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星经济文选》包括:研究城市住宅理论;研究我国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曲折经历;正确认识农民家庭经营;社会主义再生产理论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的计划经济与市场;价格改革三题;关于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等等。
编辑推荐
《苏星经济文选》:中国时代经济名家经典文丛 媒体推荐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时代经济名家经典文丛》,涵盖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薛暮桥、于光远、刘国光、吴敬琏、厉以宁等代表性文选。出版这部文丛,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学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反映了经济科学的繁荣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 黄范章
从专业角度看,《中国时代经济名家经典文丛》所选取的经济学文章,很多都对中国的经济政策制定起到了参考作用。有些观点在现今仍是中国经济学界热议的话题,所以本套丛书的学术价值还是很高的。
本套丛书较之同类相关图书,具有“精”和“全”的特点。“精”是指本套丛书的选文,都是由经济学家亲手完成,是其经济学研究生涯的一个代表。“全”是指相对于市场上单个经济学家文集的出版,本套丛书即将出版的文集之多也是具有深刻意义的。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前后选择出版这套经济学著作还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 金碚 作者简介
苏星(1926-2008),祖籍山东省莱阳县,出生于原热河省建平县下洼镇(现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参加革命之前,在家乡读过中学。
1946年,苏星离家赴河北,考入华北联合大学。先在政治学院学习,后在河北束鹿县、正定县参加土地改革;1948年至1950年初,在华北大学(华北联大与北方大学合并后为华北大学)做研究和思想教育工作。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后,在中国人民大学从事政治经济学教学,曾任政治经济学教研室副主任、主任,1956年评为副教授;任教期间,除给大学生讲课,还指导过研究生。1954开始发表研究成果,《学习》杂志刊载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在我国过渡时期的作用问题》一文,引起了理论界对我国过渡时期经济规律问题的讨论。1956年冬开始,参加了薛暮桥主持的《中国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一书的编写(1959年出版)。
1959年,苏星调离人民大学,到北京市委《前线》杂志工作(任编辑部副主任)。1961年,调到《红旗》杂志社工作,曾任经济组副组长、组长。“文革”期间遭受迫害,1969年起到“五七”干校劳动4年,其后回到《红旗》做编辑工作。1979年,任《红旗》杂志经济部主任,1982年任副总编辑;1988年,任中央党校副校长兼《求是》杂志社总编辑。曾兼任中共中央党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共中央党校学报》编委会主任,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等。
苏星一生致力于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和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其特点是从专题入手,每个专题都经过数年乃至数十年积累。他研究的主要专题:城市住宅问题,中国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再生产的理论与实践,价格改革,国有企业的改革及股份制改造,劳动价值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他与于光远共同主编的《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是我国大学多年普遍使用的教材,并在国外翻译出版;他参加了许涤新主编的《政治经济学辞典》(负责资本主义部分)和《简明政治经济学辞典》(副主编)的编辑工作,协助薛暮桥撰写《中国社会经济问题研究》一书;此外,由他主持或共同主编的还有:《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学卷)》(第一版)社会主义部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程》(党校教材),《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经济学部分等。在专题研究基础上,苏星于晚年写作并出版了《新中国经济史》,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唯一由个人撰写的新中国经济史专著。该书以新中国50年的重大事件为线索,全面、准确地记录了新中国经济发展变化的轨迹,书的体例和所用史料新颖、别具一格,叙述风格朴实严谨。
苏星数十年坚持利用业余时间从事经济研究,辛勤耕耘,持之以恒,成果丰硕:已出版专著16部,发表论文250余篇。他的有关著作、论文,先后获得首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论文奖、第四届和第八届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第五届国家图书奖。
苏星是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委、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在他1998年离任副校长之际,时任中央党校校长的胡锦涛同志给予他“政治坚定,作风正派,为人宽厚,治学严谨”的评价。 目录
研究城市住宅理论
研究我国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曲折经历
正确认识农民家庭经营
社会主义再生产理论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中国的计划经济与市场
价格改革三题
关于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
我是怎样写《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积之四十年
——《新中国经济史》出版
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讨论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在我国过渡时期的作用问题
全民所有制经济内部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问题的探讨
全民所有制经济内部的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问题
劳动价值论一元论
再谈劳动价值论一元论
——答谷书堂、柳欣同志
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 文摘
版权页:
这是一篇经过深思熟虑并有自己见解的文章,在此之前还没有人写过。但我写这篇文章时,全国正在“反右派”,文章能否发表,我心里没底。幸好遇到当时《学习》杂志社的负责人刘亚克和张先畴,他们赞同我的观点和主张,就在杂志上发表了。当时,人们的注意力不在这些理论问题上,此文并未引起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的注意,也没有给我在政治上带来什么麻烦。
经过20多年的沧桑岁月,1979年,这篇文章才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吹来了改革开放的春风。根据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党和政府把切实做到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改善人民生活列入调整比例关系的原则和措施,开始关注城市住宅问题。1979年年初,国家建设委员会主管城市住宅的几位同志来找我,说他们研究了1957年我发表在《学习》上的那篇文章,对他们的工作很有启发和帮助。现在城市住宅改革急需理论指导,希望我能结合当前实际再写一篇论述住宅制度改革的理论文章,以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他们送来了一些资料给我,发现经过“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城市住宅紧张状况变得更严重了,据1978年年底统计,全国192个城市平均每人居住面积仪有3.6 平方米,低于新中国成立初期4.5 平方米。北京市住宅困难的住户有30万户,十分令人焦心。
根据他们的要求,1979年下半年,我写了一篇题为《怎样使住宅问题解决得快些?》的文章,发表在《红旗》1980年第2期上。这篇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国城市住宅为什么更趋紧张?列举四个原因:第一,城市人口不断增长,住宅建设赶不上城市人口增长的需要;第二,基本建设投资中,住宅建设投资比例过小,“骨头”和“肉”不协调;第三,有些地方和单位房租极不合理(最近有些地方和企业还违反国家规定任意降低房租),延缓了住宅问题的解决;第四,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的干扰破坏,有些地区和单位违反党的政策,把一部分私有房屋接管(或挤占)归公,并且把私人建房当做“资本主义”来批判,严重地挫伤_『私人建筑和维修住宅的积极性。文中说:“上面这些情况,今天有的已经改变了。有的正在改变,有的还没有改变。”
ISBN | 9787511905239,751190 |
---|---|
出版社 |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
作者 | 苏星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