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神奇,活学活用的行为学:观人入微的人性行为实战手册》内容简介:掌握行为学规律,提升交际方法与技巧。匪夷所思的各种习性,其实背后都隐藏着人们内心真实的想法。面对同事、朋友,男性、女性,上司、下属,陌生人还是老熟人,都给你一双慧眼!衡量话语尺度、捕捉言谈特征,了解气质秉性和所思所想。不被对方牵着鼻子走,更能操控他人!
编辑推荐
《超神奇,活学活用的行为学:观人入微的人性行为实战手册》是由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作者简介
武进杰,毕业于法国蒙彼利埃商学院国际金融专业,后又攻读了心理学研究专业,获得心理学博士,于2004年回国。回国后在某知名企业担任人力资源部总监,期间致力于研究社会和职场心理学,对人的心理有着相当透彻的研究,曾在多家报章杂志发表评论,也曾作为嘉宾主持出席众多电视心理访谈节目,为很多在前进道路上止步不前的人指出明路。 目录
第一章 超神奇相处行为学——轻松维系人际情感
人际间相处必须寻求安全距离/2
距离比热情更能让人相处融洽/6
距离比热情更能让爱情保鲜/10
认清自己相处才不会被牵着走/13
守好自己隐私才不会被人操控/17
不要让自己陷入旁观者效应/20
人际相处还要懂得拒绝的艺术/23
相处行为切记多同流而少合污/25
第二章 超神奇交谈行为学——让你拥有春风得意好口才
学话家常可增进人脉的亲和力/30
废话是良好人际关系的调味品/32
巧妙的语言能化解交往的纷争/37
适当利用人类逆反心理说反话/40
用正话反说达到声东击西之效/44
善意的谎言能化解错位的执著/47
激将法控制争强好胜者的行为/50
第三章 超神奇从众行为学——看破多数人的社会行为
从众心理是极普遍的社会心理/54
利用多数人的“帽子”轻松说服别人/57
行为若独立将被视为异类排斥/59
思想要独立不被众人所左右/61
名人效应同样牵引着从众行为/64
不添加权威成分别想说服别人/66
利用名人效应为自己语言加持/68
操作名人效应让自己加速成功/72
揭开权威面纱不要被“真理”迷惑/75
第四章 超神奇包容行为学——让你的过错得到解脱
承认错误是人最大的力量源泉/80
正视错误收获错误以外的东西/84
不认错虽保了虚荣却丢了人际/88
抢先认错别让他人借题发挥/91
共同的参与是他人支持的前提/94
套关系可拉近彼此之间的感情/98
适当暴露弱点会更具有亲和力/101
第五章 超神奇激励行为学——让你轻松地操控他人
鼓励使人积极训斥会让人消沉/104
操控别人先满足他的心理需求/106
做领导的要善用赞扬激励下属/108
谨慎批评才不因批评招致怨愤/111
化训斥为力量不因责备而消沉/114
善用冷水先降温再用温水感化/118
先冷后热赢得对方好感及激励/120
端出冷水使对方欣然接受温水/122
凡事往最坏处想往最好处努力/125
第六章 超神奇肢体行为学——让你轻松看穿人
用眼球锁定对方小动作的意义/130
说谎者在肢体表现上有何举动/136
坐姿传递着他人的何种讯息/139
站姿传递着他人的何种暗号/144
从走路姿势可观察了解他人/147
从用餐姿势观察人内心想法/149
从聊天姿势观察人内心想法/152
从等待的姿势看穿人的一切/157
第七章 超神奇性格行为学——让你轻松与人交往
与对人对己要求严格者交往/162
与与己不同见解感到消沉的人交往/166
与充满活力充满自信的人交往/169
与完全凭感觉做事的人交往/172
与喜欢驾驭他人的人交往/175
与总是不采取实际行动的人交往/179
与反应快有创意的人交往/183
与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人交往/188
与绝不将工作挂在口头的人交往/192
后记/196 序言
得人心者得天下,掌控人心就能掌控一切。许多人都渴望有一双慧眼,能从别人的谈吐中推断其修养,从习惯中洞察人心理。但眼力来自对心理规律的熟谙,否则,就搞不清一些行为的秘密,就猜不透别人的心理。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洞察人心,参透众多心理现象的本质规律,是一个人占据主动,操纵别人的杀手锏。
“人”,是最好写的一个字;识人,则是人生大课堂上最难懂的一门课。也许有人会问:能力强、会做事还不够?为什么识人如此重要?
