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问答:2012中国经济走向 [平装] 9787513605984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大国问答:2012中国经济走向》内容简介:在今天,中国的电视人最要思考的是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要制作什么样的电视节目来满足中国的投资者,我们要创办一家什么样的财经电视台,来配上我们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第一财经电视从我开始,到每个员工,都正在做着这样的践行。作为《首席评论》终审人,我也一直苛求我们的编导做到这一点。从2008年的金融危机,到今天欧债危机在全球的蔓延,大到不能倒的神话,已经被彻底摧毁了。第一财经作为中国的第一家财经电视台,就是在这个时候,把《首席评论》的演播室搬到了北京,我们这样做,就是为了把意见领袖们的声音带给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投资者。
编辑推荐
《大国问答:2012中国经济走向》编辑推荐:一本书看透2012中国经济走向。2012,中国经济会怎样:硬着陆会出现吗?地方政府会破产吗?A股牛市会来吗?房地产会崩盘吗?在这里让我们共同关注中国经济的真实成长。 第一财经&财新传媒2012年度巨献。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李稻葵、谢国忠;国家“智库”专家魏建国、郑新立、徐洪才;学者型官员朱民、阎庆民、曹文炼联合参与。
媒体推荐
由政府领导决定救谁不救谁,这个破了规矩,对于经济的有效发展不利。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吴敬琏 千万不要把企业倒闭看成经济要崩溃了,赶快过来救,不然老百姓要失业了,不是那么回事,这个关咬咬牙过了,中国的明天会很灿烂。 ——独立经济学家 谢国忠 通胀在未来五年一定是持续的,会维持在比较温和的高位,我的温和是3到5%之间。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 李稻葵 民营企业压力比以往更大,以前叫三座大山,现在是五座大山。首先是原材料价格上涨;第二是用工成本增加;第三是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第四是人民币升值;第五就是民企业转型,前面四座大山已经够压了,如果最后没有实施突破的话,企业只有死路一条。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秘书长 魏建国 有一些投资银行或者一些研究机构发布一些信息,对中国的股市叫唱空不卖空,等着抄底,所以对这些话姑妄听之。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郑新立 中国商品物流成本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这些低效率的投资实际上也增加了成本的因素,大量的涨价并没有实实在在进到农民口袋,而是在这些中间环节被拿走了。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徐洪才
作者简介
谢力,现任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第一财经电视总监、宁夏卫视编委会办公室主任、东方财经频道总监、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国记协)理事。 胡舒立,财新《新世纪》总编辑、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
目录
