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场潜伏术 [平装] 7563928693,978756392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商品编号: 1748966 类别: 图书 经济 行业经济 服务业
《商场潜伏术》内容简介:只有那些行事低调、隐忍淡定、韬光养晦之人,才能筹算于内心、先谋而后动、准确把握商机,在商场打拼中成为优胜者。商战中的蛰伏和潜隐对于打拼中的最后胜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编辑推荐
《商场潜伏术》一部写给经商者的韬略智谋宝书,蛰伏潜隐,厚积薄发;妙算于心,先谋后动,拼智慧,搏手段,赌定力。 舍弃小利:不争蝇头小利,长线专钓大鱼;捂牢机密:严守商业机密,切莫外泄于人;人脉搭桥:平时多交朋友,人脉即为财脉;互惠双赢:有钱大家同赚,千万不要独吞;暗度陈仓:表面不动声色,暗中巧妙布局;散财博名:参与公益慈善,打造良好形象。
目录
第一章 舍弃小利:不争蝇头小利,长线专钓大鱼 1.顾客满意是前提 2.关心他人有利益 3.做大企业有耐心 4.诚实信用带效益 5.培养客户放第 6.长线投资钓大鱼 7.舍弃小利取大利 8.不惜一切护信誉 9.急功近利是大忌 10.半途而废最切忌 第二章 捂牢机密:严守商业机密,切莫外泄于人 11.交浅言深犯大忌 12.防人之心不可少 13.严守机密不外漏 14.过于热情非好事 15.商业小人定要防 16.诈骗手段要了解 17.多听少说是方法 18.商业人士戒美色 19.最好别耍小聪明 20.不要想得太简单 第三章 人脉搭桥:平时多交朋友,人脉即为财脉 21.人脉网络是关键 22.播种感情好丰收 23.处事大度朋友多 24.尽量扩大交际圈 25.冷庙门前也烧香 26.人情犹如是储蓄 27.经常联系好朋友 28.忘啥都不忘微笑 29.患难时刻见真情 30.人脉比钱更重要 第四章 巧借外力:巧借贵人帮扶,四两以拨千金 第五章 不事张扬:钱财不可外露,显摆必遭祸端 第六章 以和为贵:和气才能生财,切莫争强斗狠 第七章 互惠双赢:有钱大家同赚,千万不要独吞 第八章 示人以弱:故意显示弱势,借以迷惑对手 第九章 暗度陈仓:表面不动声色,暗中巧妙布局 第十章 散财搏名:参与公益慈善,打造良好形象
序言
自古商场如战场,波谲云诡,风云变幻。商场不相信眼泪,讲究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商场拼的是智慧,搏的是手段,赌的是定力,赢的是心计。那些商场中的佼佼者,无一不是智慧超群,定力超强者。也只有那些行事低调、隐忍淡定、韬光养晦之人,才能筹算于内心、先谋而后动、准确把握商机,在商场打拼中成为优胜者。由此说来,商战中的蛰伏和潜隐对于打拼中的最后胜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今的商业战场,经商者挖空心思,追名逐利,都想获得最大的收益。其实,想要达到目的也不是很难,只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就会事半功倍,财源滚滚。而规则又有显规则与潜规则之分。对于商家而言,只有掌握了一些必需的潜规则,才能在商海中纵横驰骋,所向披靡。作为一个商人,首先要做到:严守法律,公平竞争,这是商海搏杀的基本游戏规则;广建人脉,寻找靠山,这是商战成功的不二法宝。做生意不仅拼的是眼光,还有智慧与品格。要学会舍弃小利,不为蝇头小利而争得面红耳赤,要有长远的眼光,放长线专钓大鱼;要捂牢机密,严守商业机密,不要外泄于人;人脉即为财脉,要为自己的事业发展搭桥,平时多交朋友;要学会巧借外力,借助贵人的帮扶,实现自己的梦想。做生意还要注意要以和为贵,和气才能生财,争取实现互惠双赢,有钱大家同赚,千万不要独吞。 有不少成功人士称:“对于个人,20岁到30岁时,靠专业、体力赚钱;30岁到40岁时,靠朋友、关系赚钱;40岁到50岁时,靠钱赚钱。”人生在世,有诸多财富(金钱、健康、知识、人脉等)都是为我们更好的生活而服务的,没有人喜欢贫穷,也没有人拒绝富贵,更没有人天生就是富贵之命。每个人都应该为了自己更好的生活而努力奋斗。赚钱是一种方式,享受生活才是最终的目的。但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必须要学会这种方式。 商场是一张大网,每个商人都是网上的结点,虽然大家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赚钱,但又不能仅仅把彼此之间的人际关系定格为用金钱来维系。在商业事务中最忌讳的就是高调和炫耀,不要高调地向周围人炫耀自己的财富。这样做,只会让你丧失大批的人脉资源。一个人的成功就是其人脉关系的成功。人脉如同血脉,四通八达的血脉网是人的生命赖以存在的基础。在人追求事业成功和生活幸福的过程中,同样也存在一个类似血脉的系统,这便是人脉网。