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思想通史(第4卷)(上册)》通过充分掌握第一手资料,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本着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精神,试图将中国古代社会史与思想史的研究熔为一体,对隋唐至北宋这一时期的思想历程展开系统梳理和考察,特别是紧扣学术思潮中的学派及其代表人物思想如玄装、法藏、惠能、刘知几、韩愈、李翱、柳宗元、刘禹锡、王安石、司马光、邵雍、周敦颐、张载、二程、苏氏父子等进行了细致的探讨和辨析。
编辑推荐
《中国思想通史(第4卷)(上册)》是人民文库之一。 目录
第一章 中国封建制社会的发展及其由前期向后期转变的特征
第一节 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在唐代发生相对变化的特征
第二节 中国封建制社会的阶级关系、等级制度及唐代等级制度的再编制
第三节 中国封建制社会农民人格的隶属关系、剥削制度和地租形态及其在唐代的转变
第四节 唐代统治阶级集团内部的分野和党争
第二章 吕才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
第一节 吕才的行年著述及其“异端”学派的性格
第二节 吕才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第三节 吕才无神论和唯物主义思想的特点
第四节 吕才的认识论、逻辑思想及其逻辑著述的推测
第三章 隋唐佛学思想
第一节 隋唐佛学的宗派源流、社会根源及其基本观念
第二节 三论宗吉藏的二谛论和天台宗智频的止观论
第三节 唯识宗玄奘、窥基的唯心主义世界观与烦琐的心理分析
第四章 中唐华严宗和禅宗的唯心主义思想
第一节 华严宗“理事”说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以及法藏的“理事说
第二节 法藏对事物普遍联系的歪曲以及对“理”的虚构
第三节 华严宗“理事”说与程朱“理学
第四节 禅宗的兴起及其对道学的影响
第五章 刘知几的进步的史学思想
第一节 刘知几史学的批判精神和对优良传统的发扬
第二节 刘知几史论的历史价值及其理性主义
第三节 刘知几的无神论与进步的历史观
第四节 刘知几的学派
第六章 韩愈、李翱排斥释老的政治理论及其唯心主义的天命论
第一节 韩愈在唐代“党争”中的依违态度及其悲剧的政治命运
第二节 韩愈排斥释老的理论
第三节 道统说与性三品说的天命论的实质
第四节 李翱唯心主义思想及其实际应用
第七章 柳宗元和刘禹锡的唯物主义、无神论及其战斗性格
第一节 刘柳的政治革新和刘柳思想体系在斗争中的成长
第二节 柳宗元和刘禹锡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及其特点
第三节 柳宗元反对品级结构的历史观及其理论特点
第四节 “二王刘柳”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的进步性
第八章 李觏的平均土地思想及其哲学思想
第一节 李觏的平均土地思想及其对北宋中期的社会批判
第二节 李觏的礼论和易论
第九章 王安石的新学、变法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
第一节王安石的生平及其新学的学术地位
第二节 改革科举制度和学校制度、修撰三经义和字说
第三节 新学基本著作和新学学派
第四节 王安石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第五节 王安石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第六节 王安石的社会经济思想和熙宁新法
第十章 北宋唯心主义道学的形成
第一节 北宋道学产生的社会根源
第二节 司马光的天命论及其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
第三节 邵雍的唯心主义与退化的历史观
第四节 周敦颐的唯心主义思想
第十一章 关学学风与张载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关学的学风与张载哲学形成的社会根源
第二节 张载论“气”、“两”及其思想的积极一面
第三节 张载的二元论及其陷入唯心主义的途径
第四节 关洛学术异同的争辩和张载的二元论
第十二章 洛学蜀学及其唯心主义思想
第一节 二程的唯心主义理学
第二节 蜀学学风和苏氏唯心主义思想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两个“均”字都曾投合了资产阶级学者的观点,他们利用了表面的史料,胡扯出掩盖阶级关系的阶级调和论,胡造出君主和人民之间有一种“理性”交流的平等论!拆穿资产阶级学者的谎言和封建史学的阶级偏见,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阶级关系,在“阶级即等级”的外衣下,是以被剥削阶级对抗剥削阶级为其基本矛盾,因而贯串于中世纪历史的乃是一系列的农民战争史。
现在我们再从主要方面研究唐代等级制度的变化,即研究唐代等级制度如何沿袭于前代而又有所变革。在这里,我们首先研究赋役法中从“九品相通”到“九等户”的演变,即研究“户等”制度的发生、发展和法律化的过程。
“九品”本来是曹魏建置的选人的制度。自从陈群建议曹操以九品选人后,两晋、南北朝把东汉的“以门阀为选”的制度固定化为九品中正制,州郡设大小中正,以品第人物。担任中正者必为本州郡的望族门阀,他所选举的人也是门阀子弟,对寒门庶族,不是加以排斥,不予品第,就是列入下品。《晋书·王戎传》即载孙秀被琅琊王衍拒绝品选的事。于是九品中正也就成为门阀的政治特权和排斥庶族的工具。沈约曾这样说:“汉末丧乱,魏武时始创,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人才优劣,非谓代(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州都郡正,以才品人,而举代人才,升降盖寡。徒以凭籍代(世)资,用相凌驾。都正俗士,斟酌时宜,品目少多,随事俯仰。刘毅所云:下品无高门,上品无贱族也。岁月迁讹,斯化渐笃,凡厥衣冠,莫非二品。自此以还,遂成卑庶。”(《通典》卷一六《选举》)选人既按九品分等第,官吏也就同时按九品分阶次。然而上品之外,所谓卑庶之家也有贫富的区别,因此,赋役的负担,除特权者外,也就将民户划分为九品了。
ISBN | 9787010089577 |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作者 | 侯外庐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