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的语言概念化》以俄语语法现象为材料,从语言本体与主观因素相互作用的角度来描写世界的俄语语言图景,在此基础上对一系列具有语言学特性的现象进行了研究,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解释了这些语言现象与俄语语言概念化的特点之间存在的关系。
这些研究旨在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语言表述的使用在什么情况下,在多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所表示的那个语言外现实情况的客观特性。而对这些问题的描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语言语义学的描写。因此,现代语义学研究相当紧密地同时涉及两个方向:(1)研究现实。分析社会哲学概念;(2)描写间接利用语言的各种不同方法如在世界的语言图景中主观与客观、认知与交际、逻辑与实用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问题等。
编辑推荐
《世界的语言概念化》是北京市科技创新平台项目之一。也是俄罗斯叶利钦基金会资助项目之一。 作者简介
作者:(俄罗斯)T.B.布雷金娜 (俄罗斯)A.Д什梅廖夫 译者:刘利民 编者:杜桂枝
T.B.布雷金娜(1929-2000),语文学博士,教授。1951年毕业于国立莫斯科大学,1954至2000年一直在俄罗斯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工作,任首席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学史、符号学、普通语言学、语言模式化、语义学、语用学等;代表作有《词法学模式的理论问题》(1977)以及与A.A.什梅廖夫合著的《世界的语言概念化》(1997)。
A.Д什梅廖夫(1957-),语文学博士,国立莫斯科师范大学教授,俄罗斯科学院俄语研究所言语文化研究室主任。其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语义学、语言文化学、词典学等,近年来专注于世界的语言图景问题和世界的语言概念化问题研究。主要理论著作包括与E.克赖德林合著的《数学对语言学的帮助》(1994)、《俄语的指称机理》(1996)、《俄语与语言外现实》(2002)以及与什梅廖娃合著的《俄语笑话:文本与话语体裁》等。
译者简介:
刘利民(1955-),教授,博士生导师。1980年毕业于大连外国语学院,1984年于北京师范学院获硕士学位,1985年赴苏联攻读博士学位。曾主持国家汉办、国家社科基金等重大科研项目,编辑出版学术专著、辞书、教材及译著十余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代表作有《语义、结构、句法》(2000)、论文《新中国俄语教育六十年》等。其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理论语言学、俄语口语学、修辞学、语用学、句法学等。他是普希金奖章获得者,2006年获俄罗斯国家最高友谊勋章,2009年获俄罗斯国家金质奖章。曾任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党委书记,北京市教委主任,现任教育部副部长。兼任国际俄语语言文学教师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俄语教学》杂志主编等职务。 目录
第一部分 现象本体论与俄语体
第一章 语法、语义范畴及其相互联系
第二章 论俄语述谓类型学的建立
第三章 时空定位是句子的超级范畴
第一章 述谓类别和语句的体学特性
第二章 从体学角度看心智述谓
第三章 事件的证同性:本体论、体学、词典学
第四章 使役类型和俄语使役动词的词典学描写
第二部分 自然语言中的逻辑项
第一章 自然语言的量化机制与数量评价语义
第二章 自然语言的“可能性”和情态逻辑
第三章 “必须性”语义场中的“义务”概念
第三部分 语用学和语旨情态
第一章 语用学的界限和内容
第二章 依据话语目的的句子分类和功能修辞学
第三章 对话中的疑问句
第四章 祈使的间接表达:一般交际准则还是语言外规约?
第五章 假设和准确定
第六章 以赞同形式表示的反对
第四部分 世界的朴素语言模式中的人称和时间
第一章 人称代词的语法
第二章 俄语句法中的我、你及其他(零位代词:指称与语用)
第三章 代词的语义特点和词法特点:聚合体结构
第四章 非特指性别与前指的一致关系
第五章 时间的语言概念化(时间定位的悖论)
第五部分 命题态度和意向性问题
第一章 关于间接疑问:间接疑问与事实性的联系是已经确定的事实吗?
第二章 “即使我知道,我也不相信”
第三章 从外部和从内部评价性言语行为
第四章 二次交际时的评价
第五章 称名与名词的自指性
第六部分 言语活动中的异常现象
第一章 “异常”语句:解释问题
第二章 自证伪的悖论
第三章 语言蛊惑方式:提请注意现实是一种蛊惑方式
第七部分 世界的语言图景的民族特性
第一章 俄语词汇是“俄罗斯人心灵”的反映
第二章 同一性的悖论
第三章 象征行为及其在语言中的反映
第四章 依据俄语语料分析дух,душа,тепо
缩略语索引
参考文献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ISBN | 9787301187715,730118 |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T.B.布雷金娜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