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公民道德建设研究 [平装] 9787500497110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魏雷东博士著的《和谐社会视域下的公民道德建设研究》着眼于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历史与现实的关联,立足于当代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实际,以和谐为基点和主线,致力于探讨当代中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和现实可能,整合并吸收思想史相关主题的学术资源,分析当代思想家对于道德问题的思考,为当代中国公民道德建设提供文化参照和理论辩护。
作者简介
魏雷东,男,1972年1月出生,河南宜阳人,哲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及河南师范大学青少年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公民道德和青少年问题。曾被授予“河南省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河南省文明教师”荣誉称号,并入选“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 近年来,在《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国青年研究》、《思想教育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论文曾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先后主持省部级课题3项,厅级课题10余项;成果曾获全国思政工作创新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与三等奖、河南省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一等奖;所负责课程被评为“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课程”。
目录
第一章公民道德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一公民道德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公民道德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课题 (二)公民道德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 (三)公民道德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二公民道德素质提升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时之需 (一)社会和谐发展需要 (二)公民现实生活需要 三公民道德建设研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当务之要 (一)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公民道德建设的研究意义 (二)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公民道德建设的研究综述 (三)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公民道德建设的研究进路 第二章公民道德概念的基本分析 一公民:社会的主体性存在 (一)公民内涵 (二)公民自由 (三)公民社会 二道德:人类的共生性尺度 (一)道德内涵 (二)道德自我 (三)道德标准 三公民道德: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石 (一)公民道德内涵 (二)公民道德层次 (三)公民道德选择 第三章公民道德建设的观念演进 一历史向度: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换 (一)从封闭性道德转向开放性道德 (二)从一元性道德转向多元性道德 (三)从依赖性道德转向共生性道德 二范式向度:从德性到德行的转型 (一)德性论的“实质主义” (二)规范论的“形式主义” (三)德行论的“整体主义” 三主体向度:从政治国家到公民社会的转移 (一)政治与道德关系考察 (二)国家与社会关系厘定 (三)和谐主义社会发展观 第四章公民道德建设的现状考量 一公民道德建设的阶段考察 (一)政治优位阶段 (二)经济优位阶段 (三)公民优位阶段 二公民道德建设的理性反思 (一)公民道德失范种种表现 (二)公民道德建设低效原因 (三)公民道德自我功能异化 三公民道德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公民道德建设的社会环境 (二)公民道德建设的主体状况 第五章公民道德规范的主要内涵 一公民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 (一)相对于国家的规范 (二)相对于公民的规范 (三)相对于集体的规范 (四)相对于自我的规范 (五)相对于社会的规范 二公民道德结构的动态分析 (一)社会公德内涵 (二)职业道德内涵 (三)家庭美德内涵 (四)个人品德内涵 第六章公民道德建设的文化认同 一文化认同:多元文化的价值共识 (一)文化认同的内涵 (二)文化认同的动力 (三)文化认同的现实 二中华文化:和谐思想的历史源流 (一)中华文化的精神价值 (二)中华文化的时代意义 三和谐文化:公民道德的精神家园 (一)和谐文化的基本内涵 (二)和谐文化的思想内核 (三)和谐文化的发展理路 第七章公民道德建设的教育设计 一公民道德教育内容的理性整合 (一)德性与规范的善性融通 (二)传统与现代的交织融汇 (三)东方与西方的有机融合 二公民道德教育层级的有序衔接 (一)家庭教育 (二)学校教育 (三)单位教育 (四)社会教育 第八章公民道德建设的制度构想 一公民道德制度化建设的社会基础 (一)公民道德制度化建设的理论依据 (二)公民道德制度化建设的价值取向 (三)公民道德制度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二公民道德制度化建设的观念进路 (一)制度规范与学校德育的协调 (二)外部评价与自我评价的统 三公民道德制度化建设的基本构想 (一)内容法制化 (二)制度体系化 第九章公民道德建设的社会路径 一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一)人本和谐的管理理念 (二)良性互动的管理模式 二整合社会管理资源 (一)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二)转变政府社会管理职能 (三)扩大社会组织协调作用 (四)发挥公民参与主体作用 三提升社会管理水平 (一)妥善处理社会矛盾问题 (二)有效应对各种社会风险 (三)切实加强社会综合治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及相关收获 致谢
ISBN978750049711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魏雷东
尺寸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