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的迷思:一个西方信仰的历史 [平装] 9787509725849,750972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发展的迷思:一个西方信仰的历史》主要内容简介:“发展”在过去50年间对数不胜数的经济和社会政策进行辩护,在北方国家如同它在南方国家一样,让芸芸众生坚信福祉就要降临。随后全球化成为“发展”的接替者:它忽视“发展”的可能性,而仅限于与贫困作斗争。既然如此,如果说发展已然严重受挫,那为什么如今它还一直是人们热烈讨论的中心议题呢?毫无疑问,因为它根深蒂固地建立在一种处于西方虚构的深度信仰之上。一种有需求的依赖性战胜了我们对信仰内容的怀疑。重回历史课程里,《发展的迷思:一个西方信仰的历史》点出了自19世纪40年代以来试图改变这个世界和结束疾病、苦难及饥荒的诸多理论和策略。这部更新和增补的第三版,在之前版本的基础上,介绍了反对幻想摆脱资本主义偏移的发展以及衰退将开启后发展通道的争论。在此基础上,是否有必要重新质疑阻止我们对自然和社会进行整体性思考的经济学科目呢?
编辑推荐
《发展的迷思:一个西方信仰的历史》为社科文献精品译库之一。
作者简介
作者:(瑞士)吉尔伯?李斯特 (Gilbert Rist) 译者:陆象淦 吉尔伯?李斯特,Gilbert Rist,是位于日内瓦的瑞士高等发展研究院的荣誉教授。在突尼斯任教多年之后,他令人瞩目地主持了“欧洲-第三世界中心”的工作并与联合国大学展开合作。他的主要研究课题是现代性的人类学如何使得西方社会和传统及异族社会脱颖而出。李斯特教授是发展概念和实践研究的奠基人。他的主要著作包括:《刻意编制的神话——现代社会中的增长经济学》(合著)、《迷失的北方》(合著)、《发展的迷思——一个西方信仰的历史》。他的最新作品是2010年出版的《梦幻与谎言间的常规经济学》。
目录
译序 第三版序 第二版序 导论 第一章 定义 日常思维 方法论的警示 一个定义的各种元素 一个引起争议的定义? 作为现代宗教元素的“发展 第二章 一个西方神话变形记 变形的蕴涵后果 西方对于历史解释的基石 结论 第三章 全球化的滥觞 殖民化 国际联盟与托管制 结论 第四章 发展概念的发明 杜鲁门总统的“第四点计划 一种新世界观——“欠发达” 美国的霸权 一种新范式结构 “发展”的时代 第五章 学说和国际机构的建立 1955年4月18-24日的万隆会议 新的国际“发展”机构 第六章 介乎历史和预言之间的现代化 一种历史哲学 是反共主义还是没有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 异端的声音 第七章 外围与历史研究 美国的新马克思主义 拉美的依附论派 新范式、旧假设 附录 第八章 社会的独立自主 ——过去之作为未来的模式 “乌贾玛”或日坦桑尼亚的经验 自力更生的原则 结论 第九章 第三世界主义高奏凯歌 国际经济新秩序 另辟蹊径:达格?哈马舍尔德报告(1975年) 彗星之尾 “基本需要”的进路 结论 第十章 环境 ——“发展”的新本质 回到古典经济学与人类心灵的补充 “可持续发展”还是永恒的增长? 全球峰会 结论 第十一章 现实主义与善良感情的混合 南方委员会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人道的发展” 第十二章 作为“发展”幻影的全球化 误解的功效 全球化——实现“发展”的最后希望? 作为信仰避风港的虚拟现实 第十三章 从消除贫困的斗争到发展千年目标 问题何在? 何谓穷人? 全面出击 千年目标:成为碎片的“发展” 对“发展”的援助:数字的操纵 结论 第十四章 超越“发展” ——从增长到经济范式的转变 增长的反对者与“发展的信徒” 经济“科学”——一个过时的范式 结论 第十五章 结语 论断 “后发展” 经济范式的枯竭:盲信还是求知? 译名对照表 参考文献
文摘
版权页: 第九章 第三世界主义高奏凯歌 20世纪70年代作为南方国家强劲上升的年代而永存史册。就它们最终在国际秩序中得到承认的作用而言,这是一个堪称充满激情和希望的时期。尽管“发展”的目标远没有达到,但人们可以设想通过财富和权力大规模的重新分配,这些目标将唾手可得。工业化国家将在政治上包容,经济上慷慨解囊。 助长这种乐观主义的信号很多。首先,20世纪70年代是紧跟着两个重大事件——1967年的“中国文化革命”和1968年的“五月运动”之后降临的。随之产生的亢奋既对消费社会,又对等级制度的合法性,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之间业已确立的差别提出了质疑。人们丝毫也不关心中国发生的暴力,而是大肆颂扬人民公社的活力,断言人民公社把理论与实践结合了起来,横扫小资产阶级思想,实现了新的“发展”模式。①在这样的气氛下,依附论理论家们春风得意,而在工业化国家,数量越来越多的人组织起来,为第三世界的诉求推波助澜,并在一个简单的原则基础上构建他们的话语:只轻描淡写地说一说“欠发达”的后果是不够的,必须采取行动来消除其原因。换句话说,那就是“问题不在于给得更多,而在于夺取得更少”。争论的核心是跨国公司,它们的过度膨胀的利润证明了它们对南方国家的剥削。这个问题十分严重,联合国为此建立了一个工作小组,负责调查这些新的经济帝国的作用。 这场战争每日每时都在证明,尽管军事力量对比处于弱势,但一支“赤脚的军队”在人民的支持下,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能够挑战世界头号强国。对于美国大力支撑的制度的受害者进行声援的各种社团行动起来,一致声讨南非的制度、葡萄牙殖民主义、罗德西亚的白人统治,批判拉丁美洲,特别是智利、巴西和阿根廷的军事独裁。诚然,这些“像脓肿一样的据点”的存在本身证明工资本主义体系的活力,但从此有一个支持解放运动和反压迫制度者具体斗争的声援运动与之相抗衡。 然而,对于工业社会的批判无非是知识界的骚动或者一种战斗姿态。首先,联合国于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一个声势浩大的“人类环境”会议,①第一次引起全世界对于污染危险、资源枯竭、沙漠化等问题的关注。同年,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个研究小组对“增长界限”②进行了界定,指出在经济和工业增长的影响下自然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储存——如何逐步走向枯竭。生态运动的诞生与工业国家的经济衰退期同步。这个时期的特点在于增长放慢和越来越难以克服的失业的加剧,所以美国决定从1971年8月15日开始放任美元下跌,③以平衡长期处于逆差的贸易。此外,跨国公司找到了分割生产,以利用外围国家(特别是在法语区)提供的低工资劳力的手段,④而且,北方生产率的提高(由于信息化)减少了就业。
ISBN9787509725849,750972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吉尔伯?李斯特(Gilbert Rist)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