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语法讲话 [平装] 9787100026420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主要内容为:主谓谓语句、语法和语法书、主谓结构、形容词谓语句、名词的修饰语、动词的修饰语、方位词的引申用法、在、有、是三字用法的比较、敢、肯、愿、愿意、要、得(děi)等。
目录
序 第一章 引言 1.1 语法和语法书 1.2 语法的内容 第二章 词类 第三章 句法结构 3.1 主谓结构 3.2 补充结构 3.3 动宾结构 3.4 偏正结构 3.5 并列结构 3.6 分析句子的方法 第四章 句子的基本类型 4.1 体词谓语句 4.2 形容词谓语句 4.3 动词谓语句 4.4 主谓谓语句 第五章 主语、宾语 5.1 主语 5.2 宾语 5.3 准宾语 第六章 修饰语 6.1 名词的修饰语 6.2 动词的修饰语 6.3 形容词的修饰语 6.4 “的”字的另外一些用法 第七章 补语 7.1 不用“得”联系的 补语 7.2 补语的可能式——“得、不” 7.3 用“得”联系的补语 7.4 带“个”的补语 7.5 补语跟宾语、修饰语的比较 第八章 时间词、处所词、方位词 8.1 时间词 8.2 处所词 8.3 方位词 8.4 方位词的引申用法 第九章 几个特殊的动词——“有、是”等 9.1 有 9.2 是 9.3 在、有、是三字用法的比较 9.4 在、象 第十章 助动词 10.1 能、能够、会、可以、可能、得(dé) 10.2 敢、肯、愿、愿意、要、得(děi) 10.3 应、应该、应当、该 …………
序言
序 从一九五二年七月起到一九五三年十一月止,我们用“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语法小组”的名义,在《中国语文》月刊上连续发表了十七次(二十一章)《语法讲话》。现在参考各方面所提的意见,作丁一些修订工作。删改了若干处,增补了若干处,章节方面也作了一些更动.比较重耍的修订有以下几项: 1.原《讲话》把指示词和代词分为两类,现在合并成一类,总称为“代词”。 2.原《讲话》的“副动词”现在改称“次动词”,因为“副动词”这个名目容易误会成“副词性的动词”。并且也容易和俄藷藷浊中的“副动词”混淆。 8.原《讲话》的“动补结构”就名称上看不能包括形容词加补语的结构,现在总称改用“补充结构”,其中包括“动补结构”和“形补结构”。 4.原《讲话》的“地位词”现在改称“处所词”,“定位词”改称“方位词”,“向心结构”改称“偏正结构”,因为近年来这几个名称较为通行。 5.原《讲话》没有“构词法”,现在补写丁这一章。 6.原《讲话》注音的地方用的是注音字母,现在改用汉藷拼昔字母。 7.原《讲话》的例句也更换了一部分. 此外还有很多删改增补的地方,不必——列举。现在把这个修订本排印成害,题作《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同时把“中国科学院语莒研究所语法小组”的名称取消,改由我们这几个编写的人署名。 把原来的“语法讲话”改成“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不需要很多解释。这个《讲话》本来就是讲现代汉语的语法的,并不是一般的语法通论。书名添上“现代汉语”,名称和内容就更一致了。至于把集体名义改成个人列名,倒耍稍微交代一下。“最初计划发表《语法讲话》的时候,我们觉得这是个集体工作,应该用个集体名义。《讲话》发表了几个月之后,我们就感到这个署名容易引起误会。事实上这个《讲话》只是我们这几个人的意见,并不代表语言研究所在汉语语法方面的主张。所以趁着修订本付印,改用我们个人署名。其实就是在我们这几个人中间,也并不是每个人对于书里每一种说法都是完全同意的,所以这本书里所讲的话也并不拘束我们每个人在汉语语法方面的独立的见解。 