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传播受众研究》是国内第一本系统探讨国际传播受众理论、方法和实务的专门著作,也是一本综合性、理论性和实用性较强的专业教材。《国际传播受众研究》有三大特点:一、对中外国际传播受众的概念、特点、研究演进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二、详细介绍定量与定性受众调研方法,并对互联网受众测量和调研方法进行了创新性探讨;三、总结归纳国际传播媒体受众工作的特点、原则和反馈等管理机制,并对其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新动向进行了前瞻性分析。
对于从事或有志于从事受众研究、国际传播受众研究、国际传播研究或相关领域工作的研究人员、实务工作者,以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国际传播受众研究》均具有较强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参考价值。
编辑推荐
《国际传播受众研究》:由刘燕南和史学利等编著的《国际传播受众研究》是国内第一本系统研究国际传播受众问题的专业书籍。
全书内容分为三大部分,分别是“理论篇”、“方法篇”和“实务篇”。其中,“理论篇”,对有关受众、国际受众和国际受众研究的一些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概述国际受众研究的历史、现状和理论范式,对新媒体国际受众进行了分析。“方法篇”主要介绍传统的定量和定性受众研究方法及其在国际受众研究中的应用,尤其是对互联网测量和调研方法在国际受众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实务篇”总结了中外国际传播媒体有关受众工作的一些基本要求和做法、受众反馈管理的经验,对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研究工作的一些新做法、新规律以及新的研究框架进行了研究。
《国际传播受众研究》主要面向国际传媒受众工作从业人员以及相关学科的学子与研究者。 作者简介
刘燕南,北京广播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9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曾经在华中理工大学、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学习,先后获工学学士学位和法学硕士学位。
主要从事传播理论与方法、视听率研究、受众与传播效果研究、新闻理论与业务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和参与了包括国家哲学社科重点课题在内的十余项研究课题,并多次参加电视(节目)传播效果评估、节目评奖和策划工作。曾出访澳大利亚、韩国、港台等地进行学术研究和交流。出版了《电视收视率解析》、《大众传播研究:现代方法与应用》、《台湾报业争战纵横》等著译作,其中《电视收视率解析》一书系国内第一本系统研究收视率问题的专著,2001年荣获国家广电总局高校科研成果一等奖。曾荣获第七届霍英东教育基金会全国高校青年教师奖。
史利,北京人,1982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1985年调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从事新闻工作26年,先后在国际台新闻中心国际部、西亚非中心阿拉伯语部、总编室听众工作处工作,历经新闻采编、专题采编、宣传管理、活动策划、受众研究等业务。现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高级编辑。 目录
总序/1
导论/1
理论篇
第一章 受众与国际传播受众/11
第一节 受众概说/12
第二节 国际传播的受众/29
第三节 国际传播的受众与效果/38
第二章 国际传播受众研究/53
第一节 受众理论与研究传统/54
第二节 西方国际传播受众研究/65
第三节 中国的国际传播受众研究/80
第三章 国际传播新受众/100
第一节 新媒体环境下的国际传播新受众/100
第二节 影响新受众形成的因素/113
第三节 国际传播新受众若干问题探讨/119
方法篇
第四章 定量受众研究方法/129
第一节 抽样与样本/130
第二节 视听率测量/139
第三节 调查法/151
第四节 实验法/166
第五章 定性受众研究方法/175
第一节 焦点小组法/176
第二节 实地观察/186
第三节 深度访谈/197
第四节 个案研究/202
第六章 互联网受众调研/208
第一节 互联网受众行为测量/209
第二节 互联网定量受众调研/224
第三节 互联网定性受众调研/234
第四节 网络民族志/238
实务篇
第七章 国际传媒的受众工作/251
第一节 国际传媒受众工作的范畴和作用/252
第二节 国外主要国际传媒受众工作发展概况/260
第三节 我国国际传媒受众工作简述/269
第八章 国际受众的信息反馈管理/283
第一节 国际受众反馈管理工作概要/284
第二节 国际受众反馈信息的收集/293
第三节 国际受众反馈信息的分析应用/303
第九章 新媒体环境下国际传媒的受众工作/312
第一节 新旧媒体国际受众工作的差异/312
第二节 新媒体国际受众工作的基本方向/316
第三节 国际传媒内部受众工作机制/335
参考文献/339
后记/347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随着冷战的终结,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两大主题,在世界范围内,通过传播促进交流,争取共识而不是对抗,逐渐成为主流。在我国,不断深化的改革开放,一方面促进了国家的振兴,另一方面也打开了国人的心胸和视野,带给人们更多的自信。在公开场合,我们开始使用在国外通行的“传播”一词取代“宣传”,这意味着我们正努力与世界主流传播规则接轨,意味着我们不再一厢情愿地将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强力推介或灌输给受众,而是以平和、平等的心态去吸引受众,分享信息。“传播”语境中的受众,与“宣传”主导下的受众也殊为不同,他们不再是完全被动无助的受体,而是具有一定主动性和选择能力的主体,传播效果的取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传者与受众之间的供需协调与互动。
今天,“对外传播”和“国际传播”是我们常用的两个词汇,两者基本通用,也时常被人混用,但是严格说来,两者的差别仍是显而易见的。同样是传播,“对外”与“国际”的不同,表明传播主体对自身定位和对“传一受”关系的把握也不尽相同。某种意义上,对外传播“以我为主”的意味更浓,将作为传播者的我们与作为传播对象的受众,有意识地进行了内外两分,隐含着某种距离意识。相对来说,国际传播偏重融入,强调内在而非外在于世界体系,以国际社会一分子的目光看待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关系,体现在传播规范、价值取向和受众观念等方面,就是更多地遵循一种“受众导向型”或者说“需求导向型”模式,而非纯粹传者本位的“功能导向型”模式。
放眼世界,无论是在实践领域还是在学科意义上,“国际传播”都是一个通行的概念;在中国语境下,这一概念的使用被认为更富于意味。“国际传播”所传达出的某种开放、融入和接轨气息,与中国近些年来所发生的变化是分不开的。正如学者邓正来先生所指出的,中国作为独立的主权国家,历史上虽然也因位于地球之上而与其他国家交往或冲突,但是却从未真正进入过世界的结构之中,一直是“世界游戏”的局外人;而经由加入WTO等国际组织而进入世界体系以后,今天的中国,“已经不再是一个地理意义上的孤立的中国,而是世界结构中的中国。
ISBN | 7565701610,978756570 |
---|---|
出版社 |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刘燕南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