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闻报道 [平装] 9787565701740,756570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国际新闻报道》从国际新闻报道概述入手,介绍了整个国际新闻报道流程——国际新闻报道策划、采访准备、采访方法、消息写作、特定写作、编辑实务、国际评论,还重点介绍了驻外记者的素质与能力等内容。《国际新闻报道》还就如何组织重大国际报道、如何提高国际新闻稿件自采率和首发率、如何打造国际新闻精品作出很好的诠释。大量采用《人民日报》、新华社、国际电台和地方党报的鲜活案例,是《国际新闻报道》的特色和亮点所在。
编辑推荐
《国际新闻报道》会了解国际新闻报道的基本环节和国际新闻报道的基本样式和表达方式。对认真阅读的读者来说,它必是良师和益友。对新闻专业特别是国际新闻专业的学生来说,它必是生动而丰富的第二课堂。对国际新闻报道人员来说,它则有助于发扬传统、品味成果、汲取养料、反思不足。
作者简介
江爱民,1971年,安徽桐城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环球资讯节目中心副主任,高级编辑。1994年毕业于北京语言学院对外汉语(英语)专业,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硕士。作品屡获中国国际新闻奖和中国新闻奖。曾获“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 吴敏苏,1962年生,江苏苏州人,教授。1987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国际新闻专业。曾任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驻美国大使馆外交官。现任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国际新闻硕士生导师。著有《英语播音发声教程》、《和谐世界与国际报道》。
目录
总序 绪论 第一章 国际新闻报道概述 第一节 国际新闻的定义及特点 第二节 国际新闻报道的依据 第三节 国际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和手法 第四节 国际新闻报道的基本环节 第二章 国际新闻报道策划 第一节 国际新闻报道策划的界定 第二节 国际新闻报道策划的目的 第三节 国际新闻报道策划的方案设计 第四节 国际新闻报道策划的步骤 第五节 如何使国际新闻策划出彩 第三章 驻外记者的素质与能力 第一节 我国驻外记者队伍日益壮大 第二节 驻外记者的政治素质要求 第三节 驻外记者的能力要求 第四章 采访前的准备 第一节 获取新闻线索 第二节 做好前期调研 第三节 制定采访预案 第四节 进行技术准备 第五节 其他方面的准备 第五章 常用的采访方法 第一节 采访方法的选择 第二节 面对面采访 第三节 体验式采访 第四节 记者招待会(新闻发布会)采访 第五节 电话采访 第六节 书面采访 第七节 其他形式的采访 第六章 国际消息写作 第一节 国际消息的特征与类型 第二节 国际消息的导语 第三节 国际消息的主体 第四节 国际消息的结构 第五节 国际消息的语言 第七章 国际特写写作 第一节 国际特写的重要性 第二节 国际特写的类型 第三节 国际特写的导语 第四节 国际特写的结构 第五节 国际特写的语言 第八章 国际深度报道写作 第一节 国际深度报道的重要性 第二节 国际深度报道的类型 第三节 国际深度报道的结构 第四节 国际深度报道的语言 第九章 国际新闻编辑的素质与能力 第一节 国际新闻编辑的职责 第二节 国际新闻编辑的素质 第三节 国际新闻编辑的能力 第十章 国际新闻的编辑流程与方法 第一节 对新闻稿件的分析与选择 第二节 新闻标题的修改与创作 第三节 新闻稿件主体部分的修改 第四节 新闻图片和视频的编辑 第五节 新闻编排 第十一章 国际新闻评论员的素质与能力 第一节 国际新闻评论员的作用 第二节 国际新闻评论员的类型 第三节 国际新闻评论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 第十二章 国际新闻评论 第一节 国际新闻评论的重要性 第二节 国际新闻评论的类型 第三节 国际新闻评论的特点 第四节 国际新闻评论的写作程序 第五节 国际新闻评论的语言 第十三章 重大国际报道的组织与实施 第一节 重大突发性事件的报道 第二节 重大敏感问题的报道 第三节 重大国际会议的报道 第十四章 增强国际新闻自采率与首发率 第一节 增强国际新闻自采率与首发率的必要性 第二节 增强国际新闻自采率与首发率的途径 第十五章 打造国际新闻报道精品 第一节 国际新闻报道精品的内涵和特点 第二节 打造国际新闻报道精品是一项系统工程 第三节 如何打造国际新闻报道精品 参考文献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4.抓住现场,贴近受众 当记者赶到新闻现场后,需要迅速理清报道思路,确定报道重点。这其中也有一些报道技巧,比如抓住现场的一些细节进行报道。 在对突发事件发生初期的报道中,对细节的描述占据了大量篇幅,中外媒体概莫如此。细节的力量在哪里?我们只要看看每年获得大奖的新闻摄影作品,几乎都是通过细节来表达某个重大主题。都说艺术是相通的,在新闻报道中也是同理。不论摄影、电视、广播还是纸媒,都非常重视细节报道。通过一个个细节,记者能将事故或灾难现场呈现给受众,引起受众情感上的共鸣,或能将自己发现的一些疑问和线索带给受众,激发受众持续关注的热情。 在西方媒体对突发事件的报道中,细节报道相当熟练。2009年3月11日,德国南部巴登符腾堡州一所中学发生凶杀案,一名17岁的男子闯入学校开枪射击,造成包括枪手在内16人死亡,德国上下一片震惊。德国著名的《明镜》周刊在报道中通过对当天上课时的情况、课堂遭到袭击时老师和学生的反应、学生获救后走出教室看到的场景以及调查人员还原的案发情节等等细节的描写,使受众清晰地了解到整个枪击事件的情况,让人对无辜的受难者充满了同情,同时也让人不禁思考,是什么让一个17岁的年轻人变成了冷血杀手?从报道效果看,细节的运用恰到好处。 不过,我们的报道也不能只集中在细节上,随着事件的进展,受众的注意力会逐渐转移到后续的救援、调查上,记者的报道重点也应随之进行调整,转向综述性、分析性的深度报道。 贴近受众,是我们近年来一直强调的一项报道原则。在报道重大突发性事件中,贴近受众的体现之一就是关注置身于突发事件中的本国国民。以前,我们的报道中对此还不是特别重视,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涉及中国人的突发事件也日渐增多,像2004年发生在巴基斯坦的针对中国工人的袭击事件、2010年海地大地震、同年8月的香港游客在菲律宾被绑架事件等等。因此,在进行报道时,记者的脑子里一定要有“寻找中国人”的意识。目前,不少记者在遇到重大突发性事件时,都会首先寻求证实有关中国人的消息。
ISBN9787565701740,756570
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作者江爱民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