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经济学概论(第3版)》主要内容简介: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历史上,徐禾等编的《政治经济学概论》有着重要的地位。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的,历来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研究、宣传和普及。作为马克思主义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被列宁视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尽的证明和运用”①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自然也受到了高度重视。“十月革命”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著作也被大量翻译出版,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了解和研究不断深化,为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新中国成立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大规模进行经济建设的任务摆在了人们的面前,迫切需要经济理论的指导。但是,当时在中国流行的政治经济学教材主要是苏联编写的,最初流行的是列昂节夫的《政治经济学》(只含资本主义部分),后来流行的是由斯大林主持和指导、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写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该书于1955年在中国翻译出版)。理论上的不足自然会在实践中反映出来,当时的经济体制也基本上照搬苏联的做法。这种情况引起了毛主席的忧虑,他说,“解放后,二年恢复时期,对搞建设,我们是懵懵懂懂的。接着搞第一个五年计划,对建设还是懵懵懂懂的,只能基本上照抄苏联的办法,但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
编辑推荐
《政治经济学概论(第3版)》为教育部经济管理类核心课程教材之一。 目录
第一章 商品和货币
第一节 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
第二节 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第三节 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第四节 价值形态的发展。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第五节 货币的职能
第六节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的经济规律
第七节 商品的拜物教性质
第八节 对资产阶级价值和货币理论的批判
第二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第一节 由货币到资本的转化
第二节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第三节 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第四节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无产阶级争取缩短工作日的斗争
第五节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六节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发展过程
第三章 工资
第一节 工资的实质
第二节 工资形式
第三节 决定工资水平的各种因素和工资水平的变动趋势
第四节 无产阶级争取提高工资的斗争
第四章 资本积累及其历史趋势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的本质
第二节 资本的有机构成。资本的积聚和集中
第三节 资本积累的过程和产业后备军的形成
第四节 对马尔萨斯和现代马尔萨斯主义者人口“理论”的批判
第五节 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无产阶级的贫困化
第六节 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第五章 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第一节 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
第二节 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形态
第三节 流通时间和流通费用
第四节 资本的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第五节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第六节 垫付资本的总周转。周转的周期
第七节 劳动期间和生产时间。流通时间
第八节 可变资本的周转及其对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的影响
第六章 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第一节 个别资本和社会资本
第二节 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产品的实现
第二节 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社会产品的实现
第四节 资本主义条件下社会产品实现过程的矛盾和困难
第七章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第一节 生产成本和利润。利润的本质
第二节 利润率和影响利润率的因素
第三节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第四节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第五节 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的规律
第八章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第一节 商业资本是产业资本的独立部分
第二节 商业利润和商业价格
第二节 商业的纯粹流通费用及其补偿
第四节 资本主义商业的形式
第五节 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贸易
第九章 借贷资本和信用
第一节 借贷资本的本质和特点
第二节 利息和企业利润
第二节 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
第四节 股份公司和虚拟资本
第五节 信用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第六节 信用制度下的货币流通
第十章 地租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土地所有制和资本主义地租
第二节 级差地租的第一形态
第三节 级差地租的第二形态
第四节 对所谓“土地肥力递减规律”的批判
第五节 绝对地租
第六节 矿山地租和建筑地段的地租。土地价格
第七节 资本主义制度下农业小生产的破产和城乡关系
第十一章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第一节 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第三节 经济危机和资本主义矛盾的尖锐化
第四节 对资产阶级经济危机理论的批判
出版后记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和探求任何事物的本质时所必须遵循的方法一样,探求资本主义的本质也必须从它所具有的最大量、最普遍的现象出发。事物的本质总是寓于事物的现象之中。商品和商品交换既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最普遍的现象,因此,只有从商品着手展开分析,才可能揭明这一经济的本质和它的运动规律。
当然,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我们还必须补充说,能够作为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㈩发点的现象,不仅必须是这个社会最普遍、最大量的现象,同时它还必须是这个社会最基本、最单纯的现象。任何复杂的事物都是从简单的事物发展起来的,并且是由大量简单的事物组成的。只有从简单的形式开始分析,才能一步步地说明整个复杂的事物。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对资本主义社会作一番“透视”式的观察。
乍看起来,资本主义这个复杂的社会机体,也和其他社会形态一样,是由一定的人口组成的。人是一切社会生产行为的主体。根据这一点,分析资本主义经济似乎应该从资本主义的人口出发。但是,这样做是不行的。因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人口是分为阶级的,是由一定阶级组成的,如果不分析阶级,对人口的分析就只能得到一个笼统的概念。
那么,能否就从资本主义社会的两大对抗阶级,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相互关系上来展开分析呢?我们说,这也是不行的。阶级仍然是个很复杂的东西。一定社会的各个阶级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总是由一定的经济关系决定的。资本家之所以成为资本家,是因为他手里握有资本,并利用它来剥削雇佣工人;雇佣工人之所以成为雇佣工人,是因为他丧失了任何生产资料,只好靠向资本家出卖劳动力过活,并忍受资本家的剥削。可见,要说明资本主义社会各阶级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就必须先弄清楚什么是资本,什么是雇佣劳动,等等。
ISBN | 9787300137728,730013 |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徐禾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