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浦东之路:产业发展经验与展望》内容简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浦东开发诞生于这一历史进程之中,始终与改革开放共奋进,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张王牌”,浦东开发开放承载着国家战略的历史使命。中央始终高度重视浦东开发的推进和深化,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和十七大报告相继提出,要发挥上海浦东新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编辑推荐
《浦东之路:产业发展经验与展望》:纪念浦东开发开放20周年丛书 目录
总序
第一章 浦东新区产业发展研究的总体思路
第一节 研究视野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浦东新区产业发展应具备历史和时代视野
二、以产业经济学理论为依托,分析浦东产业发展基本特点
第二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重点
一、研究目标:为浦东未来产业发展规划提供实证研究基础
二、研究重点:以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为主要分析对象
第二章 浦东新区产业发展历史回顾与分析
第一节 浦东新区产业结构演变分析
一、1990-1991年:各项产业要素积累期
二、1992-1994年:各项产业要素成长期
三、1995-1999年:现代化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期
四、2000-2004年:现代化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期
五、2005年至今:现代化产业体系形成期和产业发展功能全面提升期
六、浦东新区产业体系及产业结构特征总结
第二节 浦东新区产业成长特征:基于模式与路径的分析
一、产业实现跨越性成长的模式、路径与具体体现
二、产业实现开放式成长的模式、路径与具体体现
三、以服务功能实现产业成长的模式、路径与具体体现
四、以创新功能实现产业成长的模式、路径与具体体现
第三节 浦东新区产业政策特征分析
一、浦东新区产业政策的基本特征
二、浦东新区产业组织政策特征分析
第四节 浦东新区产业成长与发展动力机制解析
一、浦东产业成长与发展外源动力机制分析
二、浦东产业成长与发展内源动力机制分析
第三章 浦东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
第一节 浦东新区高新技术产业构成及发展现状
一、浦东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内涵
二、浦东新区高技术制造业、升级传统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现状
第二节 浦东新区高新技术产业重点行业基本情况分析
一、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分析
二、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分析
三、软件产业发展分析
四、光电子产业发展分析
第三节 浦东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初具规模的公共科研服务平台
二、具有浦东特色的科技投融资体系
三、依靠强大的产业集群营造稳定的高科技产业投资环境
四、独特的开发管理模式为高科技企业提供稳定的发展条件
第四节 浦东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一、浦东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进一步发展浦东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建议
第四章 浦东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
第一节 浦东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历史必然
一、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上海建设国际中心城市的必然选择
二、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中国国家战略的需要
第二节 浦东新区现代服务业构成及发展历史
一、浦东新区现代服务业内涵
二、浦东新区第三产业发展的历史
第三节 浦东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发展目标
一、浦东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二、浦东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目标
第四节 浦东新区金融服务业发展分析
一、浦东新区金融服务业发展历程
二、浦东金融服务业发展基本特点
三、对浦东金融服务业进一步发展的思考
第五节 浦东新区贸易经济发展分析
一、浦东新区贸易经济发展历程
二、浦东新区贸易经济的基本特点
三、对浦东贸易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思考
第六节 浦东新区航运服务业发展分析
一、浦东航运服务业发展历程
二、浦东新区航运服务业的基本特点
三、对浦东进一步发展航运服务业的思考
第七节 浦东新区新兴服务业发展分析
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分析——以金桥开发区为重点
二、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发展分析——以张江高科技园区为重点
第五章 新浦东产业发展展望
第一节 对浦东未来产业发展的思考
一、明确浦东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的作用
二、建设洋山自由港,实现外高桥保税区转型
三、处理好房地产开发与产业用地的关系
四、处理好产业空间扩张与土地高效利用的关系
五、促进开发园区向开发园区与城市社区的融合转化
六、产业布局从沿江走向沿海发展
第二节 浦东未来现代服务业展望
