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民教育引论:国际经验、历史变迁与中国公民教育的选择》从国际比较、历史研究、理论分析三个维度对公民教育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阐述,建构了中国公民教育的基本理论框架。中国和谐社会建设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都需要建立正确的公民教育的概念、厘定公民教育的合理目标与内涵、采取比较切适的手段推进中国的公民教育。但由于许多因素的影响,中国社会与教育界对公民教育的概念、目标、内涵的认识存在许多混乱与分歧。全书共三部分:上篇从国际比较的视野,对英美、德法、日韩等国及我国港澳台地区公民教育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梳理,对其公民教育的经验、问题和主要趋势进行了研究和借鉴;中篇对我国民国以来公民教育的历史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对新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重点提出了必要的建议;下篇则以理论分析为主,对新时代中国公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方向进行了深刻分析与展望。《公民教育引论:国际经验、历史变迁与中国公民教育的选择》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国家重点项目“学校实施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公民教育研究”的结题成果,可为新世纪中国教育提供一些既反映时代精神、又体现民族文化特点的公民教育新思路,不仅在教育学科建设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编辑推荐
《公民教育引论:国际经验、历史变迁与中国公民教育的选择》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檀传宝,1962年生,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人。现在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德育原理、教育基本理论、美育理论、教师伦理学、教师教育等。主持承担多项国家重大、重点项目的研究。已发表学术论文、学术评论等150余篇,撰写个人专著7部、诗文自选集1部,主编、合著著作20余部。其中《德育美学观》获国家图书奖提名奖(1997)、《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获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3)等。 目录
前言
上篇 比较研究:国外公民教育的经验
第一章 英国公民教育经验
第一节 英国公民教育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英国公民教育的现状
第三节 英国公民教育的经验与问题
第二章 美国公民教育经验
第一节 美国公民教育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美国公民教育的现状
第三节 美国公民教育的经验与问题
第三章 法国公民教育经验
第一节 法国公民教育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法国公民教育的现状
第三节 法国公民教育的经验与问题
第四章 德国公民教育经验
第一节 德国公民教育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德国公民教育的现状
第三节 德国公民教育的经验与问题
第五章 日本公民教育经验
第一节 日本公民教育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日本公民教育的现状
第三节 日本公民教育的经验与问题
第六章 韩国公民教育经验
第一节 韩国公民教育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韩国公民教育的现状
第三节 韩国公民教育的经验与问题
第七章 国际公民教育的启示
第一节 权利本位导向的国际公民教育
第二节 责任本位导向的国际公民教育
第三节 国际公民教育的“公”“私”分野与合流
中篇 历史研究:中国公民教育的历史变迁
第八章 1949年以前中国公民教育的历史
第一节 清末:公民教育的萌芽
第二节 民国初期20年:公民教育的快速发展
第三节 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公民教育的低迷
第九章 1949年后中国大陆地区公民教育的发展
第一节 新中国前30年:公民教育的沉寂
第二节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公民教育的复兴
第十章 我国公民教育的历史启示
第一节 民国初期公民教育经验总结
第二节 新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研究的必要调整
下篇 分析与建构:当代中国公民教育的方向
第十一章 现代化与公民教育的意义
第一节 公民教育的历史必然性
第二节 公民教育的现实必要性
第十二章 公民与公民教育概念的理解
第一节 公民概念的特殊性
第二节 公民概念的普适性
第十三章 当代中国公民教育的应有目标
第一节 中国公民教育的两个基点:权利与参与
第十四章 当代中国公民教育的重点内容
第十五章 当代中国公民教育的实践策略
附录一公民教育的进展研究:发达国家的探索
附录二民主公民的教育:1995~2005年公民教育的研究、政策与实践述评
附录三中国港澳台地区公民教育经验研究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而隶属德国内务部的联邦政治教育中心是德国公民政治教育的决策、组织、实施和管理机构,它对公民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作出原则性的或明确的规定,采用间接的指导方式而不是直接行政命令对其他政治教育承办机构进行干预,运用规划、优惠政策以及财政补贴等手段鼓励、促进政治教育的开展,并对各级政治教育机构进行协调、组织、监督,以保证各机构相互配合,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大众媒介的社会化
大众媒介在德国公民教育工作中扮演了同样重要的社会化角色。政府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工具如电视、广播、报纸、杂志、计算机网络等,不仅向目标受众传播政治文化,使之形成共同的政治意识,而且还通过它们控制政治舆论,引导社会政治方向。利用大众传播媒介所能够产生的巨大的统一化影响,不仅仅向目标受众提供政治信息,而且把它们作为改变基本政治文化模式的有力工具,使德国社会主流政治文化得以更新发展。
德国系统的学校公民课程教育、专业的教育机构、发达的现代大众媒介,与大量的纪念物、纪念馆、博物馆、国家公园、展览馆等物质设施一道,共同构建起了纵横交错的公民教育社会化网络。
(三)公民课堂中的教学
在公民教育的教学方面,德国一般遵循以下的基本范式或原则:通过各种具体的事例及自己亲身的经历、体验,学生最终要学会选择和确立自己的行为准则。对于面临的指导,可予以批判性地接受。学生需要学习、掌握和处理公民课程学习中的各种关系,如行为伙伴之间的协商(对话或体谅的)关系,这是对于与他人共同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冲突的一种重要的处理原则。教师可以使用一些可理解的文本(课文)和图片说明,让学生反复练习,并使其掌握一些基本的解决问题的范例。
ISBN | 9787010102405,701010 |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作者 | 檀传宝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