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30年:陕西卷 [平装] 9787508723570

配送至
$ $ USD 美元

《民政30年:陕西卷》主要内容:1978年,是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年,也是新中国民政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这一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从那时起,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锐意改革,扩大开放,披艰克难,顽强奋进,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这一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决定设立民政部。从那时起,全国民政系统在党和政府领导下,服务大局,恪尽职守,扎实工作,团结奋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8年,我们迎来了改革开放30周年,也迎来了民政工作恢复建制30周年。在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年份,民政部组织编纂了《民政30年》大型书系,其时间跨度之长,编写规模之大,涉及范围之广,涵盖内容之多,在民政史上是少有的。从中,我们得以重温党中央、国务院对民政工作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得以回顾民政人自强不息和努力拼搏的奋斗历程,得以展示民政事业开拓创新和不断跨越的发展成就,得以总结民政工作的有益经验和内在规律。这是对过去的陈述和传承,更是对未来的展望和规划,也将鞭策和激励全国民政系统再接再厉,更创辉煌。
编辑推荐
《民政30年:陕西卷》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曹莉莉,陕西省民政厅厅长、党组书记,女,汉族,1954年1月生,陕西榆林人。197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0年8月参加工作,研究生文化程度。 丛书主编: 李学举,民政部部长。 1945年4月生,吉林公主岭人。196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6年5月参加工作。研究生学历。 1966年5月在吉林省公主岭市工作,历任大岭公社团委书记、公社副主任、双榆树公社副主任、公社党委书记。1975年后任吉林省四平地区团委书记。1978年后,历任共青团中央组织部副处长、副部长、部长。1984年至1986年在中央党校培训部学习。1986年后任共青团中央办公厅主任、共青团十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共青团十一届、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常委。1988年后任民政部基层政权建设司司长。1993年后,任民政部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人事教育司司长。1995年1月任民政部党组成员、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人事教育司司长。1996年9月任中共四川省重庆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1997年6月任中共重庆市第一届市委常委。1998年至2001年7月任中共重庆市委副书记。2001年7月任民政部副部长。2003年3月任民政部部长、党组书记。2008年3月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被任命为民政部部长。 是第十七届中央委员。
目录
序 总论 第1篇 灾害与救济 第1章 灾害概述 自然灾害的成因 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灾害造成的损失 第2章 灾害管理 加强灾害指挥协调机构建设 认真推行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经费分级负担的 救灾工作管理机制 建立灾害信息沟通和共享机制 强化灾害的应急反应 第3章 灾害救助 坚持“以人为本”,创新灾害救助工作思路 从陕西省情出发,不断建立和完善灾害救助体系 灾害救助的成效、作用及影响 第4章 防灾减灾 防灾减灾概况 防灾减灾的举措 第5章 重大抗洪救灾案例 紧急疏散危险地带群众 积极做好应急救助工作 加大救灾动员力度 妥善安排灾民生活 第6章 “5·12”抗震救灾 基本灾情 抗震救灾工作情况 第2篇 城乡社会救助 第7章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城市社会救济的重大改革 推进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途径、措施及制度创新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作用和影响 第8章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推进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途径、措施及制度创新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作用和影响 第9章 农村五保供养 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的恢复与调整(1979年一1994年) 农村五保供养工作迈入法制化、规范化管理轨道 (1994年一2006年) 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实现重大转变,五保供养工作 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2006年至今) 第10章 城乡医疗救助 试点阶段 大力推进阶段 全面建制阶段 第3篇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社区建设 第11章 村民自治 村民自治的概况 推进村民自治的措施 第12章 城市社区建设 城市社区建设的概况 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措施 城市社区建设的成效 第13章 农村社区建设 农村社区建设的概况 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措施和意义 第4篇 社会组织管理 第14章 社会团体管理 社会团体登记管理 以搞好年检为重点,加强社会团体监督管理 全面进行清理整顿,提高社会团体整体素质 专项清理整顿气功类社会团体 培育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 协助社会团体搞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认真查处违法、非法社会团体 充分发挥社会团体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第15章 基金会管理 基金会登记管理 基金会监督管理 基金会为发展社会公益事业,推动社会进步 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第16章 民办非企业单位管理 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 民办非企业单位监督管理 充分发挥民办非企业单位的作用 