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澳门社会治理模式研究》以现有澳门政治行政制度和发展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分析和论证形成现代澳门社会治理模式的内部和外部背景、“去政治化”的治理策略、治理主体之间在资源的相互依赖和以“认同”为核心价值观的行为模式,以及澳门法团主义治理体制的演进和特征,同时探讨如何改进当前澳门的社会治理模式。《现代澳门社会治理模式研究》另附部分规范现代葡萄牙海外属地和澳门政治行政制度的主要法规中译,对华文学术界深化澳门的政治、公共行政以至法制研究而言皆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参考文献,使《现代澳门社会治理模式研究》兼备较高的学术和实用价值。
编辑推荐
《现代澳门社会治理模式研究》为澳门研究丛书之一。 作者简介
陈震宇,澳门出生,先后在澳门、英国及葡萄牙接受教育和参与研修;英国兰开斯特大学环境科学一级荣誉学士、伦敦大学东方及非洲研究学院公共政策与管理硕士、澳门科技大学管理学博士(公共行政管理方向)、英国特许语言学会会员。曾多次代表澳门参与国际交流活动,包括作为中国澳门代表团团长,参与2004年巴塞罗那世界青年节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青年论坛。为《澳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文选·综合卷》双主编之一。曾发表多篇评论及论文,包括《“回归”英译小议》、《利益团体政治模式的文化语境》、《澳门的行政堂区》等;译有《澳门风情——水墨记忆》、《澳门现代政治行政制度部分法规选译(1955-1976)》等。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澳门治理研究中有待解答的问题
第二节 治理、政策网络及法团主义的理论内容
第三节 本书架构
第二章 现代澳门治理模式形成的语境
第一节 葡萄牙的澳门政策
第二节 新中国政府的澳门政策
第三节 现代澳门的社会结构特征
第四节 现代澳门华人社群结社运动及其后果
第五节 结语
第三章 澳门政治行政体制的去政治化
第一节 去政治化在澳门的应用
第二节 宏观原则:“行政主导
第三节 中观规则:政治行政机构成员的选任规则及其职权
第四节 微观组织:各级政治行政机构的组成
第五节 结语
第四章 澳门的政策网络及制定主体的行为模式
第一节 行政当局的决策风格
第二节 政策社群
第三节 议题网络
第四节 公共政策制定主体的行为模式
第五节 政策网络参与者的主要互动方式
第六节 结语
第五章 澳门法团主义体制的演进和特征
第一节 澳门法团主义体制属性的演进
第二节 澳门法团主义体制组织形式的演进
第三节 结语
第六章 结论
第一节 现代澳门治理模式的特征
第二节 现代澳门治理模式面临的挑战
第三节 现代澳门治理模式的展望
附录
附录一《葡萄牙共和国政治宪法》关于海外地区的部分
1951年
1971年
附录二《葡萄牙海外组织法》
第2066号法律
第2076号法律
第19921号训令
第8430号训令(澳门)
第5/72号法律
参考文献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然而,“高度自治”并非“完全自治”,中央政府仍保留适当干预特别行政区的权力。除了是因为中国作为单一制国家,所有地方政府的权力由中央政府授予外,也有助中央政府有效对特别行政区行使应有的国家主权。除了防务和外交事务必须由中央政府负责外,中央政府作出干预的条件,原则上包括“发生不利于‘一国两制’原则的落实、不利于稳定繁荣、不利于中央政府行使国家主权的事态”(杨允中,2004),但这种干预也应相对谨慎和有节制地行使。例如特别行政区出现严重动乱等事态时,“首先是(当地)行政机构要干预,并不一定要大陆的驻军出动”(邓小平,1987),即应尽可能先由特别行政区政府自行处理,在情非得已的情况下方由中央政府出面处理。
至于“一国两制”应用到澳门的具体原因,归纳起来有三个:
(1)澳门本身因为长期受外国统治的关系,而发展出并实行一套有别于中国内地的制度,包括资本主义、完全开放和自由的市场经济制度,以及因此而衍生的,为澳门当地居民所认同的社会行为、结构制度(即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虽然除中国内地和香港的投资外,当时在澳门的外资不多,但它们却发挥着促进澳门经济发展的作用,特别是在发展金融银行业和公用事业等方面上。这些外资在澳门的经济利益应当受到保护,使中国收回澳门的主张能够更易争取到国际社会的认同和接纳。
澳门的政治行政制度也有别于中国内地。受殖民统治的影响,澳门的政治行政体制以总督为主导,而作为一个地方行政区域,澳门政制中行政与立法之间的关系也有别于中国内地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以及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之间的关系。
ISBN | 9787509724309 |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作者 | 陈震宇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