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 [平装] 9787546316734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商品编号: 1655439 类别: 图书 旅游 主题旅游
《故宫》是其中的分册,对故宫的建筑构思、布局、稀世藏品、宗教仪式、礼仪制度与习俗作了介绍。《中国文化知识读本》是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该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目录
一历史划过的痕迹 二故宫的建筑构思、布局与标志性建筑 三内廷后三宫与故宫中的稀世藏品 四故宫中的宗教仪式 五故宫中的礼仪制度与习俗
序言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机融合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的历史沉积。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本民族的文化。我们只有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才能更好地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具有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意识。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动力。一个民族的存在依赖文化,文化的解体就是一个民族的消亡。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广大民众对重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愿望日益迫切。作为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继承并传播给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一代,是我们出版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是由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吉林文史出版社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该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希望《故宫》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也坚信我们的中华民族一定能够早日实现伟大复兴!
文摘
故宫始建于1406年(永乐四年),1420年(永乐十八年)基本竣工,历时14年,明成祖朱棣始建,是在元大都宫殿的基础上兴建的。从故宫建成到1911年清帝逊位的约五百年间,故宫历经了明、清两个朝代二十四位皇帝,是明清两朝最高统治核心的代名词。 (一)明朝——故宫建造的伊始 1403年的大年初一,大明朝第三个皇帝朱棣,正式启用永乐作为自己的年号,历时三年的靖难之变,再一次改写了明朝的历史,揭开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 永乐元年,明朝的都城在中国南京,而此时的北京城在大明的版图上,只是朝廷的一个布政司,叫做北平,朱棣ll岁时被封为燕王,他对这片土地怀有深深的热情。永乐元年的农历正月十三,朱棣按祖制祭祀完天地回到皇宫,当君臣们相聚一堂时,一个叫李至刚的礼部尚书,向朱棣提出建议,把都城迁往北平,朱棣非常高兴地答应了下来。 然而,1403年5月,朱棣在一次临朝时,提议迁都北平,却遭到了大臣们的激烈反对,此后,朱棣采用迂回的方式,秘密筹办迁都事宜。同年,在刚刚由北平改称为北京的城市里,来了许多江浙一带富有的商人,朝廷应允他们,移至北京生活即可免去五年的赋税,很快他们便开始了在北京的新生活,与此同时,在北京的郊区,许多农民垦荒种地,大规模的移民工程即将开始。 1406年8月,以丘福为首的一群大臣,建议在北京修建一座新的宫殿,永乐皇帝非常愉快地接受了这个建议,开始派他的心腹亲信们奔赴全国各地,为这项巨大工程做准备,这次宫殿建设的备料过程长达近十年。 在这十年中,北京逐渐成了大明王朝疆域内最热闹最庞大的建筑工地,那些由此而生的著名工地名称一直保存至今。这样一个浩大的工程中,能被历史记载下来的人,只有极少的几个,那些当年为这座宫殿付出辛劳的工匠,据说超过百万之多。他们中也不乏幸运者,有两个来自山西的工匠王顺、胡良,永乐皇帝视察工地的一天,看到了他们的彩绘。皇帝扶着王顺的肩膀,对他称赞不已。 泰宁侯陈珪,泰州人。1406年被任命为改造建设北京城及宫殿的总指挥。陈珪以前是当兵的,曾经跟过大将军徐达。后来又做了朱棣的前锋。再后来,他就做了工程师,主持修建紫禁城,即故宫。 事实证明,陈珪不仅是一个优秀的将领,而且也是一个优秀的工程管理者,他的工程管理经验,一半来源于他的军事管理经验。 永乐皇帝在写给陈珪的一封诏书里说:“要善待工地上的军人和民工,饮食和作息要有规律,不要过于劳累。你们要体谅我爱惜百姓的想法。”陈珪一直在北京监工,直到1419年去世,他没有等到紫禁城落成的那一天。 1409年,朱棣以巡狩的名义住在中南海,从1409年至宫殿建成后的1421年间,他在北京共度过了5年又8个月。这使得大明朝的决策、军事和行政系统逐渐北移。跟随朱棣来到北京的有一个叫王绂的画家,在这一时期创作了《燕京八景图》,用细腻的笔法描绘了那个时候北京的美景和风情。那个时期,北京逐渐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移民军户对郊区的屯田垦荒,使北京农业生产水平得到迅速提高,北京对于这个王朝开始显得越来越重要。 1416年11月的一天,朱棣突然召集文武群臣,和颜悦色地与大家谈论起一个关于北京的敏感话题。皇上对北京宫殿的修建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民主,而这一次群臣没有再提出反对意见,他们说:“北京北枕居庸关,西靠太行山,东连山海关,南俯中原,沃野千里,山川壮丽,足以控制四方,统治天下,确实是可以绵延万世的帝王之都。” 