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富论》内容简介: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代表作品,它的出版标志着经济学这一学科的诞生。在《国富论》中斯密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动过程做了系统的描述,为经济学确定了完整的架构,奠定了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理论基础,第一次提出了市场经济的自行调节理论,即“看不见的手”。
编辑推荐
《国富论》编辑推荐:看懂财富从何处来到哪里去的最权威著作!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代表作品,200多年来畅销不衰;翻译最流畅、性价比最高的《国富论》版本;政治精英、商界领袖、中产阶层的必读书! 作者简介
作者:(苏格兰)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 译者:宇琦。
亚当?斯密(AdamSmith,1723-1790),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之一。出生于苏格兰的柯卡尔迪,青年时就读于牛津大学。1751~1764年在格拉斯哥大学担任哲学教授,并发表了他的第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论》,由此确立了他在学术界的崇高威望。1776年,他的《国富论》在全世界引起了很大轰动,被誉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之作。后世的经济学家或多或少都收到过这部著作的影响。 目录
目录
CONTENTS
第一篇论劳动生产力增加的原因、劳动生产物自动分配给各阶级的顺序
序论/003
第一章 论分工/005
第二章 论分工的缘由/010
第三章 论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013
第四章 论货币的起源及其效用/016
第五章 论商品的真实价格与名义价格或其劳动价格与货币价格/020
第六章 论商品价格的组成部分/030
第七章 论商品的自然价格与市场价格/035
第八章 论劳动工资/041
第九章 论资本利润/055
第十章 论工资与利润随劳动与资本用途的不同而不同/062
第十一章 论地租/090
第二篇 论资财的性质、蓄积和用途
序论/163
第一章 论资财的划分/165
第二章 论作为社会总资财一部分的货币,以及维持国民资本的费用/170
第三章 论资本积累以及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劳动/195
第四章 论贷出取息的资财/206
第五章 论资本的各种用途/211
第三篇 论不同国家中财富的不同发展
第一章 论财富的自然发展/223
第二章 论罗马帝国崩溃后农业在欧洲旧状态下所受到的阻抑/226
第三章 论罗马帝国崩溃后都市的勃兴与进步/233
第四章 都市商业对农村改良的贡献/239
第四篇 论政治经济学体系
序论/249
第一章 商业主义或重商主义的原理/250
第二章 论限制从外国输入国内能生产的货物/264
第三章论对其贸易的差额被认为不利于我国的那些国家的各种货物的输入所加的异常限制/276
第四章 论退税/292
第五章 论奖励金/296
第六章 论通商条约/320
第七章 论殖民地/327
第八章 关于重商主义的结论/377
第九章论重农主义,即政治经济学中把土地生产物看做各国收入及财富的唯一来源或主要来源的学说/389
第五篇 论君主或国家的收入
第一章 论君主或国家的费用/407
第二章 论一般收入或公共收入的源泉/479
第三章 论公债/533 文摘
第一章 论分工
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以及在指导运用劳动时所表现出的熟练程度、技巧及判断力的加强,基本上都是分工的结果。为了让读者更易于理解社会一般业务分工所产生的结果,我现在就个别制造业分工状态进行讨论。人们通常认为,一些极不重要的制造业其分工最为完全。但实际上,不重要制造业的分工不一定比重要制造业的分工更为周密。但是,目的在于供给少数人少量需要的不重要制造业,所雇用的从事各部门工作劳动者人数并不多,观察者把从事各部门工作的工人集合在同一工厂内,这样能一览无余;而那些大制造业要供给多数人的大量需要,只能雇用大量劳动者,人们是不可能把各工作部门的许多劳动者集合在一个工厂内的。不仅如此,要同时看见一个部门以上的工人也是不可能的。大制造业的工作虽然实际上比小制造业分工繁多,会分成很多小的部分,但是,这种划分不如小制造业的划分那样明显,自然很少被人注意到。
