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体传播》主要内容简介:2004年一位19岁的哈佛大学学生在他的宿舍里开通了一项社交网络服务,七年以后这项改名为Facebook的服务新增了5.5亿用户,成为“改变人类生存方式”的人口位列全球第三的“虚拟王国”。不仅如此,数字技术、卫星技术、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得信息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超越时空自由流通,基于云计算和开放共享的网络融合正在逐步走向集图文、影音、视频为一体的富媒体,这在口语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和电子传播时代都是无法比拟的。《新媒体传播》这本书勾勒了新媒体传播的发展背景、趋势、产业结构、评价体系以及国际媒介集团的新媒体实践案例,从传播创新的角度总结了新媒体全球传播的发展规律。《新媒体传播》由马为公和罗青主编。
编辑推荐
《新媒体传播》前面介绍了当前国际传播特别是新媒体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对未来新媒体发展的总体走势做了前瞻性的探讨。全书共分十章,内容包括:新媒体传播的界定、特征及主体构成,新媒体的跨域传播,新媒体传播与通信的媒体化,电视的新媒体形态,三网融合环境下的新媒体业态,新媒体传播的内容产业与效果评估,传媒集团的新媒体传播实践,新媒体传播的理论创新和发展趋势。 作者简介
马为公,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副总编兼国际在线网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和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兼职教授,全国百佳优秀新闻工作者和百佳优秀广播电影理论工作者。1980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专业,1981年至1983年在科威特大学文学院学习。曾任国际台阿拉伯语翻译、播音员、记者。1990年至1994年任国际台驻中东记者;1998年负责创办国际在线网站。主编《互联网的新时代》一书。
罗青,中国传媒大学国际台作与交流处副处长兼传媒高等教育国际联盟秘书长,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瑞士卢加诺大学传播学院客座教授,欧盟伊拉斯谟传播学客座教授。曾担任欧洲委员会视听传媒研究中心、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研究中心、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国际传播效果研究联盟主持人。作为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资深新闻评论员,曾先后应邀出席布鲁塞尔欧广联公共传播年会、雅典奥林匹克传播论坛、剑桥大学体育传播论坛等国际传媒合作会议。研究领域:国际传播、传媒公共政策及产业机制、新媒体传播、体育传播。 目录
总序/1
导论 新媒体传播的兴起:从地球村理想到全球传播的实现/1
第一章 新媒体传播的界定及特征/6
第一节 新媒体的概念/6
第二节 新媒体的传播特征/10
第三节 新媒体的分类/12
第四节 新媒体传播形态/14
第二章 新媒体传播的主体构成/22
第一节 国家及国际组织的新媒体传播/22
第二节 传统媒体的新媒体传播/29
第三节 新媒体机构的自传播/36
第三章 新媒体的跨域传播/46
第一节 传播媒介的多媒体化/47
第二节 传播的多终端时代/51
第三节 从单媒体到多媒体,从单终端到多终端/58
第四节 新媒体的内容跨域/68
第四章 新媒体传播与通信的媒体化/84
第一节 互联网产业及媒体化应用/85
第二节 移动互联网产业及媒体化应用/98
第三节 云计算背景下的通信媒体化/102
第五章 电视的新媒体形态/112
第一节 有线数字电视/112
第二节 地面数字电视/121
第三节 卫星数字电视/125
第四节 IPTV/128
第五节 手机电视/139
第六节 网络电视/145
第六章 三网融合环境下的新媒体业态/154
第一节 中国三网融合的发展/154
第二节 三网融合下的产业边界消融/162
第三节 三网融合催生新媒体形态/169
第七章 新媒体传播的内容产业与效果评估/174
第一节 数字内容产业的成型/174
第二节 数字媒体的内容形态/180
第三节 移动数字媒体的内容形态/182
第四节 互动电视的跨媒体内容平台/188
第五节 新媒体内容价值评估体系/191
第八章 传媒集团的新媒体传播实践/196
第一节 西方传媒集团的新媒体传播实践/196
第二节 国际通讯社的新媒体传播实践/220
第三节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RI)的新媒体传播实践/236
第九章 新媒体传播的理论创新/261
第一节 传统传播模式的延伸和颠覆/261
第二节 全新传播特征的成型/262
第三节 新媒体传播的理论建构/266
第四节 新媒体传播的辩证思考/273
第十章 新媒体传播的发展趋势/275
第一节 互动传播/276
第二节 富媒体特征/278
第三节 非线性传播规制/280
第四节 新媒体创新营销/288
参考文献/299
后记/302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媒介融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波及传媒形态、生产结构、传媒体制乃至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的变化。电子杂志、手机电视、互动电视等或许都只是媒介融合的暂时形态,我们难以对未来的媒介图景作出准确的勾勒,但面对这样一种大趋势,我们必须对传媒各方面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以迎接媒介融合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第一,要加强技术革新,这是促进媒介融合的最大动力。保罗.莱文森的“补偿性媒介理论”认为,人们选择的任何一种后继媒介,都是对过去的一种媒介的某一种先天不足的功能的补救和补偿。比如广播是对报纸的补救,电视是对广播的补救,互联网则综合了对报纸、书刊、广播、电视、通讯等等媒介的改进。①我们可以看出,这些“补救”的过程实际上是传播技术不断叠加和发展的过程。互联网作为一种终极形态,必将促进传统媒体的内容和新终端的融合,而打破所有技术阻碍是未来所有新传播形态出现的基础。
第二,进一步进行资源整合。媒介融合的过程就是对技术、信息、人力、设备、广告等资源整合的过程。传统媒体应当充分利用好支撑在新兴媒体背后的新技术,增加互动的成分,从而提升传统媒体的价值;而新媒体则可以依托传统媒体的信息资源,使自身内容更加丰富。这种媒体的互动升级,不仅大量节约了产业成本,而且相互弥补,为赢得更大的市场创造了条件。另外,媒介融合的趋势要求我们加强对广告资源的整合,如贝塔斯曼经常在公司拥有的报纸和媒体里提供广告用户包裹折扣,这种“一鱼多吃”的方式,带来一种新的产业赢利链条。
ISBN | 7565701599,978756570 |
---|---|
出版社 |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马为公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