序一 序二 宏观中国篇 2012年地方政府会破产吗 2012中国经济会出现硬着落吗 地方政府会增收吗 经济学理论能破解中国之谜吗 中小企业融资难,有“药方”可解吗 法制中国篇 国债投资舞弊——固若金汤下的硕鼠之困 飞不出的疯人院——“被精神病”者的权利遗落在哪里 中国移动反腐风暴——体制的罪过与无辜 贪官外逃难监管 —— 制度的缺失还是人道的漠视 投资中国篇 中国概念股行骗美国 三万亿外储怎么花 三峡工程被妖魔化了吗 谁来解渴中小企业资金“慌” A股牛市何时来临 安全中国篇 食品安全问题的病灶在哪里 双汇作秀给谁看 “塑化剂”拷问台湾食品安全 特供食品如何普及? 高铁安全还有多少不能说的秘密? 能源中国篇 中国能保证能源安全吗 电价乱象何时休 油价上涨势不可挡吗 特高压电网能建吗 网络中国篇 阿里巴巴“欺诈门”的背后…… 支付宝股权转移中的迷局 网络视频会带来媒体革命吗 互联网泡沫究竟有多大 天下中国篇 中美能避免经济冲突吗 2012欧债危机还会给中国带来什么 人民币汇率飞多久 高盛:是天使,还是魔鬼 人民币能否国际化 公平中国篇 户籍牢笼,何时能破 收入翻番,是梦想还是现实 “五杠少年”刺痛了什么 通胀中国篇 CPI拐点隐现,宏观政策迎来调整时机 2012年,通胀能被遏制吗 紧缩政策还会持续吗 通胀见顶了吗 负利率时代何时终结 土地中国篇 房价升降中的迷局 信贷杠杆能撬动房价吗 楼市拐点离我们还有多远 房地产市场会崩盘吗 附录1 第一财经介绍 附录2 首席微语录 附录3 《首席评论》节目播出目录 后记
序言
不得不承认,从2008年开始,我们就在遭遇一个极端的时代。一方面大国崛起,另一方面群雄无主,这就是我们在2012年的第一天要面对的天下。 2010年初我指示第一财经电视在北京的团队。本着学习的态度与胡舒立的财新传媒合作打造中国电视史上少有的一档日播财经新闻评论节目《首席评论》,为的就是要在这个极端的时代,以理性视角,公正立场,发出声音。在近两年的时间里他们不辱使命,用电视化的手段,初步实现了这一目的。 在今天,中国的电视人最要思考的是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要制作什么样的电视节目来满足中国的投资者,我们要创办一家什么样的财经电视台,来配上我们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第一财经电视从我开始,到每个员工,都正在做着这样的践行。作为《首席评论》终审人,我也一直苛求我们的编导做到这一点。从2008年的金融危机,到今天欧债危机在全球的蔓延,大到不能倒的神话,已经被彻底摧毁了。第一财经作为中国的第一家财经电视台,就是在这个时候,把《首席评论》的演播室搬到了北京,我们这样做,就是为了把意见领袖们的声音带给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投资者。不得不承认,中国的财经报道,虽然有了胡舒立的财新这样优秀的采编团队,但是,在世界的财经传媒的版图上,我们依然还非常弱小。就电视而论,今天的中国,我们尚没有一家电视台堪与CNBC、BLOOMBERG TV相提并论,不但如此,当《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英国《金融时报》制作的财经报道的视频,开始倒过来向传统的电视台开始销售并且播出的时候,更让我们这些做中国财经电视的人掌心冒汗。 2011年3月日本地震。第一财经电视与我们的合作伙伴宁夏卫视一道,历史性的对这场灾难进行了长达一周之久的直播。《首席评论》在北京聚集的优质专家资源。为这次在中国电视界具有开创意义的直播,做了最好的智力支持。可以说,正是因为有《首席评论》这些专家,才让中国的投资者看到了,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发生的不仅仅是一场地质灾害,更是一场旷日持久的经济灾难。当中国的投资者在白天的交易时段,破天荒地放弃了关注行情,而在紧盯着一财电视屏幕展现的日本核电站的事故情况时,《首席评论》请来的专家,带来的绝对是画面之外,更加重要、更加理性的声音,他们解释了什么是核污染,他们排除了人们不必要的担忧,他们让人们放弃了抛掉手里所有与日本相关企业股票的想法,他们第一次做到了——让中国的投资者用财经的视角来看待这场灾难。而这部分内容,就在这本书的“天下中国”的这一篇章里呈现了。 说到这一切,我就很难摆脱用一个《首席评论》节目创作人员的情怀来看待她,这也是我和胡舒立女士编辑出版这本书的共同初衷。不久之前,我要求《首席评论》的编导们对节目进行升级,请了不少外脑来参加研发,非常意外的是,这档节目已经在一些新闻学院的课堂里成了教案,更成了一些知识分子晚上睡觉之前或收看或点击的节目。