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一日 [平装] 9787208091368

配送至
$ $ USD 美元

《浦东一日》内容简介:浦东开发开放是国家战略,也是数百万浦东干部群众共同的事业。在浦东开发20周年之际,由新区区委办公室、区委宣传部、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区政府办公室、区政协办公室五家单位联合开展的“浦东一日”征文活动很有意义,得到了历任老领导、各个领域创业者、广大市民的热情支持、积极参与。
编辑推荐
《浦东一日》:纪念浦东开发开放20周年丛书
目录
序 第一编 时代鼓声 小平来到南浦大桥和杨浦大桥朱志豪 江泽民三到科技馆梁兆正 胡锦涛关心浦东现代农业张明华 “世纪大道第一岗”的美好记忆 高瑾义 温家宝和我俩共话“公交优先”徐勤明吴勇凌 浦东开发最初的日子 杨昌基 喜人的浦东开发热 夏克强 1993年元旦那一天 赵启正 浦东开发实质启动的标志 李佳能 中国第一个保税区诞生记 邵榕 《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条例》出台前后胡炜 上海综合保税区管委会挂牌简大年 陆家嘴那个非凡规划 黄奇帆 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由来 杜家毫 难忘的北京一天 蒋慧工 取消过江费的前前后后沈耿陈培余 川沙儿女的奉献:服从、服务、参与 钱明曹刚强 界龙实业——中国乡村第一股 费钧德 省部楼宇采访记 岑毅 嘉兴大厦——浦东一嘉兴的桥梁汪敏君 政法委起步的日子柴俊勇 “飞鹰系列案”——知识产权审判“浦东模式”的诞生 徐亚丽 让“官”民在平等的舞台上相互倾听吕小萍 劳动仲裁实体化运作的第一天 潘丽丽 浦东开发的最早报道 卢方 城乡教育一元化的新起点钱越民 倾注了台胞三代人心血的进才中学 唐国良 投身浦东是幸运焦 亚蛟 飞赴欧洲招聘人才 周向阳 在张江“育苗造林” 钱人杰 新浦东扬帆起航郭天成 站在卢浦大桥看世博山今 “米老鼠”浦东安新家 林晓 第二编 开发强音 特别的“贺礼” 邵煜栋 浦发银行上市记高峡林文 “引导基金”第一投 朱旭东 外高桥码头的喜庆日子 丁辰曦 国际航班东移之后 晓晨 我参与洋山港自由港制度设计 李力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建设者的信心 谢群慧谢国平 东方明珠十岁那天 捷敏 金茂传奇 张泽贤 “垂直城市”——上海中心开工日张奕 世纪大道,上海的香榭丽舍 姚建良 浦江隧桥见证浦东快速发展闵师林 磁浮日记 胡刚 第一八佰伴开业那天 吴卫群 新国际博览中心向全球名展冲刺屠明 浦东软件园的成长足迹 张素龙 第一辆“别克”下线徐勇 超算“魔方”落户浦东周正曙周观 君林薇 张江“药谷”第一家 吴萍 不悔的选择 威廉·凯乐 汤君年投资浦东志不移 徐枫 东方希望的新起飞 刘永行 APEC峰会见闻王济明 柏林爱乐乐团的选择 林宏鸣 极地考察“家”在浦东 杨惠根 “世纪宝鼎”浦东造 周新 用地图“追赶”浦东沈入群 浦东开始造大飞机了丁波 杨群 第三编 创新旋律 火热的年代创业的激情一回忆“浦东精神”文稿起草经过 陈高宏 聚焦张江“十九条” 葛龙官 我给新世纪晨钟拟铭文 赵丽宏 听市长讲科普 丁海涛 又一家全球研发中心落成的喜悦 吴泉国 浦东首推“一门式”招商服务 李云章 给市民中心颁个奖 杨国生 振华港机的创新之路 李闯 走上领奖台 陆明德 廉政也是重要的投资环境 张径 镇长(街道主任)竞聘的台前幕后张杰 公推直选党委书记的这一天 王山 党务工作者走向职业化 黄钟 有理无钱请进来——法律援助中心的故事 刘传山 走进法律援助中心的特殊客人 朴媛 “速裁”一日 葛建萍 突破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信息孤岛” 钱静怡 “导医服务”从浦东开始 殷志发 征管软件启动第一天 娄军军 为企业舒展眉头而高兴 张新 为了6 711名考生陈倩倩 努力为心血管病人造福 常兆华 我将作品赠给了国家领导人 洪泽 我的成长离不开浦东 裘索 一份特殊乔迁的欣喜 沈平姨 和越南国家主席握手 乔志刚 九段沙,我的青春我的美丽 孙瑛 兰台人的骄傲 钱娟 那场特别的音乐会 张亦斌 展现中国公务员的风采 余华 挂职第一天 拥塔拉姆 世博动迁岁月如歌 韩乃林 第四编 和谐乐章 总书记和我拉家常孙上达 温总理对造船基地农民工的问候洪刚 陆家嘴绿地,高楼丛林中的静谧之岛 牧笛 世纪公园——中外文化交流的大舞台孙嘉忆 绽放吧,浦东音乐烟花!张惠良 浦东邮票发行的难忘日子 胡建平 96上海旅游节开幕之夜 周庆华 海派秧歌扭进了奥运会 周新国 何庆和 嘉年华——欢乐的海洋 王雨 “浦东舰”正式命名的那一天 王家桢 公安分局长的一天 张俭 “人民卫士”蔡立群蒲恭轩 孙晓玲 “小巷总理” 江君芬田音 我演海新 徐筠 …… 后记
序言
