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质能产业生态工程》共分为六章,主要内容包括新能源与生物质能,生物质能的发展走向,生物质能产业生态工程,生物质能产业的原料解决路线与方法,生物质能产业的高值高效路线与方法,盐土生物质能产业生态工程案例分析。
《生物质能产业生态工程》可供生物质能行业的从业者、研究者和管理者阅读使用,也可供能源、化工、环境、生态等学科的师生参考。
编辑推荐
这本《生物质能产业生态工程》由钦佩、李刚、张焕仁编著,提出了一幅崭新的路线图:运用盐碱地等边际土地和抗逆植物解决大规模原料问题;运用生态工程技术将生物质能的开发统筹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来对待,分层多级消化生物质,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系统的综合效益;有利于克服多个瓶颈,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物质能产业化的新路。 目录
第一章 新能源与生物质能
第一节 低碳经济与新能源
第二节 生物质能
一、生物质能
二、生物质能源产业
三、生物质能源的产业对策
第二章 生物质能发展走向
第一节 国际生物质能的发展
一、世界生物燃料发展基本情况
二、世界主要国家生物燃料发展及其动因
三、世界主要国家生物燃料发展的政策法规
四、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第二节 我国生物质能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生物质能发展状况
二、我国发展生物质能面临的主要瓶颈
第三章 生物质能产业生态工程
第一节 生物质能产业化的发展特色
一、生物质能产业化的可持续性
二、生物技术服务于生物质能产业化
三、生物质能产业化案例分析
第二节 生物质能产业生态工程
一、生物质能产业生态工程的定义及相关生态工程技术
二、生物质能产业生态工程案例分析
第三节 我国生物质能产业化的新路线图
一、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充分利用边际土地和非粮油植物发展生物质能
二、从我国国情出发,充分利用农业秸秆和林业废弃物发展生物质能
三、推进生物质能产业生态工程,发展生物质能
四、密切关注"三农",将生物质能产业做大做强
第四章 生物质能产业的原料解决路线与方法
第一节 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
一、全球"粮食危机"日趋突出
二、中国粮食安全与生物质能产业
三、我国未利用土地资源介绍
四、利用边际土地发展能源植物种植
第二节 生物质能产业高抗性物种的筛选
一、高抗性草本能源植物介绍
二、高抗性木本能源植物介绍
第三节 我国生物质能原料的发展布局
一、我国能源农业的潜在经济效益
二、我国主要能源植物分布格局
第五章 生物质能产业的高值高效路线与方法
第一节 生物质能生态工程的多环设计
一、生产环
二、加工环
三、增益环
第二节 生物质能产业网络化发展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第三节 生物质能发展中的技术节点
一、高光谱遥感技术用于能源植物精准栽培
二、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生物质产业研究
三、生物质能转化关键技术
第六章 盐土生物质能产业生态工程案例分析
第一节 盐土生物质能产业生态工程设计
一、盐土的定义
二、江苏省盐土资源及规划背景
三、政策依据
四、盐土生物质能产业生态工程设计原理
五、盐土生物质能产业生态工程设计
第二节 盐土生物质能产业生态工程层级与网络
一、纵向设计--产业运作模式
二、横向设计--产业空间布局
三、盐土生物质能产业生态工程的网络化
第三节 盐土生物质能产业化中的科技要素
一、掌握盐土水盐动态状况
二、培育筛选适合海滨盐土的能源物种
三、盐土农业精准栽培技术
四、盐土水肥盐调控技术
五、海滨锦葵综合利用方法
六、植物生物质能化学转化技术
七、蓖麻油脂精炼工艺
八、蓖麻油制备生物柴油工艺
九、生物农药
十、海滨锦葵油制备生物柴油及其性能分析
十一、生物质固化技术
十二、秸秆等制备活性炭
十三、生物质燃料厂外运输
第四节 盐土生物质能产业生态工程的关键技术
一、盐土复合菌肥
二、海滨盐土蓖麻生态种植技术
三、海滨盐土蓖麻遥感估产模型构建技术
四、蓖麻饼粕脱毒的技术
第五节 盐土生物质能产业化中的多元组织体系
一、生产环节与其他环节的合作
二、转化与其他环节之间的合作
三、消费与其他环节之间的合作
第六节 盐土生物质能产业化综合效益
一、经济效益
二、生态效益
三、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序言
2009年12月1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丹麦哥本哈根闭幕,各国经过艰苦谈判所达成的《哥本哈根协议》具有积极意义。大多数国家都认识到气候变化问题的严重性,都表示要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承担各自的责任。我国近年来鼓励并重点投资开发包括生物质能在内的新能源,结合生态工程技术,大力开发清洁项目,采取多元化的路径,力争在一段时间内实现减排的承诺,为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尽量做到资源的最大节约和污染物的资源化利用,已成为我国调整产业结构、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追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介绍产业生态工程原理与各种产业生态工程技术的应用是该领域科学家责无旁贷的任务。我们有理由相信,《产业生态工程丛书》的应运而生将对我国在不久的将来“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提供科学技术支撑。
