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与道德:宗教伦理的视域 [平装] 9787512003675

配送至
$ $ USD 美元

《信念与道德:宗教伦理的视域》汇聚了我最近几年来在宗教和宗教伦理领域的研究成果,书中各篇文字涉及的既是一个个彼此独立的论题,又是一系列有着一定联系的问题,将它们通贯为三部分。
编辑推荐
《信念与道德:宗教伦理的视域》是社科文献论丛第30辑之一。
作者简介
田薇,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宗教哲学、宗教伦理学、基督教与儒家比较。主持200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清华大学985文科振兴基金项目,代表性著作有:《信仰与理性》、《神光沐浴下的文化再生》、《思亦诗》,合译《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人是什么——从神学看当代人类学》等。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0篇,曾在美国、德国、香港等地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访学和研究。
目录
Ⅰ 问题与视域 代绪论:宗教伦理的历史担当与现代命运 ——从中心到边缘 宗教伦理的含义和问题 ——两种释义和两个视角 宗教伦理的超越之维 ——历史文化生存与个体生命存在的信念根基 宗教伦理的神圣原则 ——多维参照下的阐释 宗教伦理的世俗关切 ——自然、社会、文化 现代宗教的变化和现代伦理生活的意义困境 ——从西美尔的“宗教性”和卢克曼的“无形宗教”的视角出发 Ⅱ 文本与诠释 圣经传统的拯救信息 ——从《约翰福音》“道成肉身”对希腊哲学困境的回庄谈起 末世论信念和宗教批判:马克思与基督教关联的双重面相 ——从洛维特审理近代启蒙历史观的神学前提谈起 苦难·解救·信念 ——默茨政治神学的核心意旨 恨,抑或是爱 ——舍勒关于现代市民伦理的批判和基督教伦理的辨正 宗教的生命在于“宗教性 ——西美尔以“宗教性”为轴心的宗教观 从外在的超验对象到内在的生命品性 ——西美尔关于现代宗教形而上学重建的构想 信仰与累积的传统 ——史密斯关于宗教概念的消解 Ⅲ 比较与阐发 儒家“自力”伦理的品格及其限度 ——以基督教的“他力”观念为背景 源出《圣经》的基督教博爱观 ——爱的神性论根基与人的罪性论预设 从宗教伦理的两种视角看儒家伦理的宗教性 ——具体的形态和超越的理念 基督教中世纪观念与西方文明秩序的关联 ——从科学、法制、合理经济行为几个侧面来看 基督教圣爱与儒家仁爱的品质和内涵 ——爱的神性之维与人性之维 从“拯救”的视域看基督教和儒家的差异和互补 ——救赎罪性的神圣他力与完成天命的道德自力 后语
文摘
版权页: 不仅如此,基督教信仰的“神爱”原则及其由此出发逐渐生成的世俗的“公共伦理”精神,也可以为中国当代道德秩序的重建提供一份非常有价值的补益。爱是基督教伦理的最高原则,源于“神爱世人”的拯救信仰,基督教强调“爱邻人”的“博爱”精神,并由此确立了一种“普世”观念。它强调,人要效仿神爱一切造物那样爱一切人,无分血缘亲疏、阶级、种族、穷人和富人、罪人和仇人。这种神性的爱具有绝对的超越性特征,它不是“发现”爱的对象,而是“创造”爱的对象,使爱的对象变得值得爱。正如德国神学家云格尔所说:“罪人是因为被爱才变得可爱,而不是因为可爱才被爱。”①在超越了人性秩序的神性秩序里,所有的人作为天父上帝的儿女都一样,封闭的自然血缘关系被一种开放的人际关系所打破,形成了一套以“人”为轴心,以“神”为支撑的道德价值体系,推动了公共伦理秩序即“公德”的确立。相比之下,中国传统儒家的核心伦理也主张“仁爱”,一方面,这种仁爱注重君子个人的修身养性,另一方面,落实到人与人之间,这种仁爱又有其自然的人性秩序,即孔子所谓“爱有差等”,孟子所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在此,仁爱道德是君子修养身心的道德,仁爱伦理是一套以血缘亲疏为纽带的自然人伦秩序,一套以“家族人”为轴心的道德价值体系,强调的都是“私德”的修养。而现代社会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置重公共空间的伦理秩序,在中国自身的传统资源并不充分的情况下,吸纳基督教伦理的资源可以弥补自身的缺欠。
ISBN9787512003675
出版社线装书局
作者田薇
尺寸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