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吃苦要吃有甜头的苦》内容简介:苦无处不在,人人都吃过苦,能吃苦的人更是不计其数,但是会吃苦、吃对了苦的人寥寥无几——毫无疑问,这样的人才是聪明的,才是懂得如何吃“苦中苦”的“人上人”。这是一本关于“吃苦”的书,我们研究吃苦的人、归纳了吃苦的事,目的是为了刚刚开始接触社会的年轻人认清吃苦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知道自己该吃什么样的苦,不怕吃苦,但不讨苦吃,学会吃苦,在吃苦中吃出甜蜜的生活。
编辑推荐
《吃苦要吃有甜头的苦》编辑推荐:关注人生发展、职业生涯规划及成功励志类话题、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及阅读习惯。出于事业的起步期或上升期、对有思想理念的完善与进步有巨大需求。总体收入水平较低,但文化生活消费能力较高。通过阅读《吃苦要吃有甜头的苦》了解就业发展环境与自身特质之间的关系。以更轻松、直观的方式获取有关职场发展及人生规划的建议。了解现实中个人发展意愿与现实困难中的矛盾与相互作用。通过阅读《吃苦要吃有甜头的苦》获得明智、励志的心理帮助。 作者简介
陶志强,80后北漂,卖过保险、做过电子商务、当过网络编辑、干过平面设计,目前经营属于自己的广告工作室。品过一番酸甜苦辣之后,对“吃苦”一词的感触很深,因此编写此书。希望能帮助那些准备去吃苦、正在吃苦、吃了很多苦的年轻朋友,找出吃苦的技巧,更高效地吃苦,早日从苦中吃出甜头。 目录
第一章 心平气和地认识自己
自知是鱼是鸟,再去海阔天高
他人的经验可以励志,不可复制
缺点不能忽视,但可以巧妙回避
轻装前进,才能苦中作乐
第二章 不怕吃苦,不讨苦吃
吃苦是在走升级的进度条
运气不好才会“一帆风顺”
别当什么“苦行僧”
不诗化苦境,不神化自己
第三章 别在苦境中丢掉主见
警惕“成功论”的布道者
看清激将法背后的圈套
慎入“军事化管理”型企业
你有权对任何人说“不”
自己才是自己永远的老板
第四章 要有尊严地吃苦
学会承受,而不是忍受
年轻不是接受不公的理由
水族箱里的鲨鱼
别让心灵因伤“致残”
做事有底线,心里有防线
第五章 吃苦要注意时限
困难是暂时的,青春也是暂时的
苦境会养成惰性
制定严格的时间表
远离拴人的“大考验”
就算不能摆脱苦境,也要尝试换种苦境
第六章 别吃缺乏营养的苦
苦字当前,先尝后吃
每天提醒自己为何吃苦
别去喝一肚子苦水
扔掉没甜头的“苦甘蔗”
第七章 苦中寻乐是最大的本事
有苦的地方必有乐子
苦大别仇深
多玩多笑漱漱口
YY有益健康
以苦会友喜相逢
后记:苦尽甘来,从头再来 序言
前言
苦无处不在,人人都吃过苦,能吃苦的人更是不计其数,但是会吃苦、吃对了苦、从苦中吃到甜头的人却是寥寥无几。
过去人们常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实际上,我们身边从来不乏意志坚强、不屈不挠的猛士,可他们往往倾注全部热情与精力与各种困难作斗争,度过了剽悍的一生,却没能获得幸福和成功,最终也没能成为“人上人”。是他们吃的苦不够多吗?是他们不够坚强吗?不,是他们吃错了苦,他们吃的压根儿就不是什么“苦中苦”。
那些大量消耗你的时间与精力,把你折磨得疲惫不堪、满面愁容的困苦,根本不是“苦中苦”,吃这样的苦,你最多只能成为一个或壮烈或凄美的悲剧中的主角,而得不到人生中应有的阳光与欢乐。悲剧固然充满力量,但现实中没有谁愿意把自己的生活经营成哈姆雷特式的篇章。人们看悲剧,为的是从中获得追求幸福和光明的信心与智慧;人们吃苦,也是为了换取幸福而积累经验与资本。所以说,你要吃苦,但吃苦的目的是为了以后少吃苦或者不再吃苦,尽早品尝到生活的甜头。
为甜头而吃苦,这看似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应该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其实不然。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现实中的我们往往就是这样,如果吃苦吃得太久,也会忘了当初为什么吃苦。
对于70后、80后的我们来说,在过去所接受的教育中,有一种苦行僧式的行为处事准则在大多数人的心中根深蒂固,我们接受的教育是崇尚吃苦耐劳、服从与牺牲,这种精神在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通过小学课本上“头悬梁锥刺股”、“卧薪尝胆”等经典故事,通过电视上一个个带病授课晕倒在讲台上的模范教师的个人事迹,在我们的心中不断内化。毫无疑问,这是一种非常可贵的精神,但是这种精神只是我们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从这种教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我们,如果能够明确自己的目标,懂得自己在为甜而吃苦,并准确地找出甜的所在,通常是无往而不利的。可一旦我们在困境和干扰中迷失了方向,就容易成为迷失方向的苦行僧,开始执拗于与自己较劲、和困难死磕,甚至失掉解决眼前实际问题的能力,从“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士变成一怕不苦二怕不死的死士,生活与事业都将陷入一种极为悲壮、惨烈的境地。
