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变迁与人力资本结构再造理论分析 [平装] 7509516145,978750951

配送至
$ $ USD 美元

《技术变迁与人力资本结构再造理论分析》内容简介: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取决于技术,另一方面取决于人的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战败国德国和日本遭受了很大创伤。很多人认为,这两个国家恢复经济的难度相当大,其经济恐怕要很久才能恢复到战前的水平。实际上,大约只用了15年的时间,德国和日本的经济就奇迹般地恢复了,而且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这两个国家继续凭借强劲的发展势头走在世界的前列。究其原因,两国在发展科学技术,合理运用人力资本方面进展迅猛。
编辑推荐
《技术变迁与人力资本结构再造理论分析》是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的。
作者简介
郭永宏,1963年5月出生,北京邮电大学无线电专业学士、天津财经学院经济学硕士、挪威BI工商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香港理工大学管理学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华中科技大学兼职教授。曾在《科研管理》、《电信科学》等期刊发表经济与管理类论文10余篇。 作者拥有多年电信业运营管理经验及深厚的专业理论功底,曾任广东北电通信设备有限公司市场总监、中国移动河北分公司董事兼副总经理、中国移动贵州分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中国移动巴基斯坦公司首席执行官。2008年3月至今,任中国移动湖北分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目录
第1章 技术变迁概述/1 1.1 技术变迁的内涵/1 1.2 技术变迁的演化过程/13 1.3 技术变迁对产业的影响/16 1.4 中国移动通信的技术变迁回顾与展望/20 1.5 本章小结/25 第2章 人力资本理论/28 2.1 人力资本的内涵/28 2.2 人力资本的特征/38 2.3 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45 2.4 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区别与联系/51 2.5 人力资本结构的含义/55 2.6 本章小结/61 第3章 技术变迁与社会分层/63 3.1 社会分层理论/63 3.2 社会分层的原因、过程及后果分析/75 3.3 员工分层及技术变迁影响分析/83 3.4 中国移动的实证研究/88 3.5 本章小结/95 第4章 技术变迁与组织变革/96 4.1 组织的本质/96 4.2 组织结构/99 4.3 传统组织结构设计理论/108 4.4 组织变革/110 4.5 技术变迁对组织结构的影响/119 4.6 技术变迁与企业组织演进/123 4.7 企业组织变革成功的策略/127 4.8 中国移动的实证研究/129 4.9 本章小结/135 第5章 技术变迁与人力资源管理/137 5.1 技术变迁与人力资源的关系/137 5.2 技术变迁、技能结构和员工收入不均/140 5.3 技术变迁与雇佣关系/159 5.4 中国移动的实证研究/163 5.5 本章小结/172 第6章 技术变迁与人力资本结构再造/173 6.1 技术进步与人力资本形成的理论溯源/173 6.2 技术变迁与人力资本形成的关系/186 6.3 技术进步与人力资本形成的良性互动/196 6.4 中国移动的实证研究/213 6.5 本章小结/232 参考文献/233 后记/236
序言
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取决于技术,另一方面取决于人的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战败国德国和日本遭受了很大创伤。很多人认为,这两个国家恢复经济的难度相当大,其经济恐怕要很久才能恢复到战前的水平。实际上,大约只用了15年的时间,德国和日本的经济就奇迹般地恢复了,而且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这两个国家继续凭借强劲的发展势头走在世界的前列。究其原因,两国在发展科学技术,合理运用人力资本方面进展迅猛。 马克思认为,技术必须理解为一种社会过程,而技术变迁则必须当成一种技术与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来理解。因此,物质环境、人口、文化、经济发展等因素都可能对技术变迁产生影响,而技术的变迁常常会导致社会发生深远的变革。第一次技术革命使人类告别了畜力时代;第二次技术革命把人类带入光明的电气时代;第三次技术革命使人类进入了原子和计算机时代;第四次技术革命则集中发生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等领域,正在引起人类社会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回顾历史,中国移动通信产业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变迁息息相关,信息技术的进步带动了整个产业的飞速发展。20年前,中国开始引入移动通信技术。20年间,中国的移动通信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艰苦历程。在经过飞速发展的20年后,中国移动通信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中国也成为世界上移动通信用户最多的国家,而推动这一切的正是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着眼于3G、4G技术的计划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可见,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产业、一个企业,如果无视技术变迁带来的影响,不主动进行技术革新,其生存和发展必然要受到威胁。
后记
本书是在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补充而成的。从入学之日起,在导师张启枝教授的悉心指导下,我一方面广泛阅读国内外有关企业管理、人力资源分析等理论方面的书籍,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利用自己在河北移动、贵州移动、湖北移动以及ParkTal公司工作的丰富实践经验,边学习、边工作、边思考,为论文的写作积累了大量资料和素材,历时4年,终于完成了从论文选题、理论准备、资料搜集、建立框架到完成写作的全过程。 受到自己在阅历、经验、能力和知识结构等方面的限制,本书肯定会有许多问题和不完善之处,对此,本人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还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希望本书能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其他研究工作者进行更深入研究的兴趣。 在博士论文的选题、构思、中期答辩、资料准备、后期写作、修改及定稿的整个进程中,我得到了导师张启枝教授的悉心指导。4年多的时间里,张启枝教授传道、授业、解惑,4年的教诲让我终生受益。师生之情难以言表,谨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 在学习和论文写作期间,得到了香港理工大学许多师长的教诲和同学的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感谢。 特别感谢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没有他们的大力支持和精心编辑,本书是不可能与广大读者见面的。 最后,向本书引用文献的全部作者表示感谢。
文摘
插图: 在生物的进化过程中,选择是一个重要环节。达尔文把它概括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技术进化的过程中,选择也是一条重要的机制和一个重要的手段、过程。这是因为,技术创新能力的过剩,会使发明和需求之间产生不完全的契合,因此选择的过程就必然发生,有些革新被开发并吸纳进了一种文化中,而另一些相应地被拒之门外。那些获选的就被复制,加入人造物的洪流之中,成为引发新人造物的原型。被拒之门外的创新之物,除非有人特意将它们带回这一人造物的洪流中,否则对未来的人造物世界产生影响的机会就将极其微小。 技术进化的选择机制是什么呢?总的来说,最终获选的是与社会价值观和预期需求相一致并顺应了当时社会所持的观念与看法的那些技术。生物的进化与技术的进化也有本质的区别。比如说,选择机制上,生物的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带有很强的随机性;技术进化更多是人为选择的结果,带有很强的目的性。人类根据技术的功用来决定是采用还是放弃、拒绝某项技术。但是技术的功能并非是单一的,而往往是多功能的,人们该根据哪项功能来取舍呢?技术的选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因素众多,如经济、军事、社会和文化等。也就是说,经济约束、军事需求、道德压力、政治控制和文化价值、时髦和流行的力量对技术选择都有影响。在技术的选择过程中,经济约束是必须首先考虑的因素。市场运用足够的拉动力来刺激发明者顺着需求的某一线路前进,然后将这项发明转换成商业用品。假如某一项技术改进或发明有利可图,一些企业家能看到它的潜力,那么,企业家就会将其投入生产,并使之走向市场。 通过水轮、蒸汽机、机械收割机和超音速飞机等技术案例的分析,我们会发现,这些新产品的选择没有一项仅仅是受经济需求控制的。军事需求对技术的选择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平时对成本和足够的投资回报的关心被战时确保国家安全而产生的紧迫军事需求所取代。
ISBN7509516145,978750951
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作者郭永宏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