一、体系与构成
二、浦东未来金融业发展重点及空间分布
三、航运业发展重点及空间分布
四、技术先进型服务业发展重点及空间分布
五、浦东未来旅游休闲业发展重点及空间分布
第三节 浦东未来先进制造业展望
一、体系与构成
二、浦东未来民用航空制造业发展重点及空间分布
三、浦东未来新能源产业的重点领域与布局
四、浦东未来生物医药产业的重点领域与布局
五、浦东未来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重点
六、浦东未来环保动力汽车制造业发展重点
七、浦东未来海洋装备制造业发展重点及空间分布
参考文献 序言
2010年是上海世博会召开之年,也是浦东开发开放20周年。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这是在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亲自倡导下,在长期酝酿、研讨论证的基础上,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进入新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十分关心支持浦东开发开放,要求浦东“在更高的起点上实现快速发展”。20年来,浦东新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按照国家战略的定位要求,创造性地把中央的决策和市委的部署转化为开发开放的生动实践,在快速城市化、跨越式工业化、率先市场化、不断国际化的过程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一座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新城区在浦江东岸崛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浦东开发诞生于这一历史进程之中,始终与改革开放共奋进,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张王牌”,浦东开发开放承载着国家战略的历史使命。中央始终高度重视浦东开发的推进和深化,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和十七大报告相继提出,要发挥上海浦东新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后记
为隆重纪念浦东开发开放20周年,中共上海市浦东新区区委宣传部委托上海社会科学院筹戈撰写纪念浦东开发开放20周年丛书。经反复研究,确定了“浦东之路:创新发展二十年回顾与展望”为本丛书总论,并在此主旨之下确定了“金融发展经验与展望”、“城市空间发展经验与展望”、“社会建设经验与展望”、“政府制度创新经验与展望”和“产业发展经验与展望”五个分论共六册。同时,组成了丛书编委会,潘世伟、左学金、陈高宏、童世骏、洪民荣、沈国明、熊月之、黄仁伟、袁恩桢、权衡、李幼林、陆星、殷仲歧、陈建华为本丛书编委会成员。左学金、陈高宏任丛书主编。
从2009年3月中旬到2009年12月,上海社会科学院组织丛书作者先后深入到浦东新区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部门进行集中调研和个别调研,掌握了大量资料,在大量占有资料与数据的基础上集中精力研究、撰写和修改书稿。此间,中共浦东新区区委宣传部和上海社会科学院先后组织丛书课题中期研究情况评估、丛书课题研究结项评估,聘请上海社会科学院院内外专家对丛书稿件逐个进行讨论,提出修改意见,在进一步修改之后确定书稿。
本书由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的陈建勋、梁朝晖负责撰写。具体分工如下:第一章、第二章:陈建勋;第三章:梁朝晖;第四章:陈建勋、梁朝晖;第五章:梁朝晖、陈建勋,陈建勋负责全书的统稿。 文摘
插图:
3.浦东产业发展道路的选择与中国探索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模式紧紧结合在一起
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关系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难解之题。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一直是工业化超前发展,城镇化严重滞后。这种情况在浦东开发开放以前的上海达到了极致,由于长期以来重工业发展、轻城市功能建设,造成了上海这个昔日远东第一大城市严重的衰败,而城市功能的弱化反过来又制约了工业化的进程。浦东的开发开放,就是从恢复上海城市功能人手,直接把工业化和城市化有机结合起来,较好地解决了工业化和城市化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问题。
具体表现在产业选择上,浦东新区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是:以恢复和发展上海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功能、以带动和促进浦东新区城市化进程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从恢复和发展上海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功能的地位的角度,浦东选择了三大产业作为开发的启动性产业,即金融、贸易和房地产业。通过金融产业的开放,浦东筹集了开发所需要的资金,集聚了世界顶级的金融机构;通过贸易领域的开放,浦东建构起了商业零售、对外贸易、保税中转等多体系的贸易结构;通过房地产业的发展,浦东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实现了由城市郊区向城市功能区域、核心区的转变。从带动和促进浦东新区城市化进程的角度,浦东在“规划先行”原则的指导下,通过科学的产业布局,在原有的农村化地区设立了专业性的工业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及保税区,对原有的农业则实行了生产体系高科技化、营销体系现代化、价值体系多功能化,使农业与高科技、现代物流、旅游观光有机结合。
ISBN | 9787208091733 |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作者 | 陈建勋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