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富与精神:关于经济学基本问题的哲学思考》内容简介:王博伦同志所著的《财富与精神——关于经济学基本问题的哲学思考》,从其首创的“人类生活循环体的概念”的分析开始,对人类生活、劳动、产品这三个基本范畴进行了论述,进而对支配关系、创造关系和应用关系这三个基本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有幸作为《财富与精神:关于经济学基本问题的哲学思考》的特约编辑,通读之后有以下几点感想:首先,作为一个业余作者,王博伦同志凭着自己对经济学基本理论锲而不舍的钻研和探索,用18年的时间,前后四易其稿,撰写出50多万字的书稿,其精神实在可嘉。在时下理论界流行急功近利之风,不屑于基础理论研究的浮躁之气张扬之时,他竟能在业余进行如此浩大如此深入的基础理论研究,在理论界可以说是十分罕见的。因此,他的研究应当受到鼓励,他的成果应该受到尊重。广东人民出版社决定推出此书,是十分明智而有见识的。
编辑推荐
《财富与精神:关于经济学基本问题的哲学思考》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作者简介
王博伦,男,1958年牛。中国共产党党员,经济学学士。现在广东省人民政府从事有关国际政治经济问题的分析研究。为了从基础理论上解决一系列政治经济学问题,开始《财富与精神》一书的研究和写作,历经十数载,四易其稿。 目录
导论
价值理论在政治经济学中的重要意义
人类生活循环体的概念及其分析方法
第一篇 人类生活
第一章 人类生活的本质
人类生活与动物生活的本质区别
精神的存在和发展是人类生活的一般本质
人类生活的内在形式和外在形式
第二章 精神的起源和精神的升华
精神的起源
精神的生理效应
精神的升华
关于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概念的辨析
第三章 生活目的
思维分解和思维组合
生活目的的概念
生活目的与生活知识的关系问题
两类基本生活目的
目的构成和目的系统
第四章 生活目的的实现
内对应和外对应
内外对应关系
内外对应的两类基本形式
第五章 人类生活的社会性质
人类生活中的社会关系及其本质
人类生活是充满社会意义的精神生活
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概念
人类生活循环体的社会形式
第六章 生活内容和生活时间
生活内容和生活时间的概念
精神生活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精神生活内容的主次性
精神生活内容的社会适应性
精神生活内容的可变性
第七章 精神发展构成
精神发展的两种基本趋势
深化精神和俗化精神
深化精神和俗化精神的社会划分
基础精神和没落精神
基础精神和没落精神的社会划分
时代精神
第八章 精神本身的物质规定性
广义精神和狭义精神的概念
精神实体所具有的一般物质属性
确认精神实体物质性的经济学意义
……
第二篇 劳动和产品
第三篇 支配关系和创造关系
第四篇 效应关系和效用关系
关于《财富与精神》下卷的说明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论,是以劳动创造价值这一基本规定为理论依据的。但这是不是说,我们就因此拘泥于马克思本人的劳动价值理论而照抄照搬呢?如果这样的话,我们的讨论也就毫无意义了。在本书中,我、们将通过一系列的分析和研究,以财富与精神的客观关系为依据,提出一种全新的劳动价值理论,并试图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个更为适合我们当前社会主义建设和共产主义运动的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说。
对于价值理论的研究,究竟应该从何处入手呢?这是我们进入研究过程的一个首要问题。对于这个问题,马克思是从分析商品开始的。他首先分析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又在此基础上揭示了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从而提出了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的劳动价值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和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从而以其特有的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的政治经济关系及其发展规律。马克思的理论,无论在哲学上和政治经济学上都划出了一个时代,并以其理论的博大精深而成为无产阶级革命和共产主义运动的思想武器,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发挥着巨大的指导作用。那么,是不是说,劳动价值理论因此就不存在别种分析方法和分析途径呢?当然不是。显然,商品仅仅只是人类全部产品物质的一种特殊形式,因而使得体现在商品之上的经济关系,很难表达出人类社会最一般、最普遍的经济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果拘泥于以商品为细胞的分析研究,就可能忽视对整个人类社会最一般、最普遍的经济关系的研究,从而使我们在研究价值理论的时候,失去某些必不可少的理论依据或要素,并因此形成我们关于价值理论的片面见解。
ISBN | 9787218036694 |
---|---|
出版社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作者 | 王博伦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