你读完了大学,走上了社会,生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里程,而你从此要吃的苦也与以前完全不同了。走到今天的你,或许吃过高考的苦、考研的苦、考博的苦、实习的苦,但那些都是目标明确的、有时限的苦,与社会职场上的苦不可同日而语。走出了校园,无论你是18岁就已经读完本科的神童,还是28岁才刚刚开始实习的医科院校高材生,你要面临的都是一些没有人能给你承诺、没有人告诉你明确期限、没有人告诉你值不值得的苦,要不要去吃、怎么去吃、能不能吃到甜头,你都要自己做出判断和抉择。
读这本书的你,究竟希望从什么样的苦中尝到哪一种甜头,我们无从得知,但是我们希望年轻的你,能少吃一些苦,吃得不那么艰难,尽早尝到自己喜欢的那种甜,毕竟青春有限,我们要为享受生活留出足够的时间。为此,在这本书中,我们研究了各种吃苦的人、吃苦的事,以及这些人与事之间或错综复杂或一目了然的关系,希望这些能够帮助你以自己的所想所愿为出发点,理清苦尽甘来的来龙去脉与前因后果,在苦境中精神饱满地轻装前进。 后记
后记
苦尽甘来,从头再来
痛苦永远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客观看来,我们确实生活得非常苦。可是苦尽甘来是件迟早的事情。
痛苦的土壤并不一定会结出苦果,幸福之花也会在它的滋养之下悄然绽放,当你走过了一条崎岖的奋斗之路的时候,回首看看,你会发现其实这条路也没有你当初想象的那么难走,生活中也时常充斥着快乐与幸福,我们同样拥有开心的人生,没有因为痛苦而抛弃掉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在奋斗中,我们培养了乐观向上、豁达开朗的心态,我们乐于同人交流,敢于接受生活的挑战,我们越挫越勇。理性的思维,让我们学会了要如何才能吃有意义的苦、吃有甜头的苦。
一路走来,我们学到最多的东西往往是人生的成长,生活并不只有苦涩一种味道,人生也并不是一路坎坷和泥泞,我们要笑看风雨,珍惜手中的幸福,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一切,重新出发,让我们的生活时刻洋溢幸福的滋味。幸福是弥足珍贵的,我们只有珍惜眼前的幸福,才会获得真正的快乐。这是无论你用再多的金钱也换不来的,是你用再高的权力也未必能争取到的。
每天早上能够看到别人温暖的笑脸,这就是一种幸福;能够吃到母亲饱含深情为你亲手烹制的一道菜,这便是幸福。生活中有很多很多事情都是苦乐相伴的,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很苦,但当你真正经历的时候,却并不会觉得自己有多么痛苦,找到解决痛苦的方法,便能找到苦中作乐的动力。生活教给我们很多东西,除了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之外,我们还要懂得保持乐观向上的心境,每天都送一点微笑给自己,把一份好心情留给自己。每天提醒自己要为了不远处的目标而努力,要为了成功的希望而奋斗不止。
虽然这个努力的过程看上去枯燥乏味,但只要希望不灭,对成功的期待不减,你就会每天都燃烧自己的激情,每天都有奋发的动力。不要让你的伤痛占据着你的内心,把目光留在未来。把你的心留出更多的空间来存放今天的快乐,将烦恼驱逐出境。不要让自己承受过大的痛苦,或是不必要的忍受,没有什么事情需要你必须忍受,需要放弃自己的尊严来达成目的,把自己和别人都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不要让自己唯唯诺诺,对于想要表达的东西总是欲言又止。大胆说出心中的想法,并且努力付诸实践,不要让无谓的负担压垮你的身体,在人生的旅途中不可能总是一马平川,同样也不可能总是直线行进,适时转个弯,换个思考问题的方式,解决起来就会变得游刃有余。
不要让你的心情被痛苦所累,藏起所有的不快,把阳光留给自己,生活的奔波难免会让我们的笑声中带有几分苦涩,但要对自己充满信心。
社会的浮躁,让我们每个人都变得不安,总是盲目地追寻着什么,而结果出来后,我们却常常发现这并不是我们当初所期待的。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才是最明智的选择,知道自己是鱼是鸟,再去选择海阔还是天空。为自己制定一个明确的目标计划,不要在半途而废,留一份从容的微笑在脸上,即使你面对的是非常强劲的对手,也绝对不要输掉自己的精神,不逃避困难,不为自己的过失找诸多借口,相信自己脚下的路,成功就会越来越近。
