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车人机工程学》内容从汽车工程学科学生的知识结构需要出发,着眼基础和实际运用,将内容限制在汽车人机工程设计上。在介绍汽车人机工程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概念的基础上,重点讲述汽车布置设计、空间尺寸设计、视野设计、座椅设计、人机系统设计、室内环境设计等内容,书的最后也专门补充了人体模拟技术在汽车人机工程设计中的应用等知识,特别强调车身设计特色。全书内容共分九章,第1章为概述,第2章~第6章介绍了汽车人机工程学设计的具体知识,第7章内容为汽车车室环境评估,第8章介绍了计算机辅助汽车人机工程设计技术,第9章作为全书总结,对汽车人机工程中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了讨论。
《汽车人机工程学》可作为汽车设计、车身设计、工业设计等专业方向本科生学生的教材,也可供汽车设计人员和相关设计人员参考。
编辑推荐
《汽车人机工程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极规划教材,普通高等教育汽车车身设计学科方向规划教材之一。 目录
前言
第1章 概述
1.1 人机工程学的发展
1.2 人机工程学的研究领域
1.3 人机工程学的相关学科
1.4 人机工程学的研究方法
1.5 汽车人机工程问题——汽车人机工程学
第2章 汽车人机工程学中的人体因素
2.1 人的特性
2.2 人体计测量
2.3 人体尺寸
2.4 人体模型
第3章 汽车人机工程布置设计与车室尺寸设计
3.1 汽车车身布置设计
3.2 汽车人机工程布置设计概述
3.3 车身室内空间尺寸设计
3.4 座椅布置设计
3.5 安全带固定点位置
第4章 汽车视野设计
4.1 驾驶员眼椭圆
4.2 汽车前后视野及要求
4.3 人眼视区
4.4 眼椭圆应用之一
4.5 眼椭圆应用之二
4.6 眼椭圆应用之三
4.7 眼椭圆应用之四
4.8 眼椭圆应用之五
4.9 汽车动态视觉及其设计应用
第5章 汽车显示与操作装置设计
5.1 汽车人机界面概述
5.2 汽车显示装置设计
5.3 操作装置设计
5.4 操纵装置和显示装置的布置设计
第6章 乘坐舒适性设计
6.1 人体对乘坐振动的反应
6.2 人体承受全身振动的评价
6.3 驾乘人员的隔振防护
6.4 座椅设计
第7章 汽车车室环境评价与分析
7.1 汽车车室热环境
7.2 汽车车室声环境评价
第8章 计算机辅助汽车人机工程设计技术
8.1 计算机辅助汽车人机工程设计技术与发展
8.2 常见数字化人体模型应用举例
8.3 RAMSIS软件简介
第9章 汽车人机工程中几个问题的讨论
9.1 关于对汽车人机工程设计的重要认识
9.2 错误认识和错误观点
9.3 提高乘员空间设计水平的方法和工具
9.4 提高乘员空间设计和舒适性水平的策略
9.5 汽车人机工程设计的未来与挑战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汽车车室热舒适性是指汽车车室内气候环境对乘员的适宜性。汽车车室热舒适性是一个模糊量,以往一直被人们作为精确量来处理,实际上是不太科学的,如人体感觉的冷与热、干与湿、风速的大与小、舒适程度的高与低等,都是一种模糊量,很难以一条明确的界限来判断“是”与“否”。影响热舒适性的因素是很多的,不同年龄、性别、衣着、种族、习惯、健康状况、心理及情绪等的人,对热舒适的感觉都是不一样的。此外,由于受季节、昼夜等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脉搏、血压和皮肤温度等也将发生变化。因此,对于汽车车室热舒适性的评价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对热舒适性参数进行综合分析和综合评价。
7.1.2 影响汽车车室热舒适性的参数
影响汽车车室热舒适性的参数是指影响舒适性的热环境的状态参数。人体所处的热环境是决定人的作业效能和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热环境主要包括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和热辐射四个因素。评价汽车座舱环境的目的是为了使该热环境适应人的要求,使人感到舒适。为此,必须考虑人所具有的特性。除了上述四种物理因素外,还要加入人体代谢量和着衣量,一般把这六种因素称为热环境六因素。
人体所处热环境的各因素是相互影响和抵消的。某一因素的变化对人体的影响通常可由另一因素的相应变化来补偿。例如,人体经太阳辐射所得到的热量可以改为由气温升高来获得;温度、湿度的增高所带来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可由风速的增大来抵消。此外,因人体本身所具有的热调节功能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同,所以人体对热环境的认可范围不是一个孤立的状态点,而是一个范围。因此,本节对热舒适性的讨论将会给出统计学上的人体感到舒适的热环境指标。
ISBN | 7111356357,978711135 |
---|---|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作者 | 杜子学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