第5篇 拥军优抚安置 第17章 双拥工作 建立双拥工作领导机制,完善政策法规强化职能部门作用,形成整体合力 广泛开展双拥传统教育,进一步增强广大军民的双拥意识和国防观念 驻军部队牢记我军宗旨,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贡献 地方政府积极为驻军部队排忧解难,推动部队现代化建设进程 深入开展创建双拥模范城(县)活动,双拥工作 整体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第18章 优待抚恤工作 强化领导意识 完善政策法规建设 加强社会保障功能 规范经费管理机制 建立信访工作制度 扩大优抚对象范围,建立优待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 适应新形势,改革农村义务兵家属优待办法 与时俱进,改进抚恤补助经费发放办法 第19章 烈士褒扬工作 建立和完善烈士档案 加强对烈士陵园及纪念建筑物管理工作 完成《革命英烈》事迹编纂工作 烈士陵园的主题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第20章 退伍安置工作 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安置工作齐抓共管的合力 强化宣传教育,营造良好氛围 严格执行安置政策,确保安置计划落到实处 不断推进安置改革,探索安置工作新途径 开展技能培训,提高退役士兵就业技能 加大城镇退役士兵安置工作力度,解决安置遗留问题 第21章 军休干部安置工作 加强领导,健全组织,积极协调,规范服务管理 深入开展争创“文明窗口”活动,服务管理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认真落实“两个待遇”,坚持做到“三保证”“四落实” 增强敬业精神,强化内部管理,提高服务管理水平 第22章 优抚医院 陕西省荣复医院 陕西省荣复第一医院 陕西省荣复第二医院 第6篇 社会福利 第7篇 社会事务管理 第8篇 行政区划、行政区域界线与地名管理 第9篇 机关建设 第10篇 市区民政工作建设 附录 后记
序言
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民政部恢复组建30周年。30年来,我国改革开放走过了波澜壮阔的伟大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民政工作也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全国民政事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这些年来,我和民政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地方和中央部门工作时,我对民政工作就有不少接触和了解,2003年到国务院工作后,又一直分管民政工作。我深深感到,民政工作是党和政府的重要工作,民政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政工作直接面向社会公众,救助困难群众、抚恤优抚对象、造福老弱病残,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民政部门肩负基层政权建设、社会组织管理和其他专项社会事务管理的重任,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大局。党和政府的爱民之情、亲民之义、为民之举,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民政工作来体现的;我们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社会建设、改善公共服务,很多决策是通过民政工作来落实的。可以说,民政工作是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服务、营造环境、打好基础的重要工作,对改善民生、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维护稳定、促进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3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强民政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指明了民政事业前进的方向。全国民政系统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履职尽责、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主动适应形势、迎接挑战,不断取得新突破、新发展,开创了全国民政工作的新局面。自然灾害应急救助有力、有序、有效,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实现了由强制性向关爱性的转变,覆盖全体人口的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老年人、残疾人和儿童社会福利服务事业快速发展,特殊群体基本生活权益得到保障;优抚安置政策不断完善、落实,军政军民团结的大好局面进一步巩固;村民自治和社区建设全面推进,基层民主建设不断加强;社会组织布局日益合理。
后记
《民政30年·陕西卷》,在改革开放30年之际,在全党全国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经过全省民政系统的共同努力,终于编纂成书了。 该书是集体智慧和劳动的成果。在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要求高的情况下,陕西省政府副省长姚引良为本书作序,民政厅成立了以党组书记、厅长曹莉莉为主任的编委会,抽调、聘请20多人组成了专门的编纂班子,具体负责编纂工作。全省各级民政部门有160多人参与了资料收集、整理、归纳和撰稿工作。 在编纂过程中,我们坚持实事求是,力争精益求精。既注重客观性,尊重史料的严肃性,努力做到准确、真实地回顾陕西民政30年的改革历程,全面反映民政事业发展状况,体现史料价值;又强调理论性,突出前瞻性,注重对发展经验的总结提炼和未来前景的谋划,反映时代特征,体现实用价值。
文摘
第1章 灾害概述 陕西常见的旱、涝、霜、风、雹几种主要灾种中,干旱占46%,雨涝占32%,霜冻占10%,冰雹占7%,风灾占2%。其中旱涝灾害占78%,为主要灾种。从区域分布看,旱灾以陕北、关中为主,遍布全省;洪涝灾害以陕南汉江流域和关中渭河流域为主。陕西自然灾害具有持续性、群发性、突发性、频发性特点,救灾工作面广、线长、时间紧、任务重、难度较大。 自然灾害的成因 特殊的地理位置 陕西省地处我国东西结合部,南北跨度大,气候变化多样。全省面积20,56万平方公里,其中46,8%的面积属于黄河流域,35,2%属于长江流域。地势特点是南北高,中部低。以“北山”(风翔、铜川、韩城一线以灰岩为主的石质山地的统称)、秦岭为界,将全省划分为陕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和陕南秦巴山地三个自然区域。在全省面积中,高原约占45%,山地约占36%,平原约占l9%。关中平原位于汾渭断裂带,属地震活跃区,全省有23处地质灾害易发区,总面积约8.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40,9%。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形、地貌,形成了陕西省自然灾害种类多、伴生性灾害多的特点。
ISBN9787508723570
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作者曹莉莉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