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营利组织绩效三维评价体系研究 [平装] 9787505880504

配送至
$ $ USD 美元

《非营利组织绩效三维评价体系研究》从非营利组织绩效结构出发,依据非营利组织绩效生成路径,提出了基于利益相关者需要的以组织和第三方为评价主体的绩效三维评价体系,设计了三个评价维度和9个评价类目。该体系的逻辑依据是:非营利组织的使命通过有效管理的行为(过程)输出符合社会需要的结果,这一绩效生成过程可以分解为从使命到行为,从行为到结果,非营利组织所处的环境及时间等方面的改变可以从动态上影响组织的绩效。组织结果形成前的所有行为及过程可以视为一个评价维度,主要评价非营利组织是“如何做事的”;组织的结果绩效作为一个维度评价,主要评价非营利组织功能及使命的完成情况;环境改变等影响组织绩效,作为一个修正维度。《非营利组织绩效三维评价体系研究》较为详尽地探讨了行为(过程)绩效包括组织管理绩效、结果绩效的生成过程及关键环节、绩效表现。在此基础上,初步设计出由9个一级指标、35个2级指标、120个三级指标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进行评价指标隶属力和内容效度检验。通过向20位专家咨询和深度访谈,并请专家评分,对指标隶属力进行了实证,剔除了内容效度较低、隶属力较低的1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和55个三级指标,形成了第二轮指标体系。依据第二轮指标体系设计了调查问卷,选取了210家非营利组织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到有效问卷61份。运用SPSS软件进行检验,剔除信度较低的指标后,形成一个由8个一级指标、24个二级指标和54个三级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然后,进一步对模型检验。检验结果显示,该评价指标体系均通过了信度、效度和一致性检验,说明用该量表测量非营利组织绩效是可信的、有效的。
编辑推荐
《非营利组织绩效三维评价体系研究》为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范围及研究目标 第三节 关键概念界定 第四节 研究框架、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第五节 主要特色、不足及后续研究 第二章 非营利组织运行机制及绩效特性分析 第一节 非营利组织的内涵界定及分类 第二节 非营利组织的功能 第三节 非营利组织的运行机制分析 第四节 非营利组织绩效特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三章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的进展与演变 第一节 国外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的进展与演变 第二节 国内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进展现状 第三节 尚待研究的问题 第四章 非营利组织绩效内涵及结构分析 第一节 非营利组织绩效内涵的论争及演变 第二节 非营利组织绩效内涵:基于“是什么”的视角 第三节 非营利组织绩效三维结构观 第五章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体系架构 第一节 非营利组织绩效三维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主体的界定 第三节 非营利组织绩效三维评价体系要素结构 第六章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的价值理念与评价标准 第一节 三维评价体系的核心价值理念 第二节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标准 第七章 非营利组织行为(过程)绩效评价 第一节 非营利组织中领导作用的评价 第二节 非营利组织使命与战略的评价 第三节 非营利组织资源配置评价 第四节 非营利组织项目开发与实施的评价 第五节 非营利组织管理评价 第八章 非营利组织结果绩效评价 第一节 结果绩效评价的基本模型 第二节 非营利组织服务对象结果评价 第三节 非营利组织社会结果评价 第四节 非营利组织财务结果评价 第九章 环境改变的绩效评价 第一节 环境改变对非营利组织绩效的影响分析 第二节 环境改变绩效评价类目安排 第十章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第一节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构成 第二节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指标质量特征 第三节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指标设计开发的原则与方法 第四节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第十一章 非营利组织绩效三维评价体系实证研究 第一节 实证研究思路设计 第二节 绩效评价指标的初步筛选:评价指标隶属力分析 第三节 调查实施过程 第四节 三维评价指标体系检验 第十二章 非营利组织绩效三维综合评价模型 第一节 评价指标赋权的基本思路 第二节 评论指标权重 第三节 综合评价模型 附录: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研究调查问卷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是解除受托责任、促进非营利组织健康发展、提升非营利组织管理水平、增强社会公众对非营利组织了解的重要手段,因而引起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普遍重视。