新能源的研发是涉及我国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举措,生物质能是新能源中的重要类别。然而生物质能的研发触及原料、成本、国家政策等多项瓶颈,发展陷入尴尬境地,某些方向甚至举步维艰。《生物质能产业生态工程》提出一崭新的路线图:运用生态工程技术将生物质能的开发统筹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来对待,分层多级消化生物质,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系统的综合效益,有利于克服发展瓶颈,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物质能产业化的新路。本书重点介绍了生物质能产业化中的生态工程技术,分析了瓶颈和应对措施。
《发酵生态工程》不仅植根于食品工业,而且愈来愈多地应用于污染物的治理和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有利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本书从产业生态工程的角度阐述发酵过程的优化控制,发酵副产物的综合利用和资源化技术,在传统发酵工程上延长产业链,提升发酵产业的生命周期和新的生长点,有利于帮助相关产业提升发展水平和综合效益。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的1/4。而且,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用水量剧增,污水排放量也相应增加,从而导致我国资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日益加剧,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污染水体生物治理生态工程》系统介绍了国内外污染水体的生物治理情况和生态修复的各种方法,特别突出地介绍了作者在淡水渔业养殖水体水质改良方面的多年研究实例,这将对我国水体污染治理、养殖水的达标放排起到借鉴作用。
我国水产养殖的规模已经稳居世界第一,运用生态工程技术指导水产养殖已广为水产养殖界所追求。《特种水产养殖生态工程》介绍以食物链网为主要技术路线的综合生态工程技术,指导水产养殖,设计不同的第一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清道夫和终极产品等重要角色,投入不同的养殖模式中,以达到高效、高产和高质的目标。本书所介绍的生态工程技术已在全国许多地区的黄鳝、泥鳅和小龙虾生态养殖中应用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由于沿海地区的高强度开发,人为干扰给沿海滩涂系统带来的危害日趋加大。《滩涂产业生态工程》介绍了国际沿海滩涂生态系统的保护、管理及开发的历史和实践;针对我国丰富的滩涂资源及演化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典型滩涂生态系统的生态工程及其相关技术,分析滩涂资源的类型、质量、价值,比较了多种开发模式的特性;探讨了高强度开发下滩涂生态系统保护和利用的关系以及在未来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可持续性。
有机农业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保障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形式,《有机农业技术与有机食品质量》根据作者近20年的从业经验,总结和提炼不同种类的有机种植与养殖技术,同时阐述有机食品的质量和人类健康的关系。本书不仅有益于有机农业生产者提高其生产技术水平,也有利于广大消费者了解有机食品的品质,而且有助于决策者全面了解有机农业的环境与社会效益,从而进一步支持和推动我国有机农业产业的发展。
土壤微生物生态工程在生态农业建设、污染土壤生态修复、矿山复垦以及海滨盐土改良等方面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土壤微生物生态工程,主要是通过向土壤中接种微生物功能群物种或改良土壤环境以刺激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从而改善土壤环境、减少土传病害、降解土壤中的污染物以及加快土壤生态恢复。《土壤微生物生态工程》一书系统介绍了国内外土壤微生物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生态农业、环境修复、海滨盐土改良、矿区复垦等方面的作用。
由于缺乏科学的育种、筛选及与之相适宜的栽培技术和管理模式,不能充分发挥品种的产量和品质潜力,严重制约了花卉、苗木、园林、特色农业与生态修复等产业的发展。因此,系统介绍多种经济植物的选育、栽培(包括组织培养)等技术和方法,尤其突出以优质高产为目标,兼顾高效、生态和安全的生态工程模式为案例,是《特种经济植物产业生态工程》一书的特色,将为区域生态建设、生态恢复和发展多种经营提供技术指导。
运用生态工程技术将纺织产业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来对待,分层多级消化生物质,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系统的综合效益,克服发展瓶颈,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纺织工业发展新路。《纺织产业生态工程》系统介绍了国内外纺织产业生态工程发展的现状,重点介绍了纺织产业中的生态工程技术,突出地介绍了纺织产业生态工程领域的许多案例,这将对我国纺织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借鉴。
本丛书的作者都是在生态工程领域富有经验、有所积淀的第一线科技工作者。9本产业生态工程方面的论著汇集成套,不仅集中介绍了国内外产业生态工程发展的最新进展,阐述了9个领域和相关产业的生态工程关键技术,还展现了代表作者科研成果亮点的重要案例,有利于推动我国产业生态工程学科的发展和科技开发,也有助于提升相关产业的科技水平和综合效益。本丛书的成套性是该学科9个领域的知识与成果集锦。请读者仔细品读,如果发现其中的瑕疵和遗憾,请不吝赐教,我们将虚心听取您的批评,认真改进。
钦佩
2010年12月28日
ISBN | 9787122109224,712210 |
---|---|
出版社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作者 | 钦佩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