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价书)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史、理论与实践 [平装] 9787500461289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史、理论与实践》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专著。全书共八个部分,主要包括列宁和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二战后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的曲折历程,毛泽东时期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改革开放的中国经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之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史、理论与实践》是目前国内这一领域较具权威性的著述,对于我们更好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编辑推荐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史、理论与实践》:社会主义建设研究丛书
作者简介
张贯一,1944年生,华中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兼任华中师范大学汉口分校经济学院院长。曾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大学做访问学者。兼任湖北省土地经济学会理事、武汉市城市经济学会常务理事、武汉市价格学会顾问、武汉市房地产经济学会理事。主要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比较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独立承担多项国家课题,出版《房地产经济学》等著作多部,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目录
一 列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考 1.十月革命前列宁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 2.十月革命胜利后最初时期列宁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观 3.“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列宁的经济发展观 4.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的经济发展观 (二)十月革命胜利后最初时期的经济政策 (三)“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经济政策 1.中小工业企业国有化 2.余粮收集制 3.义务劳动制 4.经济关系实物化 5.一长制 6.电气化计划 (四)列宁与新经济政策 1.新经济政策出台的背景分析 2.新经济政策的核心——粮食税制 3.国家资本主义——新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 4.合作制 5.探索按劳分配的具体方式 6.“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体制 (五)新经济政策:两次战役之间的间歇,还是必须 长期坚持的国策 1.新经济政策初期和后期列宁的不同认识 2.俄共(布)对新经济政策的不同认识 小结 二 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之路 (一)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观 1.“一国建成社会主义” 2.“必须竭力和尽可能的加快速度” 3.当新经济政策“不再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时候,我们就把它抛开” 4.“我国的商品生产并不是通常的商品生产,而是特种的商品生产” 5.“两个对立的阵营存在之经济结果,就有了两个平行的也是互相对立的世界市场” (二)斯大林时期的经济发展战略 1.国家工业化战略 2.农业集体化战略 (三)斯大林时期的经济管理体制 1.高度集权经济管理体制的形成和特点 2.高度集权经济管理模式形成的原因 3.高度集权经济管理模式的历史地位 (四)斯大林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非主流观点 1.布哈林论过渡时期工农联盟 2.布哈林论经济综合平衡 小结 三 战后苏东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四 苏联东欧国家经济曲折发展的原因 五 毛泽东时期中国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 六 毛泽东时期中国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 七 改革开放的中国经济 八 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之路 结束语社会主义国家探索强国富民之路的若干经验教训 参考书目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这就是没有资本家参加的商业,以“有计划、有组织的分配”代替一切商业。例如要求在粮食垄断的情况下按照固定价格向国家出售自己的剩余产品,而国家也按固定价格向农民出售必需的工业产品。但苏维埃政权曾一度允许开展国家监督下的“日用必需品的私人贸易”,工业中的手工业者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产品。而且商品货币关系有了新的内容。在列宁看来,由于基本生产资料转变为公有财产。土地、大工厂等不再是买卖的对象,因此货币不再是向劳动人民征收赋税的工具,而成为苏维埃计算和监督的工具。 纵观十月革命初期列宁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有许多方面,如列宁的租让制思想、集中化管理与群众民主管理相结合的思想等,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但由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很不充分,这个时期列宁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不可避免地带有理想化的色彩。对苏维埃政权直接组织生产、交换的能力估计过高,设想过依靠国家,用革命的方式逐步消灭资本主义、小农经济和商业、市场,“根本没有提出”俄国落后的“经济同市场商业的关系问题”。
ISBN9787500461289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张贯一
尺寸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