如果说血脉是一个人生理的支持系统,那么人脉则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支持系统。没有人脉关系,只能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但若加上人脉,个人竞争必将是一分耕耘、数倍收获。正如戴尔·卡耐基所说:“人脉是你一生中最大的财富,有人脉就有力量,有人脉就有竞争力。”所以说在商场中,如果可以积累一定的人脉,那肯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商场潜伏术》用很多简单易懂的例子向广大读者诠释了潜伏商场、蓄势待发的高超谋略。它让你学会如何示人以弱,故意显示弱势,借以迷惑对手,最终战胜对手;如何表面不动声色,暗中巧妙布局从而迷惑对方;如何散财博名,参与公益慈善,打造良好形象,提高自己的品牌效应。本书事例典型,哲理性强,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商场智慧宝典。 编者 2011年7月
文摘
版权页: 商业事务容不得半点马虎,与此同时在处理商业事务的时候也千万别耍小聪明。“聪明反被聪明误”就是对爱耍小聪明的人最好诠释。往往过于聪明的人并非是快乐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对于同样的事情,这些人常常会考虑得更多一些。 通常那些具有过目不忘本领的人,他们在做决定那一刻往往显得无所适从。因为在这个瞬间,他们脑子里至少已经考虑到了几十种不同的情况,然后又要同时在这几十种信息里权衡利弊以期望得到一个最佳方案,大脑不得不进行超负荷运转。这就好似随着计算机硬件的不断升级,相应软件消耗系统资源的本事也与日俱增。如此看来,掌握好聪明的限度至关重要。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历史上就有许多聪明之人因为没有把握好聪明的度而悔恨终身。尽管他们从事的不是商业活动,但是作为一个企业家也要从他们身上吸取教训,用以经营自己的事业。 苏轼不能不说是一个聪明的天才人物,曾被欧阳修称之为“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大文豪。他在诗词、散文创作上的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占有重要地位的。但是如果说他事事聪明、一生都聪明,却不敢苟同。特别是他在政治上、官场上的表现,不仅不能说是聪明,反而应该说是愚蠢。史书上记载,有一天下朝后,苏轼两手抚摸着自己的便便大腹问家人:这里面是什么呢?有的说是满腹文章,有的说是满腹机关,只有他的爱妾王朝云一语破的:“一肚子不合时宜。”苏轼长叹一声:“知我者,朝云也。”就是说,连他自己也明白,“不合时宜”是他一生坎坷的主要症结。这是怎么回事呢? 常言道“识时务者为俊杰”。原来苏轼在政治上一辈子都不识时务,实在算不上聪明。且看他的表现:苏轼一贯自恃聪明,谁当权他就反对谁。不分主次,不分环境,不管上下,只要不符合他的意思,就坚决反对。王安石推行变法,他反对;司马光上台复旧,他也反对;程颐、程颢提出新的理学观念,他也反对……当然,他反对人家自有他的理由,有些意见也是正确的。然而,不分青红皂白,为表现自己与众不同,有独到的见解,钻牛角尖,便积怨众多,四处树敌,一生多有波折和磨难。你能说,他的人生厄运与他处世方面过于自信没关系吗?尽管他为国为民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往往因为方法上过于简单直白,则欲速不达,甚至适得其反。他后来遭人嫉妒、陷害,几度入朝,反复被贬,都与此有关系。 由此可见,苏轼自誉为聪明一生,其实,他有时在具体事上是聪明的,而在一些原则上是糊涂的。古今中外一些有点才气的人物,所以怀才不遇,其志难展,除了客观原因之外,很大的因素在于其自身的问题。他们有的恃才傲物,唯我独尊;有的脱离实际,脱离人民,“世人皆醉我独醒”;有的自以为满腹才学,其实只会纸上谈兵。如果上述这些属有才可恃、使蛮耍傲有资本的话,值得警惕的倒是另外一种情况,那就是胸无点墨,以敢于跟上司唱对台戏为荣,不管上头是对是错,是上就反,以为老子天下第一,目无领导,无法无天。让这类人逞一时之威,自然有碍实现社会和谐。 知其可为而为之,是聪明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则是愚蠢的。生活中一再重演的所谓机智悲剧,难道还少吗? 有才华的人有些爱显示自己有才华,越爱显示,自恃聪明,又爱卖弄,且又执迷不悟。结果往往就应了中国那句老话:聪明反被聪明误。比如说最后成为荒丘野鬼的汉末杨修,也是一个反面典型。
ISBN7563928693,978756392
出版社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作者王璐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