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丛书是“九五”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近代汉语专书语法研究”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古代汉语专书语法研究”的成果。专书语言研究是语言学本体研究的一项基础工作,全面研究一部专书语法,不仅会对一个时代的语法系统有深刻的理解,而且对该书前后时代的历史语法的比较研究也将具有重大意义。
媒体推荐
[零]前言
变文是敦煌俗文学作品中的一种重要样式,也是研究唐五代语言的宝贵资料。1957年,王重民等六位先生据国内外公私收藏的187个写本,校定成变文78篇,整理出版了《敦煌变文集》,是书刊行后极大地方便了敦煌学研究以及汉语史研究,受到了普遍推崇。最近四十年来,不少学者从俄罗斯、日本、台湾等地所藏敦煌遗书中陆续整理出变文作品多种。1984年台湾学者潘重规出版八卷本《敦煌变文集新书》,凡86篇,其中新增变文8篇。1989年周绍良、白化文、李鼎霞出版《敦煌变文集补编》,凡15篇,其中新发表9篇,补充校录6篇。1997年黄征、张涌泉推出《敦煌变文校注》,是书所收变文包括《敦煌变文集》大部,并增辑俄、日、台等地所藏变文写本,凡86种,其中在《敦煌变文集》的基础上新增12种。《敦煌变文校注》体系谨严,胜义纷纭,堪称变文校理集成之作。
本书以《敦煌变文校注》新增变文12种为考察对象,讨论敦煌变文的语法现象。全书分为十章,对变文的语法事实作了比较全面的描写和分析。
本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定量分析和静态描写,即将变文12种作为一个封闭系统,对其中出现的语法现象作定量分析和分类描写,而不涉及相关文献的共时对比和历时比较。
本书力求对所有见于变文12种的语法范畴、语法成分以及结构式进行穷尽调查和定量分析,但对有些文言语法成分,只是以表格的形式标示其使用频率和句法语义功能,不再作具体的描写和讨论。
本书附录部分录有敦煌变文12种的文本,其校勘、断句和标点一依《敦煌变文校注》;只是字体大多由繁体改为简体(但语法成分的字体一仍其旧)。
本书的例句句末括号内的阿拉伯数字表示该例句的出处,其中圆点前面的数字表示变文的篇序,圆点后面的数字表示该篇的段序。比如“入毗耶而不为别人,说妙法而全因是我(8.5)”,其中的“8.5”表示此例出自变文第八篇(即《维摩诘经讲经文》(一))中的第5自然段。另外,本书对例句中所讨论的语法成分一般不加标记,只有在容易混淆或不易识别的情形下才以加粗或下标横线的方式标明所要分析的对象。
作者资质驽钝,学力浅薄,书中错误一定不少,恳请读者指正。
吴福祥
2003年仲夏于北京 目录
0前言
1代词
1.1人称代词
1.1.1三身代词
1.1.2己称代词
1.1.3旁称代词
1.1.4统称代词
1.2指示代词
1.2.1近指代词
1.2.2远指代词
1.2.3旁指代词
1.2.4遍指代词
1.2.5统指代词
1.3疑问代词
1.3.1人物疑问代词
1.3.2事物疑问代词
1.3.3原因/目的疑问代词
1.3.4情状/方式/事理疑问代词
1.3.5处所疑问代词
1.3.6时间疑问代词
1.3.7数量疑问代词
2助动词
3数量词
4副词
5介词
6连词
7助词
8述补结构
9处置式与被动式
10判断句与疑问句
附录:敦煌变文12种
文摘
书摘
1.3.2事物疑问代词
甚(10)甚生(2)甚没(1)甚摩(1)
“甚”有指别性和替代性两种用法。“甚”用于指别性疑问代词6次,限于领格,语义上有询问、反诘和虚指三种功能。例如:
1.太子问丧主:“卧於荒野是甚人?”答云:“此是死人。”(1.13)
2.问:还有甚人?(10.4)
3.其耶输彩女修甚种果,复与太子同为眷嘱(属),更又罗*之子,从何而托生,如何证得真悟,同登正觉?(1.2)
4.执我执人缘甚事?都缘遍计忘(妄)心生。(8.1)
5.其大王槌钟击鼓,召集群臣。其群臣才到殿前,问诸大臣已下:“诏卿等不为别事,只有耶输,养其乱宫之子。往(望)大臣奏一苦楚来,要罪耶输、罗*二人。”大臣奏对:“苦楚之事,但於街两边立柱,将耶输母子各缚在柱上,遣武士於母身上割一啖与子口中,於子身上割一啖与母口中。此是苦楚。”其王大怪:“此是甚苦?”大臣见大王别要苦楚,遂奏云:“将耶输母子卧在床上,向下着火,应是(时)博(缚)杀。”大王又转大怒。(1.16)
6.共命伽陵宣甚事,啾啾卿卿(唧唧)赞如来。(8.1)
用于询问的“甚”,限于问人和事物(如例1—2和3—4);“甚”用于反诘时,旨在否定(如例5);用于虚指的“甚”,主要指示不能确定的事物(如例6)。
“甚”用于替代4次,可以作状语(如例10)和宾语(如例7、8、9),语义上只用来询问事物:
7.且看法师解说义段,其魔耶夫人自到王宫,并无太子,因甚於何处求得太子,後又不恋世俗,坚修苦行?(1.2)
8.菩萨为甚现得此相?(7.23)
9.水漂便合相随去,更趁今朝作甚来?(10.55)
10.夫人索酒亲自发愿,甚道:“祷祝若是得男,其神头上伞盖左转[一]匝;若是得女,头上伞盖右转一匝。”(1.5)“甚生”用来询问事物的性状/样态,充当定语:
