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时代的思想重建:孙中山国民心理变革论研究 [平装] 9787010092348,701009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变革时代的思想重建:孙中山国民心理变革论研究》内容包括:孙中山国民心理变革论的产生背景及原因、生产方式的进步呼唤国民心理变革、政治结构的转型导致国民心理变革、中西文化的冲突催生国民心理变革、社会群体的重构强化国民心理变革、生活风俗的变迁促使国民心理变革、个人的思维方式影响国民心理变革、独特的个人经历激发国民心理变革、孙中山国民心理变革论的历史进程……
编辑推荐
《变革时代的思想重建:孙中山国民心理变革论研究》是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作者简介
马忠,男,1974年4月生,甘肃通渭人,兰州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先后在兰州大学获得哲学学士学位、新闻传播学硕士学位、经济法硕士学位,在武汉大学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甘肃省心理咨询师协会理事,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心理学。爱好书法,特长楷书。
目录
序 引言 第一章 国民心理变革的缘由 第一节 孙中山国民心理变革论的产生背景及原因 一、生产方式的进步呼唤国民心理变革 二、政治结构的转型导致国民心理变革 三、中西文化的冲突催生国民心理变革 四、社会群体的重构强化国民心理变革 五、生活风俗的变迁促使国民心理变革 六、个人的思维方式影响国民心理变革 七、独特的个人经历激发国民心理变革 第二节 孙中山国民心理变革论的历史进程 一、萌芽阶段(1895年以前) 二、形成阶段(1895年至1913年) 三、成熟阶段(1913年至1923年) 四、深化阶段(1923年以后) 第三节 孙中山国民心理变革论的主要特征 一、鲜明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政治观与道德观融合 三、政治观与宗教观互渗 第二章 国民心理变革的价值 第一节 国民心理变革价值论的理论基础 一、历史观:民心的历史推动作用 二、认识论:心理建设的哲学基础 第二节 国民心理变革的价值体现 一、国民心理变革的军事价值 二、国民心理变革的政治价值 三、国民心理变革的经济价值 第三章 国民心理变革的内容 第一节 民族精神的重塑:国民心理变革的核心 一、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 二、民族精神的影响要素 三、民族精神的突出问题 四、民族精神的塑造方法 第二节 人的观念的转变:国民心理变革的重点 一、破除自私心理,树立天下为公意识 二、破除悲观保守心理,强化进取意识 三、破除迷信自欺心理,倡导开放意识 四、破除推诿阴谋心理,弘扬正义意识 第三节 因入而异的要求:国民心理变革的层次 一、对国民党员的心理变革 二、对国民军人的心理变革 三、对青年学生的心理变革 四、对工农大众的心理变革 五、对商人群体的心理变革 第四章 国民心理变革的路径 第一节 国民心理变革方法的理念 一、基于人性善恶共存:训练引导 二、基于人的认识能力:逐次引导 三、基于国人性格特点:感化引导 第二节 国民心理变革的方法 一、宣传鼓动 二、学校教育 三、人际传播 四、示范推广 五、军事训练 六、自我教育 七、变革文化符号与风俗 第五章 对孙中山国民心理变革论的评价 第一节 孙中山国民心理变革论的重要贡献 一、提出了唤起民众的重大历史课题:达到了新的高度 二、阐发了爱国主义的内涵:实现了历史突破 三、探索了国民心理变革内容的文化融合:切忌简单否定 四、分析了传统国民心理的问题与成因 五、重视总结适合民族性格特点的国民心理变革方法 第二节 孙中山国民心理变革论的局限性 一、认识论中的机械主义特点导致与实践脱节 二、历史观中的英雄主义倾向导致与普通群众的脱离 三、组织松散导致理论教育的缺乏 第六章 孙中山国民心理变革论的现代启示 第一节 文化霸权主义背景下民族精神的弘扬 一、孙中山的忧患意识与当前的文化安全 二、文化霸权主义对当前民族意识的冲击 三、孙中山从文化角度分析民族精神的可取之处和应采取的措施 第二节 中国和谐社会构建中和谐心理的塑造 一、孙中山道德思想中追求深层思想和谐的动机 二、“天下为公”意识、互助精神与当代人的和谐心理 第三节 中国政治文明进程中群众心理的引导 一、孙中山提高人民智识的观点与当前民众政治意识的增强 二、孙中山的训政思想与当前中国基层民主政治的走向 第四节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一、将“引导发扬国民心理中积极因素”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二、以“传统文化和现代精神”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三、从“中国国民特有的心理规律”中发掘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序言
