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制度变迁》的主要内容及研究创新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选取了新的研究阶段划分方式,突出了不同经济发展战略重点下农村金融改革的绩效。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1949——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战略(1979——1984年)、国有企业优先发展战略(1985——2003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2004——2009年),这种研究阶段的划分,有助于从一国经济发展战略高度来探讨农村金融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探究其根源。(2)梳理了经济发展战略作用于农村金融改革的影响机制。经济发展战略作用于农村金融改革,主要是基于不同经济发展战略重点下的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经济政策、金融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等,影响作用于农村金融改革。(3)论证了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结构的影响效果,并根据实证检验结果建议今后应在巩固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的基础上,多渠道提高工资性收入水平。(4)揭示了产生比较优势战略与农村金融改革的悖论原因,在于二元经济体制的长期存在及相关配套制度改革并未真正完善。(5)得出了农村金融改革始终从属于经济发展战略的结论。从建国以来改革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不管是农村正规金融,还是民间金融,都依附于经济发展战略。(6)鉴于我国农村市场的特殊性,未来中国农村金融市场将形成合作性一商业性一政策性“三位一体”的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编辑推荐
《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制度变迁》是由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第一章 序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文献评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已有研究成果评述
第三节 相关概念和研究阶段的界定
一、相关概念的内涵
二、研究阶段的选择及划分依据
第四节 研究思路、内容框架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内容框架
三、研究方法
第五节 创新点及进一步研究之处
一、创新点
二、进一步研究之处
第六节 小结
第二章 农村金融改革理论基础与经济发展战略
第一节 金融发展与农村金融发展理论
一、金融发展理论回顾
二、农村金融发展理论综述
第二节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
一、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机制
二、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发展的相互作用机制
三、“二元经济结构”下的中国农村金融状况
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问题的共性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的重工业经济发展战略
二、农村金融问题的特殊性
三、小农经济特性下的农户信贷行为
第四节 经济发展战略与农村金融改革的作用机制
一、经济发展战略与经济增长
二、经济发展战略与农村金融改革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下农村金融改革与变迁:1949——1978年
第一节 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选择背景及相关配套措施
一、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选择背景
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实施的配套制度设计
三、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第二节 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下的农村金融改革与变迁
一、中国农业银行的“三起三落”
二、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曲折发展
三、民间金融的抑制
第三节 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对农村金融改革的影响
一、“大一统”银行体制对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匹配
二、农村金融对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支持
三、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对农村金融发展的抑制
第四节 小结
……
第四章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1979——1984年
第五章 国有企业优先发展战略下的中国农村金融改革:1985-2003年
第六章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下的农村金融改革:2004——2009年
第七章 中国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的反思及前瞻
参考文献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一、选题缘由
(一)农村金融对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作为一个历经数千年文明演进过程的农业大国,中国“三农”(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全面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故也成为历朝历代统治者所关注的重要问题。自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为解决“三农”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暂时缓解了一些矛盾和问题,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尽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三农”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但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新的“三农”问题不断形成和累积,并以新的形式呈现。目前“三农”问题主要表现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拉大,贫富悬殊问题严重;农村经济增长乏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继续存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困难;农村环境严重污染;等等。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三农”问题解决不好,将影响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社会的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ISBN | 9787504961365 |
---|---|
出版社 | 中国金融出版社 |
作者 | 杨小玲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