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隐攻击性研究》从攻击性和内隐社会认知两大视角出发,将传统弗洛伊德攻击理论和现代心理学的理论观点、研究方法相结合,深入探讨内隐攻击性的影响因素及其神经机制,以期更好地控制和预防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内隐攻击性研究》对此前散见于小范围内的零星内隐攻击性研究提供了有益的补充,有助于对内隐攻击性形成全景式的理解,并深入把握内隐攻击性的产生机制;同时,也为攻击性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了新的视角,有助于“和谐社会”伟大构想的实现,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编辑推荐
《内隐攻击性研究》由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博士文库之一。 作者简介
周颖,女,1980年生,浙江宁波人。心理学博士,研究领域为实验心理学和领导心理学,现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领导学教研部副教授。
曾主持或参与“干部素质的公众观研究"、"The prediction of counterproductivework behaviors by implicit asscciation test"等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在国内社会科学核心期刊(CSSCI)上发表文章二十余篇.出版专著《心理学实验室-走进实验心理学》,编译《领导学:多学科视角》、等多部心理学和领导学的经典名著。 目录
前言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框架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第一章 攻击性的涵义
第一节 传统攻击性的界定与分类
一、传统攻击性的界定
二、传统攻击性的分类
第二节 内隐攻击性的提出和界定
一、内隐攻击性的界定
二、内隐攻击性的分类
第二章 攻击性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传统攻击性的研究方法
一、实验室行为测量
二、非实验方法
第二节 基于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
一、内隐联结测验
二、内隐联结测验的变式
三、启动任务
四、斯特鲁普任务的变式
五、事件相关电位
第三章 攻击性的理论
第一节 传统攻击性的理论
一、认知新联结理论
二、社会学习理论
三、脚本理论
四、兴奋转移理论
五、社会互动理论
六、通用攻击模型
第二节 内隐攻击性的理论基础
第四章 攻击性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个体因素
一、特质
二、性别
三、信念
四、态度
五、评价
六、长期目标
七、脚本
第二节 情境因素
一、攻击线索
二、激惹
三、挫折
四、疼痛和不适
五、成瘾物质
六、诱因
第三节 生理因素
一、攻击的生化和内分泌相关因素
二、攻击的神经遗传学相关因素
三、攻击行为的神经解剖学基础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五章 对内隐攻击性的验证
实验一运用眼动指标探测内隐攻击性
1.前言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实验二运用信号检测论探测内隐攻击性
1.前言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第六章 内隐攻击性和外显攻击性的关系
实验三运用实验性分离范式探测内隐攻击性与外显攻击性的
关系
1.引言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实验四内隐攻击和外显攻击的实证性因素分析
1.目的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第七章 内隐攻击性的影响因素
实验五阈下攻击启动对内隐攻击性的影响
1.引言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实验六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对内隐攻击性的影响
1.引言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第八章 内隐攻击性的信息加工特点及机制探索
实验七内隐攻击性的ERP研究
1.引言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第三部分 总结
第一节 研究回顾
一、研究背景回顾
二、实验部分回顾
第二节 创新之处
一、新视角:多水平多维度
二、新方法:紧跟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相融合的趋势
三、新结论:内隐攻击性的定义、理论及其影响因素
第三节 局限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丘脑是一个复杂的神经核群,构成间脑的背侧部分,其功能包括感觉信息的上行投射、大脑皮层特定区域信息的下行传导。Andy等(1975)提出,虽然丘脑对攻击行为的调节作用还不清楚,但其中央内侧核和内髓板核损伤已表明显著减弱或消除攻击行为。在灵长类,电刺激丘脑的感觉传导中继核出现攻击行为,MacDonnell和Flynn(1964,1968)又提出,电刺激猫的丘脑中间背侧核诱导啃咬行为,且易化或抑制由下丘脑诱导的攻击行为。Andy等(1975)提出尽管已表明丘脑对攻击的调节可能通过和杏仁核之间的双向联系来实现,且其中丘脑背内侧核的作用占主导,但丘脑中央内侧核也有可能在丘脑对攻击行为的调节作用中起主要作用,这是因为丘脑中央内侧核不光和感觉、运动、情感、自主神经系统有联系,而且它和丘脑其他核团也有联系,它对下丘脑、脑干网状结构的功能有整合作用。
(四)边缘系统、旁边缘系统
边缘系统、旁边缘系统的组成包括海马、穹窿、隔区、杏仁核、扣带回、下丘脑、乳头体等,这些结构和情感行为有关,其中包括攻击。Pia-cente(1986)等提出,在破坏猫和美洲狮杏仁体后,仅给一个很轻的尾部刺激就会使其出现凶猛的攻击行为;Egger和Flynn(1963)研究表明电刺激猫的一些边缘系统结构就会使其产生攻击行为;Carlson(1998)提出,在有些动物身上,破坏另外一些和攻击行为调节有关的边缘系统结构,如海马、隔区、下丘脑等,在很轻的激惹后动物会产生攻击行为。Siegel等(1999)提出,猫的杏仁体和下丘脑的一些区域通过和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的神经联系而产生抑制与兴奋作用,从而对其防御性的暴怒行为和捕食行为产生影响。尽管如此,人们对边缘系统和旁边缘系统结构对攻击行为的复杂而精确的调节机制了解甚少。可能杏仁体的中央部神经元的激活对防御性的攻击行为有抑制作用,而刺激其后基底部或内侧部则激起这种行为。另外,Carlson( 2001)发现,刺激下丘脑内侧部可能易化防御攻击而抑制捕食性攻性。
ISBN | 9787807458050 |
---|---|
出版社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作者 | 周颖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