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情操论 [平装] 9787020086726,702008

配送至
$ $ USD 美元

《道德情操论》是亚当·斯密的伦理学著作,他一生中共修订过六次,从人类的情感和同情心出发,讨论了善恶、美丑、正义、责任等一系列概念,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秘密。《道德情操论》对于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是市场经济良性运行不可或缺的“圣经”,堪称西方世界的《论语》。
编辑推荐
《道德情操论》是亚当·斯密的伦理学著作。全书共有七卷,主要阐释了道德情感的本质和道德评价的性质。斯密从人类的情感和同情心出发,讨论了善恶、美丑、正义、责任等一系列概念,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秘密。斯密反对神学家用宗教来说明道德的根源,而是把人的本性中所固有的同情的情感作为阐释道德的基础。他用同情的原理来解释人类正义感和其他一切道德情感的根源,来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这种道德情操永远植根于人的心灵深处,这就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 被誉为现代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指出:“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道德缺失是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一个深层次原因。一些人见利忘义,损害公众利益,丧失了道德底线。 ——选自《温家宝总理在英国剑桥大学演讲全文》,2009年2月2日
作者简介
作者:(英国)亚当·斯密 译者:陈出新、陈艳飞 注释解说词:陆珏明 亚当·斯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创建了政治经济学的科学体系。不仅论证了劳动价值论,而且还确定了这一原理的最早理论体系。其深刻见解为后来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亚当·斯密一生奉献了两部传世经典:《道德情操论》(1759年)和《国富论》(1776年)。前者为伦理学著作,它的出版使斯密享誉学术界;后者为经济学著作,它的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也成就了亚当·斯密作为“经济学之父”的不朽名声。
目录
第一卷 论行为的合宜 第一篇 论合宜感 第一章 论同情 第二章 论同情感带来的愉悦 第三章 论从他人的情感是否与我们的一致来判断其合宜与否的方法 第四章 续前章 第五章 论可亲可敬的美德 第二篇 论各种合宜情感的程度 引言 第一章 论源自身体的情感 第二章 论源于思维定势的情感 第三章 论不友好的情感 第四章 论友好的情感 第五章 论自私的情感 第三篇 论顺境和逆境对于合宜行为的判断的影响;在哪种情况下更易获得认可 第一章 我们对悲伤的同情通常甚于对欢乐的同情,但远不如当事人亲身体验那样强烈 第二章 论抱负心的起源,兼论社会阶层之别 第三章 论嫌贫爱富的心理导致的道德情操的败坏 第二卷 论功过;或奖惩的对象 第一篇 论功过感 引言 第一章 凡应感激的都应褒奖;凡应怨恨的都应惩罚 第二章 论应受感激和怨恨的对象 第三章 施惠者不受赞许,受益者的感激就无人同情;作恶者不受谴责,受害者的怨恨也无人同情 第四章 前几章的要点概括 第五章 功过感的分析 第二篇 论正义与仁慈 第一章 这两种美德的比较 第二章 论正义感、悔恨及功劳感 第三章 论自然赋予我们这种构成的作用 第三篇 论运气如何影响人们对于行为功过的感觉 引言 第一章 论运气能产生这种影响的原因 第二章 论运气的影响程度 第三章 论这种情感反常的终极原因 第三卷 论判断自身情感、行为的基础,及责任感 第一章 论自我认可与不认可的原则 第二章 论对赞美和值得赞美的喜爱,对谴责和应受谴责的畏惧 第三章 论良知的影响和权威 第四章 论自欺的性质,及普遍规则的产生与运用 第五章 论道德普遍原则的影响和权威,及这些原则该被视作神的法则 第六章 何时应以责任感为唯一行为准则,何时它应与其他动机共同起作用 第四卷 论实用对赞许感的影响 第一章 论实用赋予所有工艺品的美,以及这种美的广泛影响 第二章 论实用赋予人的品质与行为的美,以及这种美所获得的影响 第五卷 论习俗与风尚对道德赞许与道德谴责情感的影响 第一章 论习俗与风尚对美丑观念的影响 第二章 论习俗与风尚对道德情感的影响 第六卷 论优秀的品质 引言 第一篇 论影响自身幸福的个人品质——谨慎 第二篇 论影响他人幸福的个人品质 引言 第一章 论天性使我们关心他人所遵循的次序 第二章 论天性使我们关注社会团体所遵循的次序 第三章 论博爱 第三篇 论自制 结论 第七卷 论道德哲学体系 第一篇 论道德情感理论应探讨的问题 第二篇 论对美德本质的各种解释 引言 第一章 论主张美德在于合宜的学说 第二章 论主张美德在于谨慎的学说 第三章 论主张美德在于慈善的学说 第四章 论无视道德原则的学说 第三篇 论有关赞许原则的各种学说 引言 第一章 论以利己为赞许原则的学说 第二章 论以理性为赞许原则的学说 第三章 论以感觉为赞许原则的学说 第四篇 论不同作者探讨道德实践准则的方式
文摘
版权页: 虽然我们没法对这爱意产生恰当的同情,甚至也未曾想过要对同伴恋慕的对象怀有同样的激情,但是由于我们都体会过类似的情感,或有过体会的倾向,所以很容易理解渴望爱情的幸福感与害怕失恋的焦灼感。吸引我们的不是爱情本身,而是其所在的情境。我们所关心的是这种情境引发的其他情感,即种种希望、惊惧与失落之情。正如在阅读航海日志时,我们关注的并非饥饿本身,而是饥饿带来的苦恼。尽管严格意义上说来,我们并不能与热恋中的人感同身受,但我们却很容易体会他对爱情的期待。我们明白,一颗因懒散而懈怠、因追名逐利而疲惫的心多么渴望静谧与安宁,又多么希望能从情感的满足中获得这种宁静。它会开始向往那种牧歌般的平静闲适的生活,就像优雅、温柔而多情的提布卢斯⑤津津乐道的那样;向往诗人笔下的幸运岛上那种友爱、自由与恬静的生活;希望能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不再为其所专注的情感所困的生活。它越是被描写为一种奢望,而非一种享受,我们就越是对它着迷。
ISBN9787020086726,702008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亚当·斯密(Smith.A.)
尺寸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