例如,扣针制造业非常微小,但是它的分工却总是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它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例子。分工已经使扣针的制造成为一种专门的、特殊的职业。如果一个制造扣针的劳动者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也不知该怎样使用工作机械(恐怕也是分工使这种机械有发明的可能),那么无论他怎样努力工作,也不见得会有成效,很可能一天也制造不出一枚扣针来,更别提二十枚了。但是,按照现在的经营方式,这种工作就变成了专门职业,而且被分成若干个部门,这其中的大多数同样属于特殊的职业。一个人抽铁线,一个人拉直,一个人切截,一个人削尖线的一端,一个人钻鼻。但如果要钻鼻,就需要有两三种不同的操作。装针头,把针头涂成白色,乃至包装,都是专门的职业。这样,扣针的制造就大约分为十八种操作。有些工厂将这十八种操作分别由十几个专门工人去完成,也有的让一个工人完成两三种操作。我曾经见过一种小工厂,工厂里只雇用了十个工人,也就是说,在这个工厂中,一定有几个工人要完成两三种工作任务。像这样的小工厂,虽然很简陋,必要的设备也不是很完全,但如果他们勤勉努力,一天也可以完成十二磅扣针。每磅有四千枚扣针,这十个工人每天就可完成扣针四万八千枚,也就是一人一天可完成扣针四千八百枚。但是,如果他们各自独立工作,独自制造,不熟悉任何一种特殊的操作业务,那么无论是谁,一天都不可能制造出哪怕二十枚扣针,很可能连一枚都制造不出来。也就是说,如果让他们单独完成扣针,那么他们将无法造出今日通过适当分工和不同操作的结合而制成扣针的数量的两百四十分之一,甚至会低于今日分工时的四千八百分之一。
虽然不是各种工艺及制造业都能作这样细密的分工,独立操作也不是这样简单,但是,分工后的效果是一样的。凡是能采用分工制的工艺,一经采用分工制,便能够相应地按照比例增加劳动生产力。各种行业之所以能各自分立,不得不说是由于分工带来的好处。一个国家的产业的增加程度与劳动生产力的增加程度如果都是极高的,那么这个国家各种职业的分工一般也会达到极高的程度。在早期未开化的社会中,大多是一个人担任工作的全部内容;在进步的社会中,这些工作一般都会由几个人分任,农民一般只是农民,制造者就只是制造者。而且,一种完全制造品所需的劳动,往往要由许多劳动者来完成。比如在麻织业和毛织业中,收割亚麻或是羊毛、漂白和烫平麻布,或是给毛织物染色和最后一道加工,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各部门所使用的不同技艺是非常多的。农业没有像制造业那样细密的分工,农业劳动中的各种工作也无法像制造业那样断然分立,这是由农业的性质决定的。畜牧者的工作与种稻者的工作,毕竟不像木匠与铁匠那样能截然分开。纺工和织工通常都是不同的人,但是锄耕、耙掘、播种和收割却常常由一个人来完成。农业上的种种劳动会随季节推移而变化,因此要指定一个人只从事一种劳动是绝不可能的事。所以,农业上劳动生产力的增加总跟不上制造业上劳动生产力的增加,其中的主要缘由就是农业不适宜采用完全的分工制度。最富裕的国家在农业和制造业上同样领先于邻国,其中,与农业方面相比较,制造业方面的优越程度必定很明显。富国在土地耕耘方面,一般来说要比邻国做得好,投在土地上的劳动与费用也比较多,所以,其所生产的产品依照土地面积与肥沃程度的比例来说也是比较多的。然而,这种优越程度在比例上也很少超出所花费的大量劳动力和费用。富国在农业方面的劳动生产力未必一定比贫国在农业方面的劳动生产力水平高,或者说是高出很多,至少在制造业方面相比较,这一差距就显得不那么大了。也就是说,同样品质优良的农业产品,不会因为国家的富饶或是贫穷而影响价格,富国的小麦在市场上的售价未必一定比贫国低廉。这个说法并不是信口开河,而是有依据的。法国与波兰相比富裕进步许多,然而,波兰小麦的价格与品质同样优良的法国小麦的售价一样低廉。论富裕,英格兰比法国略胜一筹,但法国产麦省出产的小麦与英格兰小麦相比,同样优良,双方的价格在大部分时间是大致相同的。但是,英格兰的麦田耕种得肯定比法国好,而法国的麦田据说耕种得要比波兰好得多。贫国的耕作技术尽管不及富国,但是贫国生产的小麦却能够与富国品质优良、售价低廉的小麦相互竞争。然而,贫国在制造业上却不能和富国这样竞争,至少在富国的土壤、气候和位置等都适宜于某类制造业的。
ISBN | 9787540449902,754044 |
---|---|
出版社 | 湖南文艺出版社 |
作者 | 亚当?斯密 (Adam Smith)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