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科技创业企业阶段性治理的契约研究》以中国高科技创业企业的治理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在将高科技创业企业发展过程和人力资本特征的变化相结合的基础上,对其治理进行动态化研究。并将高科技创业企业的三类创新型人才视作缔约者,运用契约理论、委托一代理理论、产权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企业治理等理论,分别讨论了高科技创业企业创业期人力资本专用性投资问题、成长期管理创新型人力资本激励与进入权配置问题、成熟期专用性人力资本和剩余索取权配置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编辑推荐
《高科技创业企业阶段性治理的契约研究》由黄载曦等编写。 作者简介
黄载曦,女,经济学博士,1973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会理县。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94年毕业于重庆师范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2001年毕业于西南财经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制度经济学。主要研究成果:主研国家社科课题2项,教育部课题2项,正式出版著作4部,译著3部,在《改革》、《财经科学》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目录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传统企业治理和高科技创业企业治理的文献回顾
1.2.1 传统企业治理理论的演变
1.2.2 高科技创业企业治理的文献回顾
1.3 研究思路和文章结构
1.4 研究方法
1.5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2 高科技创业企业性质
2.1 引言
2.2 企业的契约性质
2.2.1 企业的契约共性:一个市场契约
2.2.2 企业的契约特性:一个不完备的关系契约
2.3 高科技创业企业的契约性质
2.3.1 高科技创业企业的概念界定
2.3.2 高科技创业企业契约性质的核心:关系租金的创造和分配
2.3.3 高科技创业企业的契约性质:一个多重、递进谈判的关系契约
2.4 小结
3 高科技创业企业人力资本与企业治理特征
3.1 引言
3.2 相关文献回顾
3.3 高科技创业企业人力资本研究
3.3.1 高科技创业企业人力资本的形成机制
3.3.2 高科技创业企业人力资本特征
3.3.3 高科技创业企业人力资本产权及其实现
3.4 高科技创业企业治理分析
3.4.1 高科技创业企业的治理目标
3.4.2 高科技创业企业的治理重点和内容
3.4.3 高科技创业企业的治理特征
3.5 小结
4 高科技创业企业创业期治理
4.1 引言
4.2 初始契约缔结中人力资本专用性投资问题
4.3 相关文献回顾
4.4 高科技创业企业创业期治理
4.4.1 基本模型描述
4.4.2 模型的建立
4.4.3 关系契约的谈判成本与关系规范:进一步说明
4.5 小结
5 高科技创业企业成长期治理
5.1 引言
5.2 契约履行中专用性人力资本投入问题
5.3 相关文献综述
5.4 高科技创业企业成长期企业专用性人力资本与控制权配置
5.4.1 基本模型描述
5.4.2 创业企业家拥有控制权
5.4.3 风险资本家拥有控制权
5.4.4 高科技创业企业控制权的相机配置
5.5 高科技创业企业成长期管理创新型人力资本与进入权配置
5.6 小结
6 高科技创业企业成熟期治理
6.1 引言
6.2 契约再安排中专有性人力资本约束问题
6.3 相关文献综述
6.4 高科技创业企业成熟期专有性人力资本和剩余索取权配置
6.4.1 基本模型的描述
6.4.2 模型的建立
6.5 股票期权:高科技创业企业剩余索取权配置的一个实证分析
6.6 小结
7 总结与对策建议
7.1 全书总结
7.1.1 研究的理论基础及其深化
7.1.2 研究结论
7.2 对策建议
7.2.1 创造与关系契约相关的社会资本
7.2.2 企业控制权配置和转移
7.2.3 以股权、期权来激励创业企业家
参考文献
后记 文摘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了连续10年的高增长、低通货膨胀和低失业率的现象,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美国“新经济”的繁荣主要得益于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技术产业为代表的经济群体的迅速崛起。不仅仅在美国,世界各国的情况都表明,科技进步、科技创新不论对生产、消费增长还是对整个经济发展的影响都在不断扩大。法国经济部长斯特劳斯·卡恩曾经说过,新技术的采用使1998年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0.5个百分点,达到3.2%;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至少有25%的消费增长是靠科技进步实现的。因此,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劳动就业、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综合国力的高科技创业企业便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但是,当人们正对新世纪无限憧憬的时候,“新经济”却正在经历着一场“严冬”的考验:代表世界高科技、高成长企业窗口的美国纳斯达克股指狂泻,前一阶段曾经出尽风头的众多网络公司市值猛缩、纷纷亏损。据统计,高科技创业企业在种子期的失败率超过了70%,而30%的高技术企业在创业期就败下阵来。在美国以风险资本经营的创业公司,利用技术创新并成功跻身于大公司之列的仅有5%-10%,而完全失败的可能性达到20%-30%。
我国高科技企业的创立和发展具有自己的特色:它与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相一致,特别是科技体制改革直接推动了高科技创业企业的产生。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发生的第一轮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放权让利来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原有科技体制中出现的激励弱化和创新动力不足等问题。
出版社 |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
---|---|
作者 | 黄载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