11.当时大王排比鸾驾,亲自便往天祀神边。甚生队仗?白月才沉,红日初生。仪仗才行,天下晏清。烂满锦衣花璨璨,无边神女貌萤萤(莹莹)。(1.4)
12.当时便遣排比於後园观看。甚生队仗?且看敷千重之锦绣,[张]万道之华筵。夫人据行,频(嫔)妃从後。(1.7)“甚没”、“甚摩”均用于虚指,前者作宾语,后者作定语:
13.这日未知承命否,经中道甚没唱将来。(9,2)
14.未审爱修甚摩行,求何三昧唱将来。(6.4)那(阿那)(5)那个(1)
“那”(词形也作“阿那”)限于领格,有询问和虚指两种功能。“那”用于询问时主要表示择别,即要求在同类事物中加以确指,“那NP”所询问的对象通常限于处所。例如:
15.後因大王朝退,其罗*忽於殿前作剧之次,大王忽见,遂问美人:“此个孩子是那宫中孩子?”(1.16)
16.算应也会求财路,那个门中利最多?(10.29)
17.忆得先亡念慈亲,堕落三途阿那边?(11.5)
“那”用于虚指时,“那NP”主要用来指称说话人未知或未能确定的某一处所或方位。
18.塞路王孙俱浩浩,未知皆向那边行。(8.7)
19.敢问在朝卿相等,阿那边足利唱将来。(10.27)
“那个”一见,用为询问,充当主语:
20.其大王见佛化为一千体相,宜悟(疑悮)问言大臣曰:“那个是前来者一躯佛?……”(1.16)
1.3.3原因/目的疑问代词
何故(5)何以(5)
“何故”、“何以”均用来询问原因。“何故”只作状语:
1.王即随此大臣所言,即遣使者召换(唤)太子,问言:“是汝何故持我象施以(与)怨家而不通我?”白言:“前我以(与)王自有要誓,诸施不违人意,是以不通也。”(3.3)
2.既回不乐。王问曰:“汝比出游行,今何故不乐?”(10.17)“何以”可以充当状语(如例4)和谓语(如例3):
3.大王闻之,非常惊讶:“我是金轮王……此子口云‘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者,何以?须诏取相师,合知子细。”(1.8)
4.即问净明德佛,何以偏为大众说《法花经》?(6.4)
10.1.2.1肯定性的“是”字句
肯定性的“是”字句共有159例,有“主语+是+表语”、“主语+表语+是+(也)”两种格式。①
10.1.2.1.1主语+是+表语
这种格式中的表语可以是体词性形式,也可以是谓词性形式,个别是介词短语(记作PP)。下面分别讨论。
(A)S+是+NP
这种格式中的表语既可以是单个体词,也可以是名词性短语。其中表语是单个体词性成分的“S+是+NP”格式31例。例如:
7.此人答云:“我是病儿。”(1.12)
8.从此下文是别序,目连得道复如何?(11.4)
9.云:“我是师僧。”(1.14)
10.居士感荷曰:“善哉宝积,真是道师,……”(8,7)
表语是体词性短语的“S+是+NP”格式62例,NP主要是偏正词组,也可以是数量短语、并列词组和“底”字短语。例如:
11.偷珠将去非珠愿,损汝眼伤是汝亲。(10.50)
12.其新妇答云:“此是马鞭指腹化生之男。”(1.16)
13.七朝开大会,实是好因依。(9.10)
14.夫人道:“大王何必多求,贪其男女,若是一双,应难得他。”(1.5)
15.其波罗奈国者,是三千大千世界之中心,百亿日月之宰。(1.3)
16.莫将浮贿施为,非是菩萨行藏,此是俗门作底。(9.10)
“S+是+NP”格式中,“是NP”前常有一些副词性的修饰成分,如例10—13。又如:
①变文“是”字句的主语常常“承前省略”,因此本节所用的“主语中是+表语”、“主语+表语+是+(也)”等格式中“主语”也包括零形式。
17.人(仁)者今朝何必疑,我身只是孤贫子。(10.61)
18.此皆是王之所有物,何得独□(施)?(3.3)
19.从北大王怀抱子,便是牟尼大世尊。(4.3)
20.贪嗔皆[□]断,尽是阿罗汉。(10.8)
21.其大王闻之,答云:“三思而後行,再思而可矣,元是新妇不虚。”
(1.16)
“S+是+NP”格式中,谓语“是NP”主要有下面几种语义功能:
(a)表示等同
这类“S+是+NP”格式中表语NP跟主语S表达的是相同的概念。例如:
22.大王闻之,非常惊讶:“我是金轮王……”(1.8)
23.其室女名是耶输陀罗,便发愿道……(1.9)
24.曲词适来先说者,是悉达太子押座文。(1.2)
25.太子曰:“王是我之父,我是王之儿,既有私愿心,合细其敷奏……”(10.21)
26.关人奏言:“此是遮月前火坑烧不杀罗*之子。”(1.16)
27.仙人将仙衣裹(裹)手,把得孩儿,上下占相,即知是佛。(4.1)
28.从北□(至)者是我出世圣者大觉世尊……(4.3)
29.三界大师、四生慈父释迦牟尼佛是我之师。(1.14)
(b)表示归类
这类“S+是+NP”格式中表语NP是一个概括的类,主语S则是其中的成员。例如:
30.其人答曰:“我是老人。”(1.11)
31.此人答云:“我是病儿。”(1.12)
32.其人云:“我是丧主。”(1.13)
33.答云:“此是死人。”(1.13)
34.有大臣奏大王曰:“此者世尊虽即是儿子,若要他跪拜,恐堕落大王。”(1.16)
……
ISBN | 791104X |
---|---|
出版社 | 河南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吴福祥 |
尺寸 | 16,0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