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熵变:跨国公司未来研发布局 [平装] 9787111353317,711135

配送至
$ $ USD 美元

《融合熵变:跨国公司未来研发布局》内容简介:物联网、云计算正在替代“Wintel联盟”,日益成为全球信息产业的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替代“以市场换技术”,日益成为我国信息技术企业的愿景。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工程,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已经列入“十二五”规划。如何把握未来科技发展重点?如何构建未来科技研究方法?如何运营未来科技研究?几位笔耕于电子信息产业20余年的记者们,以对话微软、IBM、英特尔、GE、索尼、村田、飞利浦等跨国企业研发负责人的形式,分享了跨国公司对未来5-10年科技发展方向的判断,讲述了跨国企业融合创新、全球化布局的具体实践。如何在融合过程中熵变?如何在未来竞争中制胜?请看跨国公司未来的研发布局。
编辑推荐
《融合熵变:跨国公司未来研发布局》是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
媒体推荐
创新再创新、变“制造”为“智造”、打造以知识产权(而非资源和劳力)为核心的经济增长动力,将成为中国制胜未来的必由之路。在这一背景下,对拥有悠久创新历史、完善创新机制的跨国企业研发体系的解读和借鉴就显得格外有意义。 ——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亚太研发集团总裁张亚勤 美国善于技术的创新,日本善于在流程上做得更好。中国需要利用制造业规模把产业升级与转型搞上去,需要从资本、体制机制、人才积淀上形成特色系统。 ——微软亚洲工程院院长、微软亚太研发集团首席技术官张宏江 未来科技的重点应该围绕两个层面:创造更好的可持续发展的地球环境和改善人类生存状态。在未来融合科技时代,IT将如水银泻地般无处不在,人们将不再有意识地区分任何技术或方案里的IT技术。 ——IBM中国研究院院长、IBM大中华区首席技术官李实恭 GE的研发中心其实很像大学,有许多不同领域的技术,涵盖不同门类的工业部门,包括机械、电子、材料、化工、化学等等都会融合在一起进行研究,很多项目都是由不同领域的专家共同来完成。 ——通用电气中国研发中心总裁陈向力 创新不仅意味着“新技术”,也意味着令人欢欣鼓舞的新应用、新商业模式或者创新型合作伙伴关系所带来的独特的客户主张。如果找不到真正有意义的应用,一味爬技术楼梯将来可能是一个死胡同。 ——飞利浦亚洲集团研究院首席技术官何达纳
目录
序言 创新、再创新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亚太研发集团总裁张亚勤 从融合到熵变中国电子报社常务副社长、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张建设 第一章 微软数据密集型科学——访微软亚洲工程院院长、微软亚太研发集团首席技术官张宏江 第一节 自我修复创新基因 一、当Wintel技术体系遇上互联网 二、人类走进无处不在的数字信息网 三、微软不仅仅属于比尔·盖茨 第二节 科技制高点充满不确定性 一、未来竞争焦点在应用领域 二、在全球产业分工中找准位置 三、建立创新的生态系和价值观 四、“领悟”用户需求 第三节 数据密集型科学将改变社会 一、“云端计算” 二、IT与各领域深度融合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四点建议 第四节 发展新兴产业要“领悟”未来 一、全球化、多维度、交叉性地布局研发体系 二、全面快速地提升工程化能力 三、开展交叉学科、复合学科、新兴学科的教育 第二章 IBM融合科技——访IBM中国研究院院长、IBM大中华区首席技术官李实恭 第一节 没有天花板的公司逻辑 一、善于倾听的智者 二、如何开启下一个百年 第二节 科技让生活更美好 一、未来科技的两个命题 二、科技创新的负面效应 三、开放式创新 第三节 未来科技走向跨领域融合 一、IT消失于融合科技 二、未来技术的四个重点 三、智慧的物联网 四、智慧城市、公共设施服务和物流 五、转型成功需要领导力 第四节 大力发展“静脉产业 第三章 英特尔开放式创新——访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方之熙 第一节 信息技术走向深度融合 一、十字路口上的个人计算 二、产业链的垂直整合 第二节 “超摩尔定律”与互联计算 一、IT不可替代 二、技术综合集成度提高 三、互联计算实现时空连接 第三节 嵌入式系统与产业整合 一、以嵌入式为重点 二、产业合作创造个性化 第四节 物联感知与技术转型 一、感知技术的三个关键 二、技术转型的四个要件 三、企业研究院的四个命题 第五节 企业研究院姓“商”不姓“学” …… 第四章 通用电气科研管理体系 第五章 索尼“去制造化”转型 第六章 村田制作所纵向集成研发 第七章 飞利浦告别“电子”印记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第四节发展新兴产业要“领悟”未来 张宏江说“好公司”与“伟大公司”的区别在于:好公司可以抢占到一两个好的市场机会发展壮大并保持一段时间的优势,而伟大的公司却可以经历无数次重大转型,并在落后的情况下还能够追赶上来、长盛不衰。如果按照这个标准,微软可以称得上是伟大的公司。从1975年创立至今,微软公司经历过几次重大转型:从提供外包到做自己的操作系统到进入办公软件领域,到进入企业级数据库、中间件领域,再到进入Xbox娱乐游戏领域,尽管期间起起伏伏,但微软所进入的所有领域都获得了成功,并且一直保持着全球最大的软件公司的霸主地位。在微软身上有着非常多中国产业和企业可以借鉴的地方,尤其是在中国正在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时期。 、全球化、多维度、交叉性地布局研发体系 在经济全球化、技术交叉化、复杂化的背景下,IT巨头很早就意识到技术创新已经进入全球联合创新时代,创新将跨越国界,谁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最大化地利用和整合国际科技与人才资源,谁就有可能拥有更多的创新力。正因为如此,英特尔、微软、IBM等这些IT巨头们在全球主要的地区布局了星罗密布的研发机构。微软在美国、英国、印度等地设立了研究院,并在中国建立了美国以外的最大的研发集团。而在技术越来越交叉、越来越融合的背景下,以开放的姿态,广泛的联合与渗透已经成为这些跨国公司在研究领域的很重要的特征。今天我们在市场上看到的微软的商业行为特征是“竞争”,而在研发领域呈现出来的特征是更广泛的“联合”。目前,世界各国正积极探索和布局的新海洋科技、新能源科技等新兴产业领域,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的关键一定是在前端基础学科的交叉融合上,而大学、研究院正是基础学科力量最集中的基地,通过与全球顶尖大学进行交叉学科、跨学科的联合研究来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已经成为跨国公司未来研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微软为了下一步的“跨界”融合,同样已经悄悄地与全球顶级的大学展开了合作,微软提供资金支持、微软投入相关人员联合研发,而这些成果的最终拥有权双方共享,也许20年后,我们再来看影响世界或者影响微软的创新技术,很多都将来自这些前端基础学科的联合研发。
ISBN9787111353317,711135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作者李佳师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