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兴修辞传播学理论》在综括国内外修辞学发展的历史、经验及发展动向基础上,以我国当代新的修辞传播实践中的新领域、新现象、新问题为参照系,借鉴传播学等相邻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传统与现代、中国与外国、本体与交叉、语言与建筑、人文与社会,从修辞学研究的全球化和跨学科等多重视角,对修辞传播学、视觉修辞学、建筑修辞学、宗教修辞学、修辞伦理学、比较修辞学以及公共修辞学等新兴交叉学科的前沿理论及其在新媒体环境中的应用,做了较为系统、深入的前瞻性探索。《新兴修辞传播学理论》拓展了修辞传播学研究的新领域,开辟了新的学科发展空间,扩大了修辞传播学的理论视野,阐释了新的修辞传播规律,丰富了我国修辞传播学的理论体系,提出了一系列修辞传播研究的新范式,有助于提升我国修辞传播学的国际地位,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新需要,促进我国修辞传播实践特别是公共修辞传播实践以及修辞传播学教育的发展。本项目的主要成果和理论观点,已在国内外重要的国际会议和学术杂志上发表,并在国内外修辞学研究领域产生了积极影响,其所展现的新视角、新视野、新成果,有助于促进修辞学、传播学的理论创新,为引领我国乃至国际修辞传播学的理论建设以及相邻学科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为相邻学科的发展贡献了新的理论和方法。《新兴修辞传播学理论》适合语言学、修辞学、新闻学、传播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阅读,适合作为上述学科方向的硕士生、博士生前沿理论课程的教材或参考书。
编辑推荐
《新兴修辞传播学理论》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陈汝东,男,博士,山东省利津县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学系教授,世界汉语修辞学会会长、国际修辞学史学会理事、中国修辞学会副会长和秘书长,先后毕业于山东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分获现代汉语硕士学位、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博士学位,曾应邀到韩国、美国、日本等国的大学讲学、研修,研究领域为语言学、传播学、修辞学等,著有《社会心理修辞学导论》、《对外汉语修辞学》、《语言伦理学》、《认知修辞学》、《当代汉语修辞学》、《传播伦理学》等,主编论文集多部,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多语种学术论文80余篇,许多论著被转载、转摘、引用,主持承担了国家、教育部的基金项目多项。陈汝东在社会心理修辞学、对外汉语修辞学、语言伦理学、认知修辞学、宗教修辞学、视觉修辞学、建筑修辞学以及传播伦理学、语言传播学、话语学等多门新兴交叉学科的前沿理论建设方面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并创建和发展了世界汉语修辞学会、国际修辞传播学会、国际语言传播学会等国际学术组织。他的学术成就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国际修辞学史学会、韩国修辞学会、韩中言语文化研究会、韩国现代中国研究会、日本现代中国语学会、日本传播学会等国际学术组织先后多次特邀其出席学会的年会并做大会主旨演讲或担任大会主持人,并担任多种国内外期刊、丛书的主编、编委。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修辞传播学
第一节 修辞研究的传播学视角
一、修辞的内涵及其传播性质
二、传播的内涵及其属性
三、传播与修辞的关系
四、传播学与修辞学的辩证关系
五、修辞研究的传播学视角
六、修辞传播学
第二节 新闻标题中的复用方法
一、复用的表现形态
二、复用的修辞功能
三、复用与反复、双关的区别
第三节 新闻中谐音现象的传播价值
一、新闻谐音的形态
二、新闻谐音的传播价值
第四节 数字语音迷信及其跨文化传播价值
一、数字语音迷信
二、数字语音崇拜及其表现形态
三、数字语音忌讳及其形态
四、数字语音迷信的属性
五、数字语音迷信的成因
六、数字语音迷信的民族差异比较
七、数字语音迷信的中外比较
八、数宁语音迷信的传播价值
第二章 视觉修辞学
第一节 视觉修辞学
一、视觉修辞的内涵
二、视觉修辞提出的依据
三、视觉修辞的类型
四、视觉修辞的性质
五、视觉修辞学
第二节 语言视觉修辞
一、语言视觉修辞
二、语言视觉修辞的基础
三、语言视觉修辞手段
四、语言视觉修辞类型
五、语言视觉修辞效果
六、语言视觉修辞研究的意义
第三节 北京奥运会中的视觉修辞
一、北京奥运会中的视觉修辞类型
二、北京奥运会中的视觉修辞方法
三、北京奥运会视觉修辞的功能
第三章 建筑修辞学
第一节 建筑修辞概说
一、建筑的语言属性
二、建筑的修辞属性
三、建筑修辞类型
第二节 建筑修辞手段、方法与功能
一、建筑修辞手段
二、建筑修辞方法
三、建筑修辞功能
第三节 建筑修辞学
一、建筑修辞学
二、建筑修辞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二、建筑修辞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四、建筑修辞学的研究任务
第四章 宗教修辞学
第一节 宗教与语言的关系
一、宗教与语言的关系
……
第五章 修辞伦理学
第六章 比较修辞学
第七章 公共修辞学
结语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再如,颐和园中谐趣园有一个亭子上有一副楹联:“云移溪树侵书幌,风送岩泉润墨池”,横批“饮绿”。谐趣园中绿树成荫,荷花飘香,一池碧叶。这是游人双目所及的视觉效果,但作者不说“观绿”、“看绿”、“瞧绿”、“赏绿”等,而说“饮绿”,其中自然是蕴涵了一种由视觉转为味觉的过程。话语理解者所析出的就不仅是视觉上的绿色,还有味觉上的联想或体验。绿色由目及心,生成的是一种沁人心脾的整体心理体验。陆游《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中的“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也是通过味觉呈现视觉效果。再如,“诚挚地祝福你,福气多多,快乐连连,万事圆圆,微笑甜甜。”“微笑”属于视觉范畴,“甜甜”则是味觉范畴。“微笑甜甜”,是要通过味觉呈现视觉信息。
(2)视觉信息诉诸触觉、温觉、肤觉等。其他感觉可以转化为视觉,同样,视觉也可以转化为其他感觉,比如触觉、温觉等。例如,“果然不出5分钟,‘天鹅’雄赳赳地走上二楼,老板跟着上来,看老板那摄氏零度以下的表情,已知大事不好:‘刚才吹口哨的,谁?”
ISBN | 9787301195826 |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陈汝东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