浦东开发开放是国家战略,也是数百万浦东干部群众共同的事业。 在浦东开发20周年之际,由新区区委办公室、区委宣传部、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区政府办公室、区政协办公室五家单位联合开展的“浦东一日”征文活动很有意义,得到了历任老领导、各个领域创业者、广大市民的热情支持、积极参与。 沧海桑田。20年的开发开放,浦东实现了奇迹般的腾飞,成为“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和“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实践。在这册征文集中,由时代鼓声、开发强音、创新旋律、和谐乐章四个篇章,串起了一个个难忘的日子,生动反映了浦东开发开放不平凡的创业历程,让我们再次重温了小平老人家和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及上海市领导对浦东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为浦东先行先试的前进步伐和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欣喜鼓舞,为广大创业者肩负国家战略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爱我浦东的真挚情感深深感动。 20年后的今天,国务院作出加快上海“两个中心”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批准原南汇区划入浦东新区,浦东开发开放再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肩负着更加光荣的使命。让我们振奋起二次创业精神,更加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四个中心”的核心区、综合改革的试验区、开放和谐的生态区,用每一天的努力,谱写浦东更加美好壮丽的新篇章! 是为序。
后记
2010年4月18日,是党中央、国务院宣布浦东开发开放20周年纪念日。《浦东一日》征文,是纪念活动之一。从数百篇来稿中优选的这本征文集,是我们献给浦东开发开放20周年的礼物。 《浦东一日》征文活动,开始于2008年5月29日,浦东新区区委办公室、区政府办公室以浦委办发[2008]34号文发出通知。通知指出“在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即将来临之际,认真总结、阐述、宣传浦东开发开放的成就、经验、方向,是浦东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重大责任和实际行动。”这一活动,由区委办公室、宣传部、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区政府办公室和区政协办公室联合组织实施,成立了以新区政协主席林泉璋为主任,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高宏为常务副主任的编委会。编委会下设办公室,负责《浦东一日》的征集、编辑、评选等具体事务。下发通知的同时,在新区媒体和政务网上,刊登了征文启事。之后,征文办公室向历任浦东新区主要领导发函约稿,到各委办局上门组稿,分别在功能区、开发公司、街镇召开座谈会,对热心作者进行辅导等。从2009年4月14日起在《浦东时报》陆续选登应征稿件。 《浦东一日》征文活动,作为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活动的组成部分,得到各机关单位、企业团体和广大群众的欢迎和支持。有的部门领导不仅鼓励大家积极参与,而且自己亲自动笔,撰写征文。
文摘
插图: 邓小平同志始终关注着上海的建设,关注着浦东的开发,关注着黄浦江上正在建设的大桥。他青年时代就熟悉上海,熟悉黄浦江,他热切地期待黄浦江上出现一桥飞架甚至数桥飞架的壮美景象。 1991年2月,小平同志在上海过春节,他要去看南浦大桥,虽然这时南浦大桥尚未建成。 小平同志这次来看大桥,本希望把看桥的地点设在浦东。我与指挥部的同志们分析了当时的实际情况,认为小平同志在浦东江岸视察大桥建设可能会有一些问题。主要是大桥建设的浦东工地环境比较差,空气中粉尘多,地面条件不理想;过江交通与现场保卫工作也不甚方便。还不如请小平同志到浦西工地上来视察大桥。我把这一想法告诉了有关部门负责人,得到了他们的赞同。 1991年2月18日上午,我和同事们早早等候在工地上。农历春节的浓重节日气氛犹未散去,小平同志在上海市委书记、市长朱镕基的陪同下,来到了南浦大桥浦西段的建设工地。朱镕基同志对南浦大桥建设工地太熟悉了。在大桥建设过程中,他亲自来工地检查和指示工作的次数,有不下十次之多。市委副书记吴邦国和黄菊同志也经常来。一下车,朱镕基把我介绍给了小平同志。他说:“这是我们上海的造桥专家、南浦大桥建设总指挥朱志豪同志。” 小平同志热情地与我握手。他一边向我和同事们问候,一边转过身去,抬头仰望正在向江心靠拢的巨大桥体。这里是浦西江岸的一个浮动码头,原来是渡轮往来的一个渡口。我们就在这么一个简陋的地方,接待小平同志。早春二月的上海,还是冷风瑟瑟、寒意袭人,江边开阔处,更是风急浪大,寒风刺骨。小平同志不顾年事已高,兴致勃勃地站在这里观看大桥,并听取指挥部关于大桥的建设情况汇报。
ISBN9787208091368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浦东一日》编委会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