在人与人互动越来越频繁、人心却越来越难辨真假的时代,不管是新交或旧识,每天都要不断跟人交往、相处。因为识人能力会决定人生的得失,事实上,会不会“识人”,才是能否“成事”的关键。
即便是眼光精准如奇异(GE)集团前总裁杰克·威尔许(JackWelch),把六七成时间都花费在“人”身上,他坦承自己还是有25%几率会看走眼、用错人。
因此,具有识人的本领,就意味着可以在瞬息之间,看透周围发生的人与事,刺探一个人的真伪,洞察其内心深处潜藏的玄机,能以不变应万变,顺利地窥探出情绪的变化,辨别出气色蕴藏的内涵,使你在人生的旅途上左右逢源,移步生莲。具有这样的本领,就可以掌握他人的长短优劣,辨人于弹指之间,察其心而制其人;观人于咫尺之内,识其言而审其本,潇洒地辗转于生活的竞技场中,把人生的“发球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本书在揭示行为学奥秘时,不但教会你洞悉他人心理,控制他人行为,还告诉你如何识破别人的心理圈套,避免被他人操纵。
掌握了本书的行为学规律,交际的方法和技巧,无论是面对同事还是朋友、男人还是女人、上司还是下属、陌生人还是老熟人,你都能具备一双“慧眼”,衡量话语探索的尺度,从每个人的言谈举止中捕获他们的性格特征、生活习惯,从每个人的生活细节中了解他们的气质秉性、所思所想,达到操控他们而不被他们操纵的目的。
本书就如同你驰骋江湖的一张“王牌”,有了它,你就可以游刃有余地面对人生中的各种挑战。看破人心、操纵他人,建立心理防线,你轻而易举就可以做到! 后记
行为学最主要是可以让人真正地知己知彼,可以帮助人明白自己及他人的个性,从而完全接纳自己及他人;可以让人明白不同人的个性类型,从而懂得如何与不同的人交往沟通及融洽相处,与别人建立更真挚、和谐的合作伙伴关系。
1.对死板的人,唤起他的兴趣
这种类型的人,就算你很客气地和他打招呼、寒暄,他也不会做出你所期望的反应来。他通常不会注意你在说些什么,甚至你会怀疑他听进去没有。与这种人进行交往,刚开始多多少少会感觉不安。
遇到这种人,你就要花些工夫,仔细观察,注意他的一举一动,从他的言行中寻找出他真正关心的事来。你可能随便和他闲聊,只要能够使他产生一些反应,那么事情也就好办了。接下去,你要好好利用这个话题。让他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
每个人都会有他感兴趣、关心的事,只要你稍一触及,他就会滔滔不绝地说出来,此乃人之常情,因此你必须好好掌握并利用这种人的性格和心理。
2.对傲慢无礼的人,尽量少说
有些人自视甚高,目中无人,时常表现出一副“唯我独尊”的样子。这种举止无礼、态度傲慢的人,实在叫人看了生气,是最不受欢迎的典型。但是,当你不得不和他接触时,你需要如何对待他?
对付这一类的人,说话应该简洁有力才行,最好少跟他哕唆,所谓“多说无益”。
3.对沉默寡言的人,直奔主题
与不爱开口的人交涉事情是十分吃力的事。因为对方过于沉默,你没办法了解他的想法,更无从得知他对你是否有好感。
对于这种人,你最好采取直截了当的方式,让他明白表示“是”或“不是”,“行”或“不行”;尽量避免迂回式的谈话。
4.对深藏不露的人,多用心思
我们周围有很多深藏不露的人,他们不肯轻易让人了解他的心思,有时甚至说话不着边际,一谈到正题就“顾左右而言他”。
当你遇到这么一个深藏不露的人时,你只有把事先准备好的资料拿给他看,让他根据你所提供的资料做出最后决断。
人们多半不愿将自己的弱点暴露出来,即使在你要求他说出答案或提出判断时,他也故意装不懂或言不及义地闪烁其词,使你有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其实这只是对方伪装自己的手段罢了。
5.对草率决断的人,步步为营
这种类型的人,乍看好像反应很快,他常常在交涉进行到高潮时,忽然做出决断,给人“迅雷不及掩耳”的感觉。由于这种人多半是由于性子太急了,因此有时候为了表现自己的“果断”,决定就会显得随便而草率。
由于“反应”太快,这样的人每每会对事物产生错觉或误解,其特征是:没有耐心听完别人的谈话,往往“断章取义”,自以为是地下决断,如此虽使交涉进行较快,但草率做出的决定,多半会留下后遗症,招致意料不到的枝节发生。
从事交涉,倘若遇到这种人,最好把话题分成若干段,说完一段之后,马上征求他的意见,没问题了再继续进行下去,如此才不至于发生错误,也可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6.对过分糊涂的人,尽量躲避
这种人,一开头就没弄懂你的意思,你就是与他长时间交涉下去,也是枉然。
经常犯错误的人不外两种:一种是从来不知反省;另一种则是理解能力太差,完全没听懂别人的谈话。对于这种人,你还是少和他接触为妙,另外寻找出路吧。
7.对顽固不化的人,适可而止
顽固不化的人是难应付的,因为无论你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只知坚持己见,死硬到底。跟这种顽固分子交手,是最累人且又浪费时间的,结果往往徒劳无功。因此,在你与他交涉的时候,千万要注意“适可而止”,否则,谈得愈多、愈久,心里愈不痛快。
对付这种人,你不妨及时抱定早散早脱身的想法,随便敷衍他几句,不必耗时费力,自讨没趣。
8.对行动迟缓的人,拿出耐心
对于行动比较缓慢的人,交涉时最需要耐心。与人交涉时,也经常会碰到这种人,此时你绝对不能着急,因为他的步调总是无法跟上你的进度,换句话说,他是很难达到你预定计划的。所以,你最好耐着性子,拿出耐心,尽可能配合他去做。