《首席评论》虽然是一档财经新闻评论节目,但是这个栏目所具备的社会正义感的担当,却常常超越了评论本身。新闻当事人、目击者出现在节目里时,他们的愤怒、他们的泪水、他们的苦难所展现出的正是这个节目的良心。这一切告诉我们,财经报道不仅仅是枯燥的数字、不是单纯的理论、不是纯理性的分析,而有更多更深的含义。2011年10月,美国哈佛大学的学生,在著名经济学家曼昆的课堂里,愤然离席,用这种极端的做法来抗议凯恩斯主义给美国当代经济带来的问题。不管这做法是非对错,谁又可以否认它不是一桩值得财经媒体关注的财经事件呢?在这本书的“公平中国”和“法治中国”两篇里,我们希望表达就是这样的一种情怀。 2010年、2011年是《首席评论》在极端经济条件下,走过的两年,相信在2012年,《首席评论》展开的这场大国问答,一定会坚定地走下去。在这里,我要由衷地感谢吴敬琏、李稻葵、谢国忠、魏建国、郑新立、徐洪才、朱民、阎庆民、曹文炼等等,这些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上都顶尖的学者们,正是因为你们的参与,才让我们这场问答更加精彩! 谢力 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 第一财经电视总监
后记
不得不承认阅读《多德-弗兰克法案》是件极痛苦的事,面对这个网页,我几乎可以做到一打开就犯困。这种可怕的阅读经历,不由得让我想到若干年前,在地球一隅、心灵一角遭受法律原著折磨、最终不得不放弃法律作为终生职业的遭遇。但是,在我刚要睡去的时候,又会常常惊醒,因为,这部法规在字里行间所展现出的细致、精准及严苛,把美国从1933年以来,对金融机构加强监管,到1999年去除监管,再到2010年重新监管的历史沿革,说得一清二楚。然而,就在我还没有来得及对《多德一弗兰克法案》这部保护美国金融消费者的超级法案肃然起敬的时候,美国的茶党已经在全美掀起反对政府过度干预市场的运动,美国的年轻人在越战之后,又一次走上了街,这回他们要占领的是美国冒险创富精神的象征——华尔街,他们目的是要政府从市场退位。在一片抗议声中,抗议者成了《时代》杂志年度人物,而经历了无数辉煌的凯恩斯主义却正在迎接着最糟糕的时代。 我多么期待这一切就是《首席评论》明天就要讨论的话题。但是,明天不是。解读财经事件,对于中国的电视台来说还是一门新技术、新学问。因为,财经新闻里所包括的理性、数据、图表,天生与电视媒体的大众、通俗、具象有着对立。全世界也没有一家财经电视台,像第一财经宁夏卫视这样,是不需要花钱订阅,开放给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观众来看的。谁也不能否认,今天的第一财经电视正在做着一件前无古人的事,为财经知识极度缺乏的中国人普及财经知识,而且这还是一顿真正的免费的午餐。《首席评论》就是这其中的一部分。 2009年年底,在谢力总监一连串的挑剔的追问下,我开始与一财结缘。而来北京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参与到一财与胡舒立女士的财新传媒合作中去。谢力总监的理想是,要把胡舒立及其财新团队的精华思想,转化为一种普世的价值、一种可视化的精神产品,奉献给中国的电视观众。这种在思想上的伟大担当。是在我接手这个栏目半年之后,才真正体会到的。我们提问,不是为自己在问,而是在为普天下中国人在问;我们思考,不是在为一己私利在想,而是在为这个国家在思考。我想,这就是《首席评论》这个栏目的精神依归。正如,谢力总监在本书序中所提到的,我们直播日本地震,绝不是让中国人看个热闹,而是要让中国的投资者在买卖股票或者投资其他产品的同时,获得一次理性思考的机会;这不是一次情绪化的表达,而是一次让中国人站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立场上的,对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的观察。这就是他的理想——中国需要一个配得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许不久的将来会成为第一大)地位的财经电视台! 两年来,我与《首席评论》的编导们都被他的这种理想影响着、鼓舞着。我和《首席评论》的每一个编导、每一位嘉宾,都期待着我们的观众、当然还有今天的读者,能从这本《大国问答》中看到、体会到这一切。因为,所有的这一切,都是源于你——中国投资者——的需求。 周鑫 第一财经电视北京采编中心主任 兼《首席评论》制片人