朱棣多年处心积虑的迁都欲望,瞬间变成了君臣的合意。后世的历史学家认为,这次决定意味着中国政治中心开始北移,中国地缘政治从此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影响了中国数百年的政治格局。 关于这座宫殿建设的正式记载,在《明实录》上有这样的几句话:“癸亥,初营建北京,凡庙社、宫殿、门阙,规制悉如南京,而高敞壮丽过之……至是成。”在1419年,关于这座宫殿的建设只能用文字记录。 1420年,这座宫殿终于建成了,它是在元大都皇宫旧址上诞生的,元大都曾十分著名的延春阁被景山所取代,而整个宫殿建筑群由北往南延伸坐落在整个北京的中心地带,成为这个王朝新的神圣之地。 这里的砖瓦木石,这里的色彩,这里的空间布局,都昭示着中国人曾经的文明意志和理念。从此这里开始历经24位皇帝和众多嫔妃皇子们的悲喜人生,开始上演中国历史中许多精彩的瞬间。 据说宫殿建好之后,意得志满的永乐皇帝把一位会推算未来的姓胡的官员找来,让他算一下以后会发生什么事。胡姓官员回答说:“明年四月初八宫殿会发生火灾。”永乐帝大怒,把他关进监狱,并表示到时候若不着火就杀他人头。谁都没把这个人的话放在心上,大家都沉浸在新宫殿建成后的喜悦之中。 1421年5月9日这一天,天气骤变,雷鸣电闪,三大殿被雷电击中,大火突然升起,朱棣到底有没有找官员测算新宫殿的未来,在历史上无法考证。那个胡姓官员预测的故事,基本可确定是一种传说。 永乐皇帝在近二十年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建成的三大殿,只存在了三个月,就毁于天火,不久之后,朱棣志在消除边患发动第六次北征蒙古的行动,但是他的健康每况愈下,戎马一生的他居然从马上摔了下来,在北征蒙古的途中在榆木川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毁于天火的大明宫殿三大殿,在永乐时代没有再进行重修工作。之后的二十年中,曾经辉煌如梦境一般的紫禁城中央地带,是一片焦黑的废墟。 转眼间十多年过去了,正统元年(1436年),明英宗朱祁镇即位。这位实际年龄只有7岁的孩子十分崇拜他的曾祖父朱棣,他一登上皇位就做了一件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没有做成的事情——重修故宫。 这一年的秋天,朱祁镇下诏:“命太监阮安、都督同知沈清、少保工部尚书吴中率军夫数万人修建京师九门城楼。”又过了五年,他正式下诏重修三大殿和乾清、坤宁二宫。下诏当日工程就正式动工。 一年半之后,故宫又完好如初,一道圣旨又诏告了天下。 北京故宫,最终成为中国明清两代统治天下的最高政治中心,一座世界建筑艺术史上独一无二的经典之作,从此傲然于世,成为我们人类历史上迄今能看到的最大的宫殿建筑群,也成为全人类共同的历史文化遗产。然而紫禁城在重新建好后,又将面对数百年中的一次又一次灾难和重建,它的故事或许才刚刚开始。 (二)清朝——盛世的脊梁 1643年8月初,皇太极在盛京(今沈阳)清宁宫猝然病死,葬于昭陵,庙号太宗。皇太极死后,其第九子福临在叔父摄政睿亲王多尔衮的辅佐下继了帝位,改元顺治。1644年9月,在浩浩荡荡的随从队伍的陪同下,福临和他的母亲从盛京老家向北京进发,他们此行的目的地是紫禁城,顺治成为清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 据《清实录》记载,当时年仅6岁的福临是在皇极门,也就是现在的太和门登基的。顺治二年,中轴线上的宫殿被一一修复,重新命名,皇极殿改名为太和殿,中极殿改名为中和殿,建极殿改名为保和殿。 对于当时还不稳定的新政权来说,一个和字,包含了他们对天下和平、君民和谐的最热切的期盼。白此以后,紫禁城工部,在那里工作了四十余年,根据((梁九传》记载,梁九按照十比一的比例建造了太和殿的模型,而工匠们将这些模型组件放大制作,完成了太和殿的重建,太和殿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木质建筑。 等到雍正皇帝即位后,他并没有按照惯例住进乾清宫,而是搬进了华门外的养心殿,看到乾清宫的一景一物,都让雍正皇帝想起他的父亲在这里度过的六十余年,他不忍心住进乾清宫,于是下令将养心殿略作修缮,要求一定要朴素。 雍正皇帝的决定,使故宫的布局出现了变化,养心殿的地位开始上升,在故宫中显得越来越重要。作为皇帝办公和休息的地方,养心殿的采光多少便成为修缮中的主要问题。雍正元年,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木作》记载:“十月初一日,有谕旨,养心殿后寝宫,穿堂北边东西窗安玻璃二块。”当时,玻璃是非常少有的物件,全部依靠海外进口。 从雍正皇帝开始,到清朝的灭亡,清朝有八个皇帝把养心殿作为生活起居和处理政务的地方。在这里,留下了他们各自不同的生活印记,一个小小的宫殿也经历了从盛而衰的历史变迁。 自康熙以来,到乾隆时期,清朝经历了七十多年的治理,国力强盛,农业经济发达,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达到了巅峰,乾隆皇帝开始对故宫进行大规模的改造,有两处地方的改造是和当时的政治体制联系很紧密的,其中一个就是对乾隆潜邸重华宫的改建。 雍正皇帝之前,皇太子的确立往往伴随着激烈而血腥的宫廷斗争,所以雍正皇帝便改用了秘密建储的方式,他亲笔写下两份确定皇位继承人的诏书,一份藏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的背后,另一封由他随身携带。皇帝在世时秘而不宣,等皇帝死后,两相对照无误,才能对外公布,迎立新君。 乾隆皇帝作为秘密建储制上台的第一个皇帝,没有享受过一天太子的待遇,因此他要把自己的故居乾西二所地位升格,由所改为宫,不再让其他人居住,以此强调他继承皇位的正统。 重新整修后,这个三进小院的主体建筑被重新命名,分别叫作崇敬殿、重华宫和翠云馆,习惯上统称重华宫,重华宫的名字来自汉族大臣张廷玉的提议——“夫重华协帝,岂易言哉”。
ISBN9787546316734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杨林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