此外应该注意的是:有些人的言行并不一致,他可能处事明快,果断,只是行动不相符合罢了。
9.自私自利的人,投其所好
世上自私自利的人为数不少,无论你走到哪儿,总会遇到几个。这种人心目中只有自己,凡事都将自己的利益摆在前头,要他做些于己无利的事,他是断然不会考虑的。
但是,当我们不得不与其接触时,只有暂时抑制自己的厌恶之情,姑且顺水推舟,投其所好。当他发现自己所强调的利益被肯定时,自然就会表示满意。如此,交涉就会很快获得成功。
10.对毫无表情的人,仔细观察
人的心态和感情,常常会透过脸部的表情显现出来,故在交涉的时候,往往可做判断情况的依据。然而,有些人却是毫无表情可言的,也就是说他们喜怒不形于色,这种人若非深沉,就是呆板。当你与这种人进行交涉时,最好的方法就是特别注意他的眼睛和下巴。
有时候,适度的紧张和放松,也可以在交涉中形成一种理想的气氛。当你明白对方的反应是受自己的应对态度所影响,进而影响到交涉结果时,就不得不特别注意,研究一下自己的言行举止了,特别是碰到脸上毫无表情的人就更应该注意了。 文摘
版权页:
距离比热情更能让人相处融洽
人与人在交往时,社会地位不同,自我空间范围也会有所不同。通常而言,有权力和地位的人对个人空间的需求就会大一些。在我国古代,皇帝坐在高高的龙椅上,和大臣们保持着相当大的距离,独占比较大的空间。在皇帝面前,大臣们都要弯腰低头,双眼不能直视皇上,退朝的时候还要背朝外出。这一切都展现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当人们与有权力和地位的人接触时,不敢贸然挨着他坐,而是尽可能坐到距离远些的地方,这些都是为了避免因为侵犯了他的自我空间而惹他不高兴。
除此以外,人们确定彼此之间空间距离的因素还有性格与具体情境等。比如,性格开朗和喜欢交往的人更乐于接近他人,也较易容忍他人的接近,他们的自我空间比较小;而性格内向和孤僻自守的人就不愿意主动接近他人,宁可将自己孤立地封闭起来,对接近自己的人非常敏感,当自我空间受到侵占时,他们很容易产生不舒服感与焦虑感。
我们在了解了交往过程中人们需要的自我空间和交往距离后,就应当有意识地选择和他人交往时的最佳距离,以便能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一定要把握好分寸。尽管我们有着良好的愿望,希望自己所拥有的人际关系亲密度越高越好,但还必须记住“亲密并非无问,美好需要距离”。
在日常人际交往中,以下几点也是需要大家注意的。
首先,要尊重别人的隐私。不论多么亲密的人际关系,也应彼此保留一处个人心理空间。人们总以为亲密的人比如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似乎不应当有什么隐私可言。其实,越是亲密的人,越要尊重对方的隐私。这种尊重表现为不随便打听、追问他人的内心秘密,也不随便向别人吐露自己的隐私。过度的自我暴露,虽不存在打听别人隐私的问题,却存在向对方靠得太近的问题。
其次,要有容纳意识。容纳意识要求我们尊重个性差异,容纳对方的缺点,谅解对方的一般过错。“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清澈见底的水里面不会有鱼,过分挑剔的人也不会有朋友。没有容纳意识,迟早会将人际关系推向崩溃的边缘。
最后,要懂得运用和操纵距离效应。距离效应是指由于时间的阻隔,彼此间有了距离,一旦把距离缩短,重新相聚,双方的感情便能得到最充分的宣泄。在这里,距离成了情感的添加剂。可见,有时距离的存在也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应当培养自己保持一定距离看他人的习惯,同时,也不要时时刻刻把自己的透明度设置为百分之百。内心没有隐秘虽然能够显示自己的坦荡,但也会因此失去了应有的人际距离,无形中为以后的人际矛盾埋下祸根,从而导致人际关系方面出现压力,这种做法其实并不明智。
有的时候人们常有这样的感觉,每天和爱人朝夕相处的时候,不觉得爱人很重要,一旦对方出差很长时间,却觉得对方在自己的生命里尤为重要。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距离产生美”。
还比如,我们经常在影视剧里看到的情景:一个男孩一直苦苦追求一个女孩,在追求的时候对她无比关心,可是女孩却总不领情,当这个男孩丧失信心停止追求之后,女孩往往会突然发现,自己好像爱上了这个男孩。这其实也是“距离产生美”的心理效果,不一定是真的爱,但却是心理的变化。
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就可以用“距离”来操纵对方的心理,实现自己的目标了。运用到管理实践中,就是领导者与下属保持心理距离,可以避免下属的防备和紧张,可以减少下属对自己的恭维、奉承、送礼、行贿等行为,可以防止与下属称兄道弟、吃喝不分。这样做既可以获得下属的尊重,又能保证在工作中不丧失原则。
ISBN | 9787564048037,756404 |
---|---|
出版社 |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武进杰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