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共品需求到公共品供需均衡:理论与现实 [平装] 9787514111569

配送至
$ $ USD 美元

20世纪中期,公共品概念的兴起推动了公共经济问题的研究。几十年来,公共品供给数量、供给模式、供给决策等供给角度的研究突飞猛进,但对于公共品需求的研究却只是散见于对公共品供求均衡、公共品需求表达机制等方面的研究中。尽管公共品的非排他性、非竞争性使得公共品研究无法像私人品一样,基于严格的市场机制假设求解均衡,但公共品需求应该如私人品一样,是供给的重要决定因素。 近年来,公共品需求被广泛关注,尤其是城乡公共品均等化的呼声对农村公共品供给完善提出了挑战。一直较为落后的中国农村地区,为公共品需求研究提供了全面的信息,这成为闵琪编著的《从公共品需求到公共品供需均衡——理论与现实》的重要研究范围之一。樊丽明等(2008)基于3省245个农户的调查表明,在调查所涉及到的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卫生医疗服务、农村科技服务及农村金融服务等多项农村公共品中,农民当前最急需的公共品是卫生医疗、农田基础设施。农民的公共品需求有如下特点:硬品优先于软品;物质需求优先于精神需求;现实优于长远;切身利益重于宏观环境。合意的公共品供给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粮食直补政策和义务教育,农民对公共品供给最不满意的是农村社会养老、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和农村金融。农民对公共品供给的满意度主要取决于公共品的规模、质量、价格和农户的人口社会学背景。最后,樊丽明等对农村公共品供需均衡矩阵进行了分析,并建议根据公共品供需衔接状况、农民对公共品供给的满意程度,实行不同的公共品供给策略。可见,只有充分考虑需求的供给才是有效的供给。如不考虑需求状况(包括需求的规模和需求结构),则供给只是单方的主观意愿;缺少了需方的呼应与认可,即使供给数量再多、质量再好也难以形成供需之间的有效均衡,往往会造成供给的效率低下与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了解现实生活中居民对公共品的需求,对。解决公共品供给问题有着重要意义。但与私人产品不同,公共品无法通过市场价格来反映居民的需求信息,从而不仅对供给决策造成困难,而且也难以对供给者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究其原因是多层面的: 首先,居民具有隐藏自身真实需求的倾向。在信息非对称条件下,基于公共品特性,作为“经济人”的居民会夸大或低水平显示,甚至是隐瞒自身需求的动机。其次,处于不同时空下的居民对公共品的需求偏好具有差异性与动态性,如何把握其对公共品的异质化、动态化需求也是一个难题。最后,在目前的公共品供给体制下,居民缺乏能够表达自身需求的机制或渠道。作为公共品主要供给者的基层政府,虽然在了解居民对公共品的需求偏好上具有优势,但作为“经济人”的基层政府追求的是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的双重目标,受此驱使,他们有可能更偏好于供给那些能够满足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公共品。 由此可见,公共品需求研究是基于现实难题而进行的理论梳理与探索。相关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将直接影响到能否对公共品需求有着真实、准确的了解。本书在总结和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寻公共品需求基本规律,论证公共品需求的客观存在性,发现公共品需求特点,寻找影响公共品需求的因素;在此基础上,分析满足公共品需求的具体路径,认为顺畅的公共品需求表达、需求识别、供给决策及供给执行,是科学的公共品需求管理的内涵;只有遵循公共品需求规律、有效地进行公共品需求管理,才能达到有效供给公共品的最终目标,实现公共品供需均衡。因此,本研究围绕公共品需求展开,最终解决以需求为导向的公共品供给问题。 《从公共品需求到公共品供需均衡——理论与现实》采用规范分析、历史分析、实证分析和调查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构建从公共品需求到公共品供需均衡的分析框架。依此思路,本书共分7章。 第1章为引言,主要介绍研究的背景,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假设,主要的创新点与不足。第2章为文献综述,梳理了公共品需求影响因素、公共品需求表达、公共品供需均衡以及需求导向的公共品供给制度等相关研究。第3~4章是本书的理论基础。第3章是公共品需求一般经济规律分析,分析了公共品需求的层次性以及影响公共品需求的因素,进而构建了公共品需求函数。第4章是公共品需求的满足机理分析,构建了从公共品需求表达、公共品需求识别、公共品供给决策到公共品供给执行的公共品需求满足路径,目标在于实现公共品供需均衡。第5~6章是基于中国现实公共品需求的实证分析。第5章,中国公共品现实需求分析,验证了收入水平、税收负担对公共品需求的正向影响,人口因素、财政幻觉和技术进步对公共品需求产生负向影响,验证了收入分配对公共品需求层次的正向影响。第6章分析了中国从公共品需求到公共品供需均衡的路径,描述了目前中国公共品需求表达和决策机制,中国公共品根据用脚投票和支付意愿来进行需求识别,目前中国农民对低层次公共品需求满意度高,对社会依存层次和延伸层次公共品表现出强烈需求。第7章是分析结论及建议,遵循公共品需求一般规律、建立顺畅的公共品需求表达与决策机制以及完善参与式预算是建立需求导向的公共品供给体制的探索。 本书的创新之处表现在: (1)构建了一个从公共品需求到公共,品供需均衡的分析框架,打破以供给为出发点的公共品研究模式。公共品需求研究在于分析公共品需求一般规律,优化公共品需求管理,构建满足居民需求的公共品有效供给机制,实现公共品供需均衡。 (2)基于人类的需求特点,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出发,对公共品需求层次进行了重新划分,分为生存需求、安全需求、管理需求、发展需求、社会依存需求及延伸需求六个层次,这六个层次由低到高,呈阶梯状上升。从长期看,居民公共品需求呈现出阶梯状的层次上升;从短期看,居民公共品需求呈现出明显的数量变化。不同层次公共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是有差异的。低层次公共品无需求价格弹性,需求曲线不受价格的影响。更高层次的公共品,需求价格弹性更为敏感。 (3)公共品需求变动既包含数量的变化,又包括层次的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对公共品需求产生正向影响;收入水平对公共品需求产生正向影响,收入分配对公共品需求层次产生正向影响;税收负担对公共品需求产生负向影响;人口因素对公共品需求产生负向影响;宏观经济政策对于公共品需求的影响取决于政府的作用目标;技术进步对公共品需求产生负向影响。用6个假说进一步修正了中位选民模型,在模型中进一步突出了财政幻觉的影响,并求解出公共品税收价格与公共品覆盖范围内居民数量之间的直接相关性。基于经济发展水平、人均收入、基尼系数、税收负担、人口水平、财政幻觉和全要素生产率,验证了收入水平、税收负担对公共品需求产生正向影响,收入分配状况、人口因素、财政幻觉和技术进步对公共品需求产生负向影响。通过
ISBN9787514111569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作者闵琪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