我们在这里想提出几点敏请读者注意。 第一,这个《讲话》只是个讲话,赫毫不带总结性质.我们希望将来有人能写出一部总桔性的汉语语法,我们自己的学力太浅,实在担不起来这个总结的担子。而且我们还认为,汉语语法的研究目前还没有到作总结的时候。体系和术语方面的分歧,一时还不能强求一致。我们也只能就我们力之所及稍微作些修补工夫。修补得是否妥当,希望读者指教。 第二,这个《讲话》只是个讲话,并不是一本教科书,并不是应有尽有,把语法上各方面的问题都讨论到了。它只是讲一些我们认为可以讲的,讲出来可以对一般读者有些帮助的。至于是不是真能对读者有帮助,那也要诸读者评判。 第三'这个《讲话》只是个讲话,所以不取反复辩难的方式,它只是想帮助一般的同志学习,并不是面对专家学者说话的。其中采用各家论著之处,为行文简便,一律不注出处。在某些问题上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也没有——标明。只有很少几处,例如主语宾语的”倒装“问题,为答复许多读者要求,简单地把正反两方的长短利弊提出来讨论了一下。 第四,这个《讲话》编写时候的主观愿望是尽量从事实出发,不从定义出发。下定义的时候很少,只想通过举例来说明问题,拿具体的例子引导读者独立思考。这个主观愿望究竟实现了多少,也是耍请读者指教的。 第五,这个《讲话》里所讨论的现代汉语,口语和书面语并重.口语以北京话为主,书面语以现代作品为主,口语和书面语本来是密切联系着的,并不是两个对立的东西,书面语以口语为基础,又是口语的发展。口语也随时受书面语的影响。为了帮助读者对 于现代汉语的理解,我们认为应该采用这种双方兼顾的办法。 我们诚恳希望读者继续给我们提意见。 让我们谢谢各方面帮助我们的朋友。
文摘
我们说一个词可以属于几个不同的词类,是不是说词无定类呢?不是的一类词有一类词的性质、用法。比方说“开会”的“会”是名词,因为可以说“开一个会、开这个会”,又可以说“开门、开饭”,可见“会”字是名词性质。“会客”的“会”是动词,因为可以说“会着客呢”,“会过客了”,还可以说“送客、迎客”,可见“会”字是动词性质。并不是说一个“会”字,在“开会”里当名词用,在“会客。里当动词用”开会“的”会“只能是名词,”会客“的”会“只能是动词,严格地讲,并不算是同一个词。同样,”把门“的”把“,”把门打开“的”把“,”一把刀“的”把“,”车把“的”把“,也可以看做是四个不同的词,不必说是一个词有四种不同的用法。 次动词也是动词的一种,不过有两点和一般动词不同。第一,次动词大都不做谓语里的主要成分。第二,次动词后面总 要带宾语,而且一般都是体词宾语。 “跟、和、同”的用法与“对”字有相似的地方,不过也有不同。用“对”字常常就单方面说,用“跟”(或“和、同”)就不一定全是单方面的,有时候也表示双方面的关系。“他对我笑笑;”“我对他笑笑”是我笑。“他对我笑笑”也可以说成“他跟我笑笑”,也是他笑,也是单方面的行为。 以上好几次说到“两个成分同一个主语”,“两个成分不同主语”。两个成分同一个主语的连锁式,跟运动式和兼语式一样,都是一个谓语的内部结构。不同主语的连锁式,两个成分各有所属,是两个句子的谓语。这样的连锁式是一种复合句,可是这种复合句中间没有停顿,跟一般的复合句不同。…… 书摘1 6.3 形容词的修饰语 形容词表示性质或状态,形容词的修饰语主要是说明这种性质或状态的程度。例如: 酒味很纯正;油豆腐也煮得十分好;可惜辣酱太淡薄,本来S城人 是不懂得吃辣的。(鲁迅) 这类修饰语多半是简简单单的一个副词,比较复杂些的词语大概都放在后头,作为补语。现在有时候能看见“耀眼地亮”,“令人胆怯地寂静”这种话,更普通的说法是“亮得耀眼”,“寂静得分人胆怯”。 有些性质的程度是能用数量来表示的,例如“这段布三尺长”,“这捆柴五斤重”。如果把数量词放在后头,说成“这段布长三尺”,“这捆柴重五斤”,就有两种意思,一种和原来的意思一样,不过是一种“记帐式”的说法。