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宫知识200问》主要内容简介:传说中的香妃确有其人吗?清朝皇帝为什么信奉喇嘛教?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是虚构的吗?老太妃竟然逼死了溥仪的亲妈?为什么说每位太监都有一本血泪账?
编辑推荐
《故宫知识200问》:不远千里,走进神秘的皇宫大院,您是想解开自己长期以来的诸多疑惑,这些宏伟的建筑群是如何建造的??有什么讲究??有哪些逸闻趣事?影视中的故事是否真实??凡此等等,不一而足。故宫专家将为您娓娓道来…… 目录
一 宫制、建筑篇
故宮为什么又叫紫禁城?
故宮的名称是怎么来的?
紫禁城是哪个皇帝建的?有多少个皇帝在这里居住过?
紫禁城的面积有多大?
紫禁城的布局根据是什么?
皇宫规制何为“左祖右社”?
午门建制为何与众不同?
古代建筑中的“藻井”、“须弥座”是干什么用的?
“最富莫过帝王家”,紫禁城真的是“金砖墁地”吗?
紫禁城中最年轻的建筑是哪座?
紫禁城有多少座宫殿?真的有9999间半房吗?
紫禁城宫殿的样式有什么讲究?彩画的形式有几种?
紫禁城的建筑为什么多是“红、黄”两色?
紫禁城琉璃瓦有多少种?有哪些特色?
紫禁城宫殿的檐角小兽有什么实用价值?
紫禁城里为什么有那么多“龙”的雕饰?
三台上的“望柱”和“螭首”数得清吗?
内金水河是起什么作用的?河上有多少座桥?
故宮里的大铜缸是做什么用的?为何伤痕累累?
紫禁城里的街道是如何分布的?名称各有什么意义?
皇宫里面有路灯吗?第一盏电灯安装在哪里?
紫禁城最大的云龙石雕是哪块?如何运输的?
琉璃“九龙壁”中为什么有块木头的?
紫禁城内哪些门前立有铜狮子?
二 外朝、礼制篇
怎样划分外朝和内廷?主要功能是什么?
外朝包括哪些地方?明清两朝在此发生过哪些重大事件?
皇家有哪些重大典礼?
皇帝怎样举行登基仪式?
何为亲政典礼?紫禁城里举行过几次?
什么是大朝礼仪?怎样举行?
皇帝怎样举行军事典礼?
皇帝为什么要命将出征?
明清皇帝举行“献俘礼”有何不同?
皇家仪仗队的规模有多大?
“金瓦金銮殿”指的是哪座宫殿?为什么说它象征皇权?
太和殿里的金銮宝座是哪个年代的?
金銮宝座周围的陈设有什么象征意义吗?
太和殿里的紫檀大柜是哪个朝代的?有什么作用?
地位崇高的三大殿为什么没有满文?
昔日禁城如何警卫?皇宮里有报警器吗?
……
三 内廷、理政篇
四 朝廷、官员
五 御园、休闲篇
六 起居、养生篇
七 宗教、宫俗篇
八 娱乐、雅好篇
九 后妃、皇子篇
十 深宫、奴仆篇
十一 奇谈、轶事篇
十二 故宫博物院篇
附录 序言
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建成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在明清两朝长达543年的统治历史中,共有24个皇帝生活居住在紫禁城里,演绎出一幕幕兴衰史剧。
由能工巧匠和艺术家们所建造的这些巍峨宫阙、朱红高墙、御苑琼台,述说着500多年的历史沧桑。几乎每一座宫殿、每一座院落、每一处山石,甚至每一口水井、一床一案,都有一段不同寻常的经历,引人入胜,发人深思。
而宫内的规章典制、宫廷建筑以及皇帝的日常起居和后妃的宫闱生活,更是人们想要知道的内容。
这里曾经进行过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献整理工作。举世闻名的《永乐大典》、《四库全书》都是在这里编纂完成的。
这里有中国古代最为完备的国家档案馆——皇史宸,收藏着明清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完备资料。
这里的收藏品,不仅有汉民族的文化创造,还包括大量的各民族文物,全面记载着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真实历史,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最宝贵的文化遗产。
这里还保存着明代以来世界各国流传到中国的各种各样的工艺品、科学仪器和艺术作品,这是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友好交往的最直接的证物。
而今,故宫以其独特而宏伟的建筑,丰富而珍贵的收藏,雄踞世界著名的皇宫之林。1961年,国务院将故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把故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使这座昔日的皇宫,成为享誉世界的历史、艺术博物馆和最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为使人们了解紫禁城内的宫廷轶事,较好地解答广大读者和游客心中的诸多疑惑,使其比较全面、正确地了解故宫、理解故宫,我们编写了这本小书,力求顾全人们普遍关注的皇宫内的建筑、文物、史事,以及有关的典章制度,尽量以简练的语言告诉读者有关皇朝的深宫秘事。
本书是由故宫各业务部门的专家合作编写而成,他们从事专业研究多年,因此本书的史实是严谨可信的。但由于水平有限,本书难免有所纰漏,在此恳请读者予以批评指正。
编者
2005年8月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弘时,生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原为雍正帝第四子,因他的三位兄长弘晖、弘昐、弘昀等均在幼年死去,其中弘昐幼殇没有序齿,所以弘时排行第三,被称为三阿哥.由此看来,弘时实为雍正帝的皇长子。由于弘时好恶分明,遇事爱固执己见,直爽坦率,不善掩饰,所以在雍正帝眼中,弘时不是一个唯父言是从、循规蹈矩的孝子,因此雍正帝对其并不喜爱,更不器重。
雍正元年(1723)八月,雍正帝秘密建储,将年仅十三岁的皇子弘历暗定为储君。雍正帝在秘密建储时说:“今朕诸子尚幼,建储一事,必须详慎,此时安可举行?”雍正帝之子弘历、弘昼等尚在十三岁以下,可勉强称幼,而十九岁的弘时已是名副其实的青年,这就表明他在最初考虑储君人选时,就已将弘时排除在外。尽管秘密建储做得十分頃密,但雍正帝却很快泄露了“天机”。十一月十三日是康熙帝逝世周年忌辰,清廷在景陵举行隆重祭典,但“以孝治天下”的雍正帝却派遣年仅十三岁的皇子弘历前往恭祭。雍正二年(1724)底康熙皇帝“再期忌辰”,弘历第二次前去致祭景陵。这些意味深长的安排使年过二十岁且身为皇长子的弘时对储位的希冀彻底破灭,嫉妒与怨恨使他对雍正帝所做的一切均持对立态度,以致于投向反对雍正帝的阵营,公开支持允禩等人.针对弘时的叛逆行为,雍正帝开始对其予以严惩。最初,雍正帝将弘时过继给自己的政敌允禩为子,从而宣告父子之情已绝,并以此教导皇子,尤其是儆戒同情允禩等人的诸王大臣们。
ISBN | 7513401667,978751340 |
---|---|
出版社 | 紫禁城出版社 |
作者 | 含章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