文摘
版权页: 可以说,正是因为有《首席评论》这些专家,才让中国的投资者看到了,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发生的不仅仅是一场地质灾害,更是一场旷日持久的经济灾难。当中国的投资者在白天的交易时段,破天荒地放弃了关注行情,而在紧盯着一财电视屏幕展现的日本核电站的事故情况时,《首席评论》请来的专家,带来的绝对是画面之外,更加重要、更加理性的声音,他们解释了什么是核污染,他们排除了人们不必要的担忧,他们让人们放弃了抛掉手里所有与日本相关企业股票的想法,他们第一次做到了——让中国的投资者用财经的视角来看待这场灾难。而这部分内容,就在这本书的“天下中国”的这一篇章里呈现了。 说到这一切,我就很难摆脱用一个《首席评论》节目创作人员的情怀来看待她,这也是我和胡舒立女士编辑出版这本书的共同初衷。不久之前,我要求《首席评论》的编导们对节目进行升级,请了不少外脑来参加研发,非常意外的是,这档节目已经在一些新闻学院的课堂里成了教案,更成了一些知识分子晚上睡觉之前或收看或点击的节目。《首席评论》虽然是一档财经新闻评论节目,但是这个栏目所具备的社会正义感的担当,却常常超越了评论本身。新闻当事人、目击者出现在节目里时,他们的愤怒、他们的泪水、他们的苦难所展现出的正是这个节目的良心。这一切告诉我们,财经报道不仅仅是枯燥的数字、不是单纯的理论、不是纯理性的分析,而有更多更深的含义。2011年10月,美国哈佛大学的学生,在著名经济学家曼昆的课堂里,愤然离席,用这种极端的做法来抗议凯恩斯主义给美国当代经济带来的问题。不管这做法是非对错,谁又可以否认它不是一桩值得财经媒体关注的财经事件呢?在这本书的“公平中国”和“法治中国”两篇里,我们希望表达就是这样的一种情怀。 2010年、2011年是《首席评论》在极端经济条件下,走过的两年,相信在2012年,《首席评论》展开的这场大国问答,一定会坚定地走下去。在这里,我要由衷地感谢吴敬琏、李稻葵、谢国忠、魏建国、郑新立、徐洪才、朱民、阎庆民、曹文炼等等,这些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上都顶尖的学者们,正是因为你们的参与,才让我们这场问答更加精彩!财权和事权的问题,地方和中央财政关系问题,包括地方政府的定位,地方政府应不应该介入大量生产性的投资。发债以后有没有能力偿还也非常重要,发债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最终要解决的不仅是税收体系,还有地方政府应不应该直接花钱,这些关系要搞清楚。简单的财政性地方债估计可能在将来的几年逐步开始推出试点,但很难在短期内实施。 吴庆认为,影响通胀最直接的因素是货币发行量,埋单这件事有可能不靠增发货币解决。现在政府手里掌握的足够多的资源和资产可以填这样的窟窿,这不算什么大事。这样的事情如果一再发生的话,总有一天政府手里的资源会用光,那时再遇到这样的窟窿,政府就不得不通过增发货币,那么通货膨胀可能是一个必然的结果。他认为到目前为止通货膨胀还不是必然结果。 为解决地方债务危机,国家准备开放部分原来有限制的开发项目,让民间资本进入,这给民营资本或者民间资本是否带来一个新的投资契机?这中间又有什么样的危机呢? 同时也有人担心,民营资本进入后可能是否会形成另外一种利益链条或者寻租途径。然而,吴庆表示,这可能是危机带来的一个最好的结果。相比较而言,民间资本的介入能够给中国的体制进步带来促进作用。在许多行业和领域,由于管制降低了发展效率,中国经济要想上台阶,想突破现在遇到的瓶颈,必然要打破一些垄断,让这些行业里面有新的投资和竞争,通过竞争提高效率,提高经济的产出能力。 国有资产的经营有两种模式:一种模式是国有民营,东西是国家的,民间去经营;另外一种模式是民有国营,把资产已经卖给民企了,但还是国家原来的机构在经营。第二种模式显然不能提高效率,前一种模式可能更好一点,但是真正最好的还是直接卖给民间的企业,让民间的企业经营,这样可以更好地避免种种风险。
ISBN9787513605984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