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21世纪影响中国、亚洲甚至全世界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其建设过程和运行效果将影响世界经济格局。本课题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尝试运用经济学、国际经济政治学以及文化学等学科,讨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学理论背景、国际政治背景、文化背景和现实背景,并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行了比较系统、全面的分析,同时紧密联系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模式选择、经济效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东亚合作及其前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西部大开发等现实问题,做了一些比较深入的探索。
本书由八章构成:第一章是关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理论背景的经济学分析。第二章是笔者从国际经济政治学的视角,尝试运用相互依存理论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行分析。第三章是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现实背景的分析。第四章笔者讨论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文化背景。第五章探讨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模式选择。第六章是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前景的现实性分析。第七章讨论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东亚合作的问题。第八章讨论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西部大开发的问题。
媒体推荐
书评
在关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理论背景的经济学分析部分,作者梳理了一体化的理论渊源,探讨了一体化的含义、性质与机制,并对早期的区域一体化理论、发展的区域一体化理论及其最新进展进行了论述。作者还从国际经济政治学的视角,运用相互依存理论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行了分析,指出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际社会经济上的相互依存,进一步导致了政治上的相互依存;政治上的相互依存又过来促进了经济的相互依存。结果是,世界经济日益政治化,世界政治也不断经济化。相互合依存理论是中国与东盟确立“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的重要依据之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双方必须以相互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是在相互依存基础上的构建的我国国际战略框架的重要内容,是对国际合理论的现实性丰富。
作者简介
霍伟东,男,汉族,1970年2月生于重庆,中共党员。1991年毕业于青岛海洋大学(现中国海洋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1999年、2003年分别获得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在证券公司从事过多年研究、投资银行和管理工作,2004年回校任教于国际商学院。曾参加四川省人事厅、四川省委宣传部、深交所等课题研究,参加出书8本;近年来,在《经济问题探索》、《财经科学》、《经济体制改革》、《理论与改革》等全国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研究兴趣:区域经济一体化、跨国并购(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以及现实经济问题。 目录
第一章 关于一体化的理论分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理论背景
第一节 一体化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区域一体化理论及其发展
第二章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相互依存——国际经济政治学的视角
第一节 相互依存理论的渊源
第二节 相互依存在经济上的表现
第三节 相互依存理论的基本内容
第四节 相互依存与全球化
第六节 从相互依存理论视角看亚洲金融危机
第七节 在相互依存基础上构建我国国际战略框架
第三章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现实背景
第一节 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概况
第二节 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东盟的直接影响
第三节 东盟国家对华政策的演变
第四节 “9。11”事件对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影响
第五节 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中国东盟关系
第四章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文化背景
第一节 对东亚经济增长的文化解释
第二节 东南亚华人文化与华人经济
第五章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借鉴与模式选择
第一节 欧洲联盟
第二节 北美自由贸易区
第三节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第四节 东盟自由贸易区
第五节 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模式选择
第六章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前景分析
第一节 中国与东盟国家经贸概况
第二节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区
第三节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必须面对的问题
第七章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东亚合作
第一节 东亚合作的紧迫性
第二节 东亚合作的过程
第三节 “10+3”合作
第四节 关于东亚金融合作的思考
第八章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西部大开发
第一节 西部地区要把握住东南亚商机
第二节 现实背景下的西部大开发应该注意的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ISBN | 7883380 |
---|---|
出版社 |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霍伟东 |
尺寸 | 32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