痛苦或许永远都存在,但我们也可以随时选择叫停,这并不是结束痛苦,而是选择另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对自己微笑,轻装上阵,重新出发,无论前方迎接我们的是什么,我们都要欣然接受。选择自己的路,就不后悔、不逃避,努力寻求事情的解决方案,找到属于自己的美丽人生。让自己的脚步更加坚定,即使受挫、即使迷茫,也绝对不要丢掉自己的理想。阳光总会出现在风雨之后,努力寻找,生活就会收获一片阳光。 文摘
虎啸深山、鱼翔浅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世间的万物都有属于自己的生存天地,它们遵循自己的生存法则,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夺目光彩。找准位置,需要认清自我,审视自我,用一颗平静的心聆听自我价值的呼唤。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在中学的时候,我们曾不厌其烦地讨论“找准自己的位置”这个话题,我们的生活也在不断地诠释着这个话题的真谛。我们常说鹰击长空,是因为它属于广阔的天空,只有在空中翱翔,它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赢得别人的赞美,就像胡杨坚定地植根于沙漠一样,基于这份坚定,人们对它歌颂、赞扬。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很多人找不准自己的位置,他们在不属于自己的位置上拼命地挣扎,在不属于自己的世界里闷闷不乐,他们陷入了本该不属于自己的痛苦中却不能自拔。很多人都有一种固有的思维模式,认为自己就要随着世界的律动,把握周围的趋势,让自己和周围的人一样,“别人能做的,我也一定能做到”。于是我们经常看到这种现象:他们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牢骚满腹、怀才不遇,对手头的工作不满意,对生活的环境不满意,对取得的收入不满意……他们都有一个通病——不安于现状,不拘泥于现实。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只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做自己就足够了。这就像是穿在自己脚上的鞋子,舒不舒服只有自己知道,我们必须明白自己能干什么一更要清楚自己不能干什么。哪怕你是一个最高级的电脑工程师,当面对纺织工人的工作时,你还是一筹莫展、手足无措,因为纺织工厂不是你的位置。
在这个社会中,似乎雷锋的螺丝钉精神已经被人们封存在记忆里了,没有人渴望永久地仅做一枚螺丝钉,诸多因素造成了现代人的各种欲望,他们的不合理诉求迅速膨胀起来,更多的人都喜欢表现自己的“个人英雄主义”,他们都希望自己是整个地球的救世主,希望自己可以在别人面前趾高气扬地炫耀。
人们常常喜欢把自己比喻成水滴,希望自己是一滴最纯净的水,无论经过多少艰难险阻,最终都会汇集到海洋中,可是有没有人思考过这个问题:为什么所有人就一定要做一滴流向大海的水滴?就在身边的小溪里,在人们的泪水里,在晨光的露珠里做一滴普通的水,不也是一种归宿吗?常说存在就有一定的合理性。社会本来就是由各行各业以及形形色色的人组成的,行业之间有差别,人与人之间有差异,这是无法改变的客观事实,工作没有高贵低贱之分,用白话来说就是要找准自己的位置,也就是说每个人都要在自己的位置上干好自己的工作,做好一枚普通的螺丝钉。社会的各项功能才能正常运转,无论什么行业、无论什么岗位都要有人来做,社会秩序才会有条不紊。拿破仑曾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可试想,如果所有的士兵都当了将军,那么又有谁去冲锋陷阵、浴血杀敌呢?同样,如果所有的将军都成了士兵,那谁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呢?
人人都想拥有辉煌灿烂的人生,然而,又有几个人能够拥有呢?有人认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但你的“苦”吃对了吗?辉煌灿烂的人生,其实人人都可以拥有,但关键是要清楚你自己所站的方向和位置。你可以成为名垂千古的诗人,你可以成为叱咤商界的精英,你可以成为呼风唤雨的政坛领袖,你甚至可以成为著名的钢琴家、设计师……这都是灿烂的人生,都是值得你吃苦的方向,但却不一定对所有人都适合。你所要做的,便是在这些理想中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的方向,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并且越早越好。
ISBN | 7538735119,978753873 |
---|---|
出版社 | 时代文艺出版社 |
作者 | 陶志强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