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适应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改变的背景,《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产业发展效应研究》采用文献检索与调研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等研究方法,以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促进我国产业演化为主线,对产业演化的规律和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实践进行了分析。探索通过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达到优化我国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结构的发展战略,继而改善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促进我国经济良性增长的目的。
编辑推荐
《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产业发展效应研究》:经济管理学术文库 作者简介
余中东,男,汉族,江西鄱阳人,1974年10月生,江西财经大学产业集群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7年7月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在《经济管理》、《经济评论》等刊物上共发表论文40余篇,所发表论文被中国经济信息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人大复印资料、新加坡联合早报网、新华文摘网等机构转载。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有关企业国际化经营与产业演化研究现状及本书研究的问题
一、国内外有关企业国际化经营与产业演化的研究现状综述
二、国内外有关企业国际化经营与产业演化的研究现状评价与本书研究的问题
第三节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书的主要结论、创新与不足
一、本书的主要结论
二、本书可能的一些特色与创新
三、本书的研究局限及展望
第五节 本书相关定义的界定
一、对外直接投资与跨国企业
二、企业国际化、国际化经营与国际化生产
第二章 企业国际化经营与产业演化的理论框架
第一节 产业结构演化理论综述
一、配第一克拉克定理
二、库兹涅茨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三、霍夫曼的工业结构理论
四、钱纳里的“标准产业结构”理论
五、刘易斯二元结构转变理论
六、罗斯托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理论
七、赤松要雁行形态理论
第二节 与产业演化相关的企业国际化经营理论的评论性回顾
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二、边际产业理论
三、技术积累和产业升级理论
四、动态比较优势推动模型
五、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六、附加策略变量的OIL模型
七、邓宁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阶段论
第三章 企业国际化经营与产业结构演化:机理、实证与手段
第一节 企业国际化经营促进产业结构演化机理
一、产业结构演化的因素
二、企业国际化经营促进产业结构演化机理
第二节 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与产业结构演化的实证分析
一、企业国际化经营与中国产业结构演化的相关性分析
二、企业国际化经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三、企业国际化经营对中国三次产业产出的影响
四、企业国际化经营对中国技术进步的影响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三节 中国产业结构的历史演化与现状分析
一、产业结构演化的规律
二、中国产业结构的历史演化与现状
第四节 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实践
一、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历史演进
二、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现状与特点
三、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国际比较
四、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第五节 企业国际化经营: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的手段
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产业结构调整
二、通过企业国际化经营优化中国产业结构
第四章 企业国际化经营与产业组织演化:影响与手段
第一节 企业国际化经营对产业组织演化的影响
一、企业国际化经营与市场集中度
二、企业国际化经营与规模经济
三、企业国际化经营与进入壁垒
四、企业国际化经营与内部专业化分工
五、企业国际化经营与技术发展
六、企业国际化经营与产品差异化
第二节 中国产业组织现状分析
一、产业组织演化的规律
二、中国产业组织现状的一般性描述
第三节 跨国并购与跨国战略联盟:中国产业组织优化的手段
一、中国产业组织结构面临经济全球化挑战
二、跨国并购:中国产业组织优化手段之
三、跨国战略联盟:中国产业组织优化手段之二
第五章 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产业优化战略思路
第一节 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产业优化战略基础:跨国公司培育
一、跨国公司提高产业竞争力的机理
二、中国跨国公司成长的路径
第二节 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产业优化战略保障:制度创新
一、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宏观制度框架
二、中国跨国公司成长的企业制度创新
第三节 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产业优化战略调整: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
一、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
二、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关系
三、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调整的中国产业发展战略
第四节 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产业优化战略选择:投资优势选择
一、投资产业选择
二、投资主体选择
三、投资区位选择
第五节 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产业优化战略核心:学习型组织的建立
一、学习型组织的含义
二、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国际化经营的产业优化战略核心
附表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国际化经营是我国企业适应国际市场变化的现实选择,因为它可以直接参与国际市场,是占领国际市场份额的最直接手段。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企业即使在国内也面临着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关系到我国在整个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必须走国际化经营的道路。
目前,国际经济正处在产业结构朝着技术、知识、服务密集的方向发展的新的调整时期。我国只有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不断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才能应对激烈的国际经济、科技竞争,切实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确保在国际分工中取得有利地位。我国现阶段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大量消耗能源、资源,严重污染环境,且经过20多年的高速增长,投资与出口驱动型经济增长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产业结构矛盾日益加剧。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是分不开的,它们是有机统一的。经济增长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同时产业结构调整也带来了经济的更快增长。从现代产业经济学角度讲,现代经济增长的特征并非是总量的扩张,而是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以挖掘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来加速经济的成长。
产业组织的演进过程也是经济增长过程。经济增长的产业组织过程是一个技术不断创新并向外扩散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吸纳资源要素扩大生产的过程,因此,产业组织垄断程度或竞争程度将决定经济增长的速度。
综合上述分析,基于适应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背景,本书采用文献检索和调研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等研究方法,以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促进我国产业演化为主线,对产业演化的规律和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实践进行分析。 后记
在本书写作过程中,得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胡立君教授的悉心指导,在此特别表示感谢。在本书出版过程中,经济管理出版社的张世贤老师、王光艳老师和许兵老师给予了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在此也表示深深的谢意。感谢江西财经大学产业集群和企业发展研究中心对本书出版的资助。 文摘
插图:
其次,在我国产业组织和产业结构研究方面,大多围绕着以下课题进行:我国产业组织现状及优化研究、我国产业结构现状及升级研究、我国经济增长的产业组织分析、新时期我国产业结构国际竞争力研究、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产业发展战略、我国的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我国产业组织结构面临经济全球化挑战等。相关研究有:胡立君等(2005)认为,产业结构与产业组织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互动关系,产业结构与产业组织是同一问题的两个不同侧面,对其中一个方面制定政策,需要另一方面政策的配合协调。宋泓明(2004)以提升我国产业结构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以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产业结构高级化理论、科技创新、传统产业改造、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资本市场创新、产业政策、新型工业化等问题,并结合中国产业发展的实际,对相关问题进行实证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胡乃武等(2002)认为,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国际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加人世界贸易组织意味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必须放在国际经济环境中全盘考虑,国际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等时代特征已成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影响因素。周叔莲(2002)认为,中国产业组织长期存在企业大而不强、小而不专的问题,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中国大企业要做大做强,就要打破地域、行业和行政障碍,鼓励企业强强联合,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而对于广大中小企业,则可以用发展企业集群的方式增强竞争力,即通过产品联盟、技术联盟、地区联盟等联合方式加强合作,一旦产业集群形成,集群内部的产业之间就形成了互助关系,能促进企业的良性竞争,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李海舰(2002)认为,我国在开放发展中优化产业结构,有必要加强与跨国公司的合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进”。最后,目前国内将企业国际化经营与产业演化结合的研究虽然很多,但从国内的研究来看,重点是研究引进外资或跨国企业对我国产业演化的影响,如我国引进外资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跨国企业对我国产业组织的影响、外资企业与民族产业关系研究、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产业竞争力关联机制研究、引进外资与本国产业安全等问题。
ISBN | 7509608600,978750960 |
---|---|
出版社 | 经济管理出版社 |
作者 | 余中东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