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论 [平装] 9787802556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劳动论》之目的在于构建新的经济理论系统,为人类及其经济社会探索未来之路。经过长时期的经济建设,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变化是充满陇虑、危险、骄傲的成绩,把人类社会推向了新的发展道路。在未知的历史路口面前,我们不仅需要解释当前经济现象,更需要研究经济发展规律,为未来社会的经济发展提供理论向导。因此,《劳动论》就有了两个方面的职责:一是研究分析当前经济运动规律,为解释经济疑惑提供理论基础;二是努力探索未来经济的发展模式,为未来社会的经济建设提供方向性的基础理论。经济理论存在的根本,不在于批判社会现实,而在于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指明方向并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劳动论》无意批驳任何经济观点,也无意推翻任何经济理论派系,而是在当前经济社会基础上,构建新的符合发展要求的经济理论框架。推翻一个经济理论没有任何意义,打破一个理论框架也没有任何意义,这些粗暴的行为只会给人类社会带来灾难。所以,《劳动论》之目的在于构建新的经济理论系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提供新的思路。当然,《劳动论》的理论观点不一定科学,仅仅是一个探索性的意见。我希望所有阅读《劳动论》的人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渴望大家的支持,毕竟按照时代要求构建一个可以承接历史、立足现代、创造未来的经济理论系统并非一人之力可以实现。
编辑推荐
《劳动论》坚持“和谐社会”、“以人为本”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服务于全人类的经济利益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作者简介
周波,四川渠县人,中共党员。
目录
第一篇 劳动 第一章 概论劳动 第一节 劳动的认识 第二节 劳动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劳动概念 第一节 劳动的定义 第二节 劳动概念的广泛论证 第三章 劳动因素 第一节 劳动力 第二节 劳动物质 第三节 劳动文化 第四章 劳动的属性及分类 第一节 劳动的使用属性和价值属性 第二节 劳动的分类 第五章 劳动水平和替代劳动 第一节 劳动水平 第二节 替代劳动 第二篇 价值 上篇总论价值 第六章 价值要求和选择 第一节 价值要求 第二节 价值选择 第七章 价值的来源 第一节 价值本质和来源 第二节 价值的分支 中篇 劳动价值 第八章 价值标准 第一节 物质劳动产品 第二节 价值概念 第三节 社会标准劳动体 第四节 劳动尺度 第九章 劳动价值规律 第一节 劳动耗费和产品耗费 第二节 价格同比运动 第三节 劳动价值的运动关系 第四节 价格、价值的特殊差异 下篇 替增价值 第十章 总论替增价值 …… 第三篇 总论劳动和价值
文摘
版权页: 四、劳动的质量认识 劳动有与其他事物相比较的质的区别和自身积累的量的变化。这是任何事物都不能逃掉的自身的规律,同时也是人类对客观事物认识上的界定。劳动是特殊的运动的事物,其运动开始时其存在,运动消失时就消失。并且从人类的认识角度讲不具有相对静止性,因此对其质和量的认识有很大的难度。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对劳动的理性认识就处于苍白无力的状态。人类对客观事物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有能力将劳动之运动过程在头脑中绘成有效的不失真的图像来分析。在质上的区别有两个方面:一是劳动不是单纯的客观事物的运动,也不是单纯的人的运动,劳动是人和物的共同运动。我们所说的劳动,不是客观存在的单纯的运动,也不是人的单纯的运动,而是人与物的组合下共同作用客观事物的运动。单纯的人的运动仅是人的自然肌体在神经的控制下运动,与物质失去了联系。这种运动也不能满足人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的目的,也不会发生这种效应。单纯的客观存在的运动仅是客观存在根据自身存在的固有的必然的自然规律而运动,其运动是脱离于人的,更不以人类的需求为目标。人与劳动物质而言,虽然在劳动过程中是人与劳动物质相互组合,对劳动对象发生作用,但是人与劳动工具之间是相互作用的或相互联系的,是人与劳动物质的组合。人必须用自身的自然的力和自身的带有倾向性的意识对劳动物质实施作用,达到操作的效果,而劳动物质必然承受并传递这种作用,同时对人产生一定程度的反作用。当然,只有在作用和反作用之间,人与劳动物质才得以组合,否则是不能组合的,事实上我们也没有见到过相互之间没有作用或联系的事物能组合到一块的情况。 二是劳动是作用于客观对象的运动。劳动过程中,劳动与客观事物是相互作用,并对其进行有效的特殊的改造并发生固有的联系。这种联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不是单纯意义的相联。只有在发生作用力的情况下,才可能产生使客观事物发生某种属性或其自身属性得到改变的效应,也就是说劳动的效应才会产生。劳动的真实效应或者作用,并不是运动的产生,而是作用于客观对象的作用力的产生。只有作用力的产生,才可能对劳动对象发生有效的改造作用,对其自身属性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改造,使其达到符合人类需求的目的。这就是劳动与其他事物的区别。 劳动在量上的认识比较复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劳动度量单位的选择,二是对劳动瞬间标准量的认识。
ISBN9787802556
出版社企业管理出版社
作者周波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