已有的理论研究重在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忽视了绩效内涵与评价维度、评价指标之间的逻辑关联。也就是说,现有的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的理论范式存在不足,有必要重新考虑。通常来说,绩效评价源于评价主体的需要,因而应根据评价主体需要的信息来设计评价指标。但是,从逻辑上看,对绩效的认识才是真正的起点。如果不知绩效为何物,得出的评价结论势必偏离绩效的本来面目。因此,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的新范式应以绩效内涵和结构的认识为基点,遵循绩效内涵与结构——运行机制及绩效生成路径——评价维度——关键行为(过程)和结果——评价指标体系的路径,构建评价模型。本书遵循这一新范式,以基于利益相关者需要的第三方和组织自身为评价主体,以组织整体绩效为对象,以行为(过程)绩效和结果绩效为基本评价维度,以环境改变为修正维度,构造了一个非营利组织绩效三维评价体系,以此为基础,再加一个否定指标体系,建立了一个非营利组织绩效综合评价模型。现有文献中对绩效内涵的界定主要观点有结果绩效观、行为绩效观、行为与结果绩效统一论,以此为依据形成了不同的绩效评价体系,但都有不足。结果绩效观容易引发“不择手段”的行为,行为绩效过分强调做事“过程”的程序化,行为结果绩效统一观既重视“如何做事”,也重视“做得怎么样”,较好地克服了行为绩效观或结果绩效观的不足,但没有考虑主观因素及环境变化等对组织绩效的影响,也没有体现非营利组织绩效的实质。
后记
本书是在我的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完成的。回顾论文成稿,感慨良多。2003年9月,我有幸进入荆新教授门下攻读博士学位。导师多年致力于非营利组织会计与财务管理的研究,造诣颇深。非营利组织在我国属“新生事物”,需要探讨的课题很多,而能够为提升非营利组织管理水平和公众信任提供依据的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的研究成果很少。在和导师的交流中,认识到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是一个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选题,遂欣然作为我的博士论文选题。 非营利组织涉及的业务领域实在广泛,慈善、环保、福利、教育、医疗、文化等业务性质各呈风采,社团、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和事业单位的运行各具特色。每一个评价主体、组织运行中的每一个方面(如财务、人力资源等)、不同类型的组织都有建立一套评价指标的必要。这样一来难以把握非营利组织绩效的全貌,而且也会增加评价的成本。建立一套适合于所有非营利组织的绩效评价体系,可以降低评价的成本,增加评价的可比性。但是,非营利组织目标多元,组织的“产品”几乎都是服务等无形产出,其绩效缺乏类似于“利润”底线的客观标准,不同领域的非营利组织其业务有很大差异,一套评价体系难以做到通用。导师在百忙之中经常过问研究的进展,并适时给予指点,使我开拓了思路,最终确立研究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的共性的和基本的问题,并据此建立一套通用的以改进组织绩效、提供组织绩效信息的评价体系。导师的帮助和关怀远不止这些,在同门中,我是与导师接触最多的学生之一,从定题到提纲、从行文到成稿,处处都有导师的倾心帮助。每当我一筹莫展之时,总能从导师那里得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灵感。师恩难忘! 在论文的成稿中,我要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会计系和财务系的朱小平教授、孙茂竹教授、林钢教授、耿建新教授、徐泓教授和周华博士,他们在论文开题和预答辩中给出的中肯建议,使我受益匪浅。同门博士王平、王建英、袁淳、朱南军、吕兆德、杨庆英、崔学刚、廖冠民、白喜波和周宏博士后,积极参加论文提纲和成稿后的讨论,他们提出的建议给了我许多启发。感谢我同届的师姐妹王丽洁、曲国霞和张海燕给予的帮助,有幸在同一导师门下求知,几年的学习生涯中彼此关照和相互勉励令我余生难忘。我还要感谢商学院的博士生教务秘书陈君老师,她为我解决了从入学到论文答辩应由学生完成的许多细节和琐事。
文摘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一、选题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纷纷走上福利国家发展之路,到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国家的社会福利囊括了生、老、病、死、伤残、失业等诸多方面。但是,庞大的福利开支令政府财政苦不堪言,再加上经济衰退、政府机构臃肿、效率低下等问题,使公民对政府主导社会的能力的信心日益衰减,提高政府服务效率的呼声日益高涨,从而推动西方政府开始了一场持久而广泛的政府改革。改革的核心是重新定位政府的职能,政府致力于制定政策和把握方向,将公共服务的责任交给基层,并在政府、企业和非营利组织之间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同时,在公共服务的供给中引入竞争方式将某些公共物品的供应职能交给非营利组织或私人部门,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政府改革为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各国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非营利组织空前发展,成为独立于政府和市场之外的一支重要的社会和经济力量。
ISBN9787505880504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作者张玉周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