马忠的《变革时代的思想重建——孙中山国民心理变革论研究》是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经过修改后完成的。毕业后他继续研究,发表了多篇相关的质量较高的论文。在辛亥革命百年即将到来之际,该书将很快付梓,作为他的导师,为之深感高兴。 孙中山作为20世纪改变中华民族命运的伟人、作为中国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不仅是中国近现代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也是振兴中华、促进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伟大先驱。虽然目前不乏研究孙中山的成果,但从思想政治教育学视角进行的研究尚不多,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史的著作和教材中对孙中山关于这方面的内容也介绍甚少,鉴于孙中山的重大贡献和历史地位,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多年前,我曾萌生研究孙中山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念头,只是后来因各种原因搁浅了。恰好马忠对孙中山也有浓厚的研究兴趣,而且他在考取博士之前已获得了哲学学士、法学和文学硕士学位,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和较好的理论功底,加上他对中国历史文化情有独钟,这就为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自己多年的愿望有可能实现了,这令我十分欣慰。孙中山生活在近现代中国社会变革的重要历史时期,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然而,研究孙中山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讨论中我们取得了较为一致的意见,就是由于目前研究孙中山的二手资料很多,所以尽量要从原著出发,学深学透,尤其把孙中山至今尚未引起关注的观点挖掘、整理并加以阐发。
后记
孙中山是我最崇拜喜爱的历史人物之一,我是充满着感情研究他的思想的,学习和研究孙中山必须要有诚挚的感情,才能长期坚持下去,也正因为有这种诚挚的感情,加深了对孙中山的革命品格的崇敬和热爱。值得说明的是,研究其实更是一个学习过程。当初以为只要历史性的研究即可,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才体会到研究孙中山需要对中西哲学、文化、历史等各方面有深厚的基础才能融会贯通,因此每每感觉自己功力浅薄,不过只有硬着头皮坚持下来了,所以本书必然很不成熟,有很多不足之处,而且本人也是初涉研究领域,所以在此诚恳希望读者能够批评指正。 经过这一阶段的研究,我深深感觉到:孙中山的思想博大精深,只要我们深入去探索,是一定会有成果的。孙中山的著作是供研究的源泉,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如果说以前主要从宏观方面研究的话,今后微观方面的研究论题还相当多,有巨大的空间,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将有更高水平的研究著作问世。我还感到:在理解孙中山时,阶级分析的方法固然是需要的,但要更多地站在民族的立场,这样才能准确、全面、客观地把握孙中山的思想,从而挖掘其中的内涵。最后研究对我最大的收获是:孙中山的很多思想,尤其是他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热爱、对西方先进文化的渴望、对祖国强烈真挚的感情,对我产生了极大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影响力,相信每一个喜爱孙中山著作的人,都会有类似的强烈感受。
文摘
一向把自己视做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继承者。毛泽东说:“一百年以来,我们的先人以不屈不挠的斗争反对内外压迫者,从来没有停止过,其中包括伟大的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辛亥革命在内。我们的先人指示我们,叫我们完成他们的遗志。我们现在是这样做了。”1956年纪念孙中山诞辰九十周年时他又说:“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可以说,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由孙中山开始而后来由毛主席接着完成,说明了中国革命历程的连续性,而重要的就是贯穿其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所以毛泽东说:“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40年艰难曲折的奋斗中,“孙先生总是愈挫愈奋,不屈不挠,再接再厉。当着多少追随者在困难与诱惑面前表现了灰心丧志乃至投降变节的时候,孙先生总是坚定的。”“他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关于建国思想,孙中山认为不仅要推翻一个腐朽没落的旧世界,更重要的是要建设一个为人民谋福利的新世界。“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利,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利,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利,故要社会革命。这三样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革命的本意,达到了这样的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当成为至完美的国家。”
ISBN9787010092348,701009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马忠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