一方面是本质的,也还是一个引起争论的问题。”
第三,人们对美的认识和判断的极大差异性也是原因之一。人们对事物的美或不美、美的程度的认识和判断差别很大,有的人认为美的事物在另一些人看来是断然不美的,对事物美的程度的判断也是不同的。因此要找美的事物的共同本质也就相当困难了。同时,即使是一个不同的主体同时认为美的事物,它美在哪里,因为什么而美,人们的看法并不一致,更增加了美的本质研究的困难。
第四,美的范围不断扩大也是困难之一。美是逐渐发展的,其存在的领域和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因此即使找到一个适合现时审美对象的概念,又被新出现的美的现象所否定。因此要找到一个适合一切对象的概念,同时又要适合过去和将来各个时期人们的审美实践,确是十分困难的。
三、研究美的本质的意义
美的本质研究确是一件不易之事,但是我们是否就放弃它呢?我们认为,放弃是不可取的,因为没有发现答案就据此认为没有答案是武断的。我们认为有一个美的本质存在,只是由于我们还没有走近它,揭开它迷人的面纱。我们不应放弃美的本质研究,因为美的本质的揭示对我们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意义可从以下三点加以说明。
第一,美的本质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如前所述,美的本质问题是美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是美学理论的基石。对美的看法,直接关系着对美学中其他问题的看法。不解决这个最根本的问题,其他问题也难以根本解决。同时,美学流派的形成,最主要的是由于对美的本质的认识的不同,要建立马克思主义的美学体系,必须依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来认识美的本质问题。因此,对美的本质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第二,美的本质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爱美是人的天性,追求美、创造美是人类现实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黑格尔认为,人类本性中就有普遍的爱美的要求,高尔基说人“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马克思更是把人们对美的追求看作社会进步的动力之一。但是要真正地爱美追求美,必须明确什么是美,不了解这个问题,很可能求美而不得美,误人美学迷宫。因此通过对美的本质研究,得出对美的较为正确的认识,对指导人们的审美实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第三,美的本质的研究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从历史发展的前景看,随着人的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神需求将日益增加,对美的追求正在不断提高与扩大。对事物的要求,从经济、实用、美观的旧秩序正向美观、实用、经济的新秩序发展。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泛审美化是一种历史趋势。搞清美的本质问题,会对未来的生活发生积极的影响,从而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因此,对美的本质的研究不应该放弃,而应通过不断的努力去逐渐揭示这未发现的真理。真理总是可以认识的,只不过需要无数人的不懈追求。柏拉图“美是难的”在希腊语中包含着另一层意思就是“好事多磨”。今天我们研究美的本质具有如下有利条件:
第一,有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理论指导。以往不少美学家,常受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束缚;缺少一种正确的理论指导,常常离开人类的社会历史发展去研究美,不可能全面正确地把握美的本质。今天我们却可以凭着马克思主义这把钥匙,去打开美的大门。马克思主义是最具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理论体系,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美学研究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这是我们今天对美的本质的研究,比那些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以前的美学家们的研究最为有利的一个条件。
第二,有前人的经验作为研究借鉴。自从有了人类思想史以来就有了对美的探讨。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思想家们对美发表了许多有价值的看法,提出了许多的命题、定义、认识。虽然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的理论有这样或那样的局限,但也有许多能够给我们以启发和借鉴。马克思指出:“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者传给它而它便由以出发的特定的思想资料作为前提。”美学的发展也同样需要这样的前提,我们可以在总结前人的经验的基础上,加以丰富、完善和提高。要尊重前人,吸取其思想精华,同时也要超越前人,纠正错误,站在新的更高的视点去审视美的本质。
第三,历史文献的不断发现为美的本质研究提供了大量宝贵的材料。美的研究需要大量的材料作为基础,除了现实的材料以外,还需要历史的材料。特别是研究美的产生与发展,历史材料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在历史长河的冲刷下,大量的历史材料消失了。今天科技的发展,使大量的历史材料不断被发现,如一些原始的艺术作品,一些有重要审美价值的历史文物,以及一些记载人们审美历程的思想资料,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第四,美在生活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为美的本质研究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美在生活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使人们对美的价值越来越重视,甚至有人把它作为人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如近代思想家梁启超说:“我确信‘美’是人类生活一要素,或者还是各种要素中之最要者,倘若在生活全内容中把‘美’的成份抽出,恐怕便活得不自在,甚至活不成。”美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使人们对美的兴趣日益增长,人们不仅在追求着美、享受着美,同时也在思索着美,研究着美。这就使对美的本质研究走出闭塞的书斋,走向广阔的现实生活,从纯粹的学者式研究,成为广大社会共同关心研究的课题。这就能够集中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更有利于美的本质的认识。
由于以上有利条件,“美”这个未发现的真理,经过漫长的历史磨难,总有一天,会全面、准确、清晰地昭示天下。
二、美的相对性与绝对性
1.美的相对性
美的相对性是指美是相对的,在某种特定状况下,美的可以变为不美的或丑的,“美不常珍,恶不终弃”⑧(刘昼)美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美的阶级性、民族性和时代性上。
……
ISBN | 7412701 |
---|---|
出版社 | 河南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王怀通 |
尺寸 | 32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