另一种意思是“这段布(比那段)长三尺”,“这捆柴(比那捆)重五斤”。 程度可以用比较来表示。说“这棵树跟屋顶一样高”或是“这棵树比屋顶(还)高”,这棵树的高度也就大概知道了。说“比……”的时候,有“还”字和没有“还”字有分别:“今天比昨天冷”,昨天也许不怎么冶广今天比昨天还冶“,昨天一定也不暖和。用”更“字也一样。 说”跟(象)……一样……“,有时候是程度的具体比较,有时候只是一种比况。例如:“说话的声音跟铃铛一样的清脆”。这种地方也常常用“……是(似)的”。 6.4 “的”牢的另外一些用法 “的”字的用处很多。确定它前面的词或词组是修饰语,这是“的”字的主要用处。放在一句的末了,“的”字表示坚强肯定的语气,将来讲到语气的时候再谈。此外,“的”字还有些用法,在这里大略的说一说。 (甲)首先要说的是一种特殊的偏正结构。这里边的中心语是一个动词(或动宾结构、动补结构)或形容词,修饰语是一个名词或代词。这个名词的作用幷不是“修饰”那个动作或状态,代词更不用说。它的作用,或是指出那个动作的施事: 作为军事“围剿”的结果的东西,是红军的北上抗日;作为文化“围剿”的结果的东西,是一九三五年“一二九”青年革命运动的爆发。(毛泽东) 牛自耕农……较之自耕农的无求于人,自然景遇要苦,但是优于贫农。(毛泽东) 我的母亲是素来很不以我的虐待猫为然的。(鲁迅) 在自然界里也这样,鹰的捕雀,不声不响的是鹰,吱吱叫喊的是雀; 猫的捕鼠,不声不响的是猫,吱吱叫喊的是老鼠。(鲁迅) 或是指出那个动作的受事: 这话也并不错的。不过我想,洋笔墨的用不用,要看我们的闲不闲。 (鲁迅)(“我们的闲不闲”归入下一类。) 或是指出那种状态就谁或什么而言: 但后来的事实却怔明这断语的的确。(鲁迅) 倌“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鲁迅) 可是,不管多么“温”的戏,其中总会利用言语的简劲与美好,硬教言语产生戏剧的效果。(老舍) 总之,这种格式在形式上是一种偏正结构,可是论意思却含有一种主谓关系,跟一般的偏正结构不同。在用法上,这种格式也有它的特点。它跟别的以动词或形容词为中心领的偏正结构不同,只能做主语或宾语,不能做谓语。它又跟主谓结构不同,不能独立成句。 这种结构在古代汉语里是很常用的,如“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丰爱人也以岵息”(檀弓),但是后世的口语里已经不用了。现在这种结构又很普通,一半是受外国语法的影响,所以主要见于书面,尤其是议论文,口语里还是不怎么通行。 (乙)“你得请我的客。”——有些句子在一个代词或名词后头加个“的”字,让它处于领属性修饰语的地位,可是论意思,它是一个动宾结构所表示的行为的受事。例如,“你得请我的客”,并不是说,我有些客人,要你诸。是说,你得请我吃点儿喝点儿。同类的例子: 在遂川特只收到了好的效果,县城和市镇上的商人不畏避我们了,颇有说红军的好话的。(毛泽东) 你说吧,我也许可以帮你的忙。(曹禺) 你,跟那个老头子,别再打我的算盘。(老舍) 拆朋友的台未免太厉害了吧?(老舍) 赵士杰说高拴儿有一天跑到区政府门口,大概是去告任常肓的状去的。(欧阳山) 不久,村干部又都经过大改选,村里人再也不敢乱投坏人的票了。(赵树理) 志愿军某部积极开展狙击活动,打得敌人整天躲在地堡里见不到太阳,我军战士们幽默地把这叫做“关敌人的禁闭”。(报) 别开他的玩笑了。 你再造他们的谣言,连我也不答应。 你就会挑人家的眼,你自己呢? 让他写吧,别老打他的岔。 所以会有这种格式,当然是因为已经有了个动宾结构,那个意念上的受事不能再放在后头,就把它放在中间儿。有些例子是能用个次动词把它挪到前面去的,如“给朋友拆台”,“跟他开玩笑”,“跟他打岔”。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作者丁声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