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车电器与电子技术(第2版)》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应用型本科汽车类专业(方向)教材编审会组织的规划教材,全书共分十四章,分别讲述了汽车电器和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的内容,反映汽车发展新技术,如“集成ISA/ISG技术”、“42V供电系统”、“发动机电控系统”、“汽车ABS/ASR/SBC/EBS”、“制动力分配EBD”、“电子差速锁EDS”、“智能型安全气囊”、“防/避撞控制系统”、“电动助力转向控制技术”、“电控悬架系统”、“车载网络技术”、“整车综合控制系统”、“稳定性控制系统(VSC)”、“汽车线控技术”等。书中内容阐述通俗易懂,精选实例,图片丰富,图文并茂。《汽车电器与电子技术(第2版)》是高等院校应用型本科汽车类专业(方向)的专业教材,也可作为汽车运用工程、汽车运输管理、汽车服务工程、汽车修理等相关专业大、中专院校教材,还可供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参考。
编辑推荐
《汽车电器与电子技术(第2版)》为21世纪高等学校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汽车类专业(方向)规划教材之一。 目录
第2版前言
第1版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
第二节 汽车电器与电子控制系统分类
第三节 汽车电气系统的特点
第四节 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
思考题与习题
第二章 汽车供电系统
第一节 蓄电池的构造及工作原理
第二节 蓄电池的工作特性及使用与维护
第三节 新型蓄电池
第四节 交流发电机构造、工作原理及特性
第五节 交流发电机的调节器
第六节 交流发电机充电系统的使用与故障诊断
第七节 42V及14V/42V双电压汽车电气系统简介
思考题与习题
第三章 起动机
第一节 起动机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第二节 起动机基本参数的选择
第三节 典型起动机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第四节 起动机常见故障与诊断、试验与调整
思考题与习题
第四章 点火系统
第一节 传统点火系统
第二节 普通电子点火系统
第三节 微机控制电子点火系统
第四节 微机控制无分电器点火系统
第五节 点火系统的使用与检测
思考题与习题
第五章 仪表、照明及信号系统
第一节 仪表系统
第二节 照明系统
第三节 指示灯系统
第四节 电喇叭
思考题与习题
第六章 附属设备
第一节 电动刮水器与清洗器
第二节 电动摇窗机
第三节 电动后视镜
第四节 中央门锁与防盗
第五节 电动座椅
第六节 汽车电动刮水器试验
思考题与习题
第七章 汽车电器设备总线路
第一节 汽车电器设备线路分析
第二节 汽车电器系统的导线和线束
第三节 汽车总线路图应用实例
思考题与习题
第八章 发动机综合控制系统
第一节 电控汽油喷射系统的分类
第二节 发动机电控汽油喷射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
第三节 发动机怠速控制
第四节 发动机排放控制
第五节 燃油喷射系统实例
第六节 气体燃料发动机及其电子控制
第七节 发动机电控系统教学试验
思考题与习题
第九章 汽车自动变速器
第一节 自动变速器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第二节 自动变速器行星齿轮系统
第三节 自动变速器的液压控制系统
第四节 自动变速器的电子控制系统
第五节 自动变速器的使用、故障自诊断与试验
思考题与习题
第十章 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第三节 电动助力转向的控制方法
第四节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实例
第五节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性能台架试验
第六节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检测试验
思考题与习题
第十一章 汽车行驶安全性控制系统
第一节 汽车防滑控制系统
第二节 汽车电子制动系统
第三节 汽车防/避撞控制系统
第四节 安全气囊和安全带
第五节 汽车行驶记录系统简介
思考题与习题
第十二章 汽车舒适性控制系统
第一节 汽车电控悬架系统
第二节 汽车环境控制系统
思考题与习题
第十三章 车载网络技术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控制器局域网(CAN)
第三节 局部连接网络(LIN)
第四节 车载局域网(LAN)与多媒体定向系统传输(MOST)简介
思考题与习题
第十四章 汽车新型电子控制系统介绍
第一节 车载导航系统
第二节 整车综合控制系统
第三节 汽车稳定性控制系统
第四节 汽车线控技术
第五节 数字化革命
思考题与习题
参考文献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采用单一的节气门控制,结构简单,便于实现,不会给传动系统带来任何附加载荷,舒适性也好,但驱动控制的效果不好。单独采用制动方式,多余的功率都以热的形式在制动器上消耗掉,因而发热严重,不宜在高速下也不宜长时间使用。此外,在制动时对传动件和轴等产生附加动载荷,引起传动轴的振动和噪声。两种综合性能好的组合方式分别为发动机与制动器组合、发动机与限滑差速器组合。由于现代车辆通常都有ABS,很容易就可把ABs扩充到ASR方式,不需要添加更多的硬件设备;而采用发动机与限滑差速器组合,需要不同的液压驱动装置和控制系统,成本较高。因此,发动机与制动器组合是ASR(TCS)系统的最佳组合方式和最完备的硬件配置形式。只要采用合理的控制算法,充分发挥发动机控制和制动控制的优势,它完全可以满足车辆在各种路面条件下的驱动控制的要求,使车辆的方向稳定性、操纵性、舒适性和加速性达到最佳状态。
ASR控制和ABS控制在非对称路面提高驱动力与方向稳定性方面是相互矛盾的,最大限度地利用高附着系数路面一侧的驱动力,必然降低车辆的方向稳定性。在这种工况下,即使车辆没有转向要求,也可能会使车辆偏离期望的行驶方向。为此驾驶员必须通过转向盘产生纠偏力矩以抵消非稳态力矩(由两侧驱动力之差产生)的影响。当车辆在高速行驶时,驾驶员是否能作出及时正确的反应,并把车辆的行驶方向控制在期望的状态,这是ASR控制系统无法保证的。从这一方面说,ASR系统只是通过它的控制作用,保证车辆处于一个可控的状态;而能否准确控制车辆的行驶方向,则取决于驾驶员的心理状态、技术的熟练程度等多种因素。要主动实现车辆行驶方向的稳定性,就必须采用综合控制系统,如增加转向盘转角信号传感及导向轮转角偏转驱动机构,构成车辆行驶方向闭环自动控制系统,在各种路面条件下就可实现车辆方向稳定性的主动控制。可以肯定,随着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的发展,必然出现由当前的单目标(驱动)控制逐步向多目标(驱动、方向稳定性)的综合控制方向过渡。
ISBN | 9787111342700 |
---|---|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作者 | 孙仁云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