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资增长与信贷配置的关联机制研究:基于中国转型期的特征事实与理论解释》首先从多维度上界定了“投资过度”的经验事实;其次,从信贷契约的流动性提供机制、宏观资本配置机制、信贷配给机制、预算软约束机制,以及表征“诺斯悖论”的政府干预机制视角,分别探讨了中国“投资过度”特征的信贷支持机制。并将上述机制因其性质不同,划分为市场化与非市场化的信贷支持机制。上述渠道和机制的复杂交错,使得投资和信贷的纽带关系在不同层面所表现出的均衡形式大相径庭,在总量数据层面,表现为信贷供给和总量投资间的动态转换关系;省际数据层面二者则呈现出多重均衡形式;微观层面,通过拓展新古典的供需均衡投资方程,信贷对投资的配置与调节功能同样复杂,受信贷配给机制和预算软约束问题的制约。
编辑推荐
《投资增长与信贷配置的关联机制研究:基于中国转型期的特征事实与理论解释》是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与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逻辑结构
第三节 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投资理论中的信贷机制问题
第一节 总量供需均衡的投资模型
第二节 信贷投资互动关系中的非市场化机制
第二章 中国宏观投资特征与信贷支持的经验事实
第一节 对两个关键问题的争论、依据及其评析
第二节 过度的投资:总量、结构与效率的分析视角
第三节 投资与信贷变量的时序关系检验
第三章 分省投资增长与信贷体系配置效率
第一节 企业投资与信贷关系“门槛效应”的规范表述
第二节 基于面板数据门槛模型的实证检验
第三节 分省投资增长、效率改进与信贷配置机制、
第四节 分省信贷投资配置效率的非参数形式检验
第四章 行业转型、投资效率与信贷配置
第一节 信贷配置机制变革与投资效率演变
第二节 银行信贷对我国投资效率的影响:基于行业数据的推断
第三节 市场化进程与信贷资源的非均衡分布
第四节 信贷支持、政府支出与产业转型的关联机制研究
第五章 信贷约束、预算软约束与企业投资行为
第一节 信贷约束、预算软约束与投资——现金流敏感度分析
第二节 上市公司投资行为描述:模型与机理
第三节 基于动态面板数据的经验估计
第六章 信贷配给机制及其对投资的影响
第一节 文献梳理
第二节 制度性信贷配给及其对投资影响
第三节 信贷配给能否有效解释总量投资的特征
第四节 非市场化的信贷配置体系与投资体制变迁
第七章 财政缺口、信贷配置与区域投资增长
第一节 财政分权、区域投资与地方信贷干预
第二节 投资管制、公共资本提供与企业投资行为
第三节 构建市场化金融主导的资本形成机制
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四)结合中国特有的金融体制改革路径
我国经济在走向市场化的转型期间,金融体系承担了相当大的改革成本。从金融体系改革和演进的渐进性上看,金融体系作为资金调配和资源配置的核心机制,也实行了类似于经济改革的“双轨制”,并被麦金农等称为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支柱性”的制度设计。这种特殊金融发展导向模式即便在其他转型国家也是较为少见的,而且也遭受了众多学者的质疑。但是,首先要强调的一点是,在这种制度框架之下,转型期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得到了维持,并有效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的增长。事实上,也正是这种金融抑制方式,能够为政府提供准财政收入形式的资源支持,动员整个国家的储蓄支持投资和经济发展。然而问题也在于,这种模式很快由于各国有商业银行独立性的加强而变得无法维系。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资本市场没有成形之前,银行绝对控制着整个金融体系。资源配置的天平倾向于国有企业,具有预算软约束特征的国有企业体系垄断着银行体系的大多数信贷,而对于体制外产生发展的非国有企业却存在着颇受争议的信贷歧视行为。认为,由于政府对两类企业的控制结构的差异,使得两者在金融资源分配上处于显著不同的地位。对于国有企业的沉淀投资,政府会极力地支持,从而导致了道德风险问题,造成了过度和相对低效的投资。而其后发展的资本市场出现后,最初的主要功能也是为国有企业融资。这就使得我国的信贷体系在配置的方向上存在一定的结构性特征,而且也存在典型的资源错配现象。
从横截面看,我国信贷资本市场的发展既有发展中国家的共性,又有其特殊性。1990年以后,股权资本市场的创建对金融体系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直接和间接地对信贷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外部性。正如Cho(1986)所讨论的,银行信贷市场的主要契约形式是债权契约,不可避免的要受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影响,导致金融资源的错配。但是股权资本市场则会有效地避免这点。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两个市场之间的互补意义强于替代性的竞争意义。
ISBN | 7509526167,978750952 |
---|---|
出版社 |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
作者 | 李泽广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