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 [平装] 9787040153026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商品编号: 1679070 类别: 图书 哲学 美学
《美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作者对审美活动的各个方面都作了深入的考察,内容包括审美的哲学基础和方法论原则、审美的本质、审美的起源、审美意识、审美符号、审美文化、审美范畴、审美解释、审美的历史发展、审美的功能和美育等,全面揭示了审美活动的性质、特征。《美学》继承中国美学当代发展的成就,吸收现代世界美学的合理成果,突出美学的哲学性,确立坚实的哲学基础和方法论原则,建立了严谨的逻辑体系。作者兼顾了美学的多学科性,运用心理学、文化学、符号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从多学科角度阐释审美活动。《美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和文化素质。 《美学》既适合哲学学科的美学课程教学,也适用于文学、艺术、教育等学科的大学生学习。
编辑推荐
《美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之一。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美学的性质 一、美学的研究对象 二、美学的学科属性 三、美学的分支学科 第二节 美学的意义 一、美学的知识学意义 二、美学的哲学意义 三、美学对艺术活动的指导意义 四、美学对社会生活的指导意义 第三节 美学的历史 一、西方美学的历史 二、中国美学的历史 三、中国美学的现代建设和发展问题 第一章 美学的哲学基础和方法论原则(选讲) 第一节 哲学与美学体系的历史演变 一、古代西方哲学与美学体系 二、近代西方哲学与美学体系 三、现代西方哲学与美学体系 四、中国古典哲学与美学体系 第二节 现代中国美学的哲学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意义 二、确立现代中国美学的哲学基点 第三节 美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 一、西方古典美学的方法论 二、现代西方美学与中国古典美学的方法论 三、现代中国美学的方法论原则 第二章 审美的本质 第一节 审美本质的发现 一、审美的自由性 二、审美的超越性 第二节 审美本质的证明之一:审美是自由的生存方式 一、生存与生存方式 二、审美是自由的生存方式 三、审美是自由个性的创造 第三节 审美本质的证明之二:审美是超越的体验方式 一、体验与体验方式 二、审美是超越的体验方式 三、审美是对存在意义的体悟 第四节 关于美的本质问题 一、美的本质问题从属于审美本质问题 二、美是自由的对象和超越的意义 三、美是主客观的同一 第三章 审美的起源 第一节 审美起源问题的分析 一、关于审美起源问题的几种观点 二、对诸种审美起源理论的分析、评价 三、审美起源问题的内涵 第二节 审美的原型 一、审美的生理基础——生物习性 二、审美的原型——原始巫术 三、原始文化作为原型的意义 第三节 审美起源的社会历史条件 一、原始劳动创造了审美的生理条件 二、社会实践创造了审美的社会物质生存条件 三、社会实践创造了审美的需要 第四节 审美起源的内在根据 一、审美发生的深层心理动力 二、审美发生的直接心理动力 三、审美发生的心理创造能力 第五节 审美起源的历史过程 一、原始社会的瓦解和人类文明的发生 二、巫术文化向审美文化的转化 三、审美的确立 第四章 意识与审美意识 第一节 人类意识类型 一、原始意识 二、现实意识 …… 第五章 审美符号(选讲) 第六章 审美对象和审美文化 第七章 审美范畴 第八章 审美解释(选讲) 第九章 审美的历史背景 第十章 审美的功能与美育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绪论 第一节 美学的性质 一、美学的研究对象 一个学科的性质首先是由它的研究对象决定的,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研究对象。自然科学诸学科是以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的,例如,天文学研究天文现象,医学研究人体健康,物理学研究物质的运动等等;社会科学诸学科是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例如,经济学研究经济规律,法学研究法律问题,人口学研究人121变化等等。美学也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它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关于美学的研究对象,历史上有多种说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第一种观点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美学是艺术哲学。这种观点以德国哲学家黑格尔(1770-1831)为代表。黑格尔认为艺术是绝对精神复归的感性形式,是美的高级形式,因此美学应该以艺术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在哲学高度上确定艺术的本质。第二种观点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的。古典美学认为美具有实体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因此美学应当以客观的美为研究对象,探讨美的本质和规律。第三种观点认为美学是研究美感或审美经验的。近代美学开始由考察美转向考察审美经验,“美学之父”鲍姆加登(1714一1762)把美学定义为感性学,康德(1724-1804)把审美定位于情感领域,属于鉴赏判断,对他们而言美学问题实际上就是美感问题。 以上三种观点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也都有一定的片面性。这些观点实际上都打上了历史的印记,与历史上对美的本质的认识有关。 第一种观点的合理性在于,艺术是审美的最高形式,因此研究艺术能够最典型地揭示审美的本质。其不足之处在于,审美除了包括艺术活动以外,还包括其他活动,如对自然现象的审美、对生活现象的审美等,也就是说还包含着自然美、生活美等审美对象。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审美活动日益渗透到生活中,对生活审美的研究越来越重要,因此美学研究的领域也日益扩展。在现代社会中,仅仅把艺术当做美学的研究对象,遗忘了广大的自然审美领域和生活审美领域,显然是不妥当的。艺术虽然具有审美的本质,但还具有非审美的现实属性,艺术不等于审美。因此,美学不能仅仅把艺术当做研究对象,还应当回到审美本身。 首先,审美文化处于文化结构的超越性水平,因而是超越的文化。它不属于感性的习俗文化,也不属于知性的理论文化,而是属于超越性的文化层次。这就意味着,审美文化以其超功利性和彼岸性克服了现实文化的历史局限,不再把人限制在现实生存领域,而是把人带到自由的超越领域。正是由于现实文化对人的束缚,人才在审美活动中寻求解放。艺术、自然美以及生活中的一切美的事物都给人提供了一个自由发展的世界,使人脱离了现实世界,进入了审美的彼岸世界。审美文化不再是人的限制,而是推动人进行自由创造的动力,它使人超越现实存在,由不自由的现实个性转化为自由的审美个性。 其次,审美文化处于文化结构的文化心理层次,不属于文化规范层次,因此不同于现实文化的外在性,而具有内在性。现实文化首先是一种文化规范,文化规范与文化心理相分离;它仅面对人的理智,而压抑人的心理。因此,一般文化对人而言具有外在性,是对人的束缚。人通过教化等方式接受文化(主要是文化规范)的约束,因此文化对人具有外在性。孔子日:“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这就说明了道德等文化规范对于人的欲望来说是外在的约束,因此它与人有矛盾、有冲突。文化作为社会集体规范与人的个体性之间也存在着冲突。文化把人教化成为特定的社会角色,人也付出了个性丧失的代价。审美文化与审美意识同一,是文化心理而不是一般的文化规范。它克服了现实文化的外在性,而成为内在的文化形式。因此,人对它的接受不是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它对人不具有约束性,而成为解放的力量。审美文化对于人而言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审美文化与审美意识之间没有隔离,具有天生的亲和力,它们可以说是一回事。在审美活动中,审美文化转化为审美意识,二者融合为一,这意味着人与审美文化之间的充分一致。审美文化也克服了现实文化的非个体性,它不是一般的集体规范,而是充分个性化的文化,因此消除了文化与个性之间的冲突,不再是个性的束缚,而是个性的存在形式。 此外,审美文化还具有一系列不同于一般文化的特征。首先,它克服了现实文化知识体系与价值体系的分离。一般文化分裂为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特别是科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而审美文化则是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的同一。审美文化使人既把握了生存的真谛,也把握了生存的价值。表现美不仅通过抒情体现了人生的价值,而且还具有超越性的认识功能,使人领悟了人生的本质。
ISBN9787040153026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杨春时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