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筑工程基础:建筑力学、结构与识图(第2版)》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课程实践”成果之一。《建筑工程基础:建筑力学、结构与识图(第2版)》是第2版,根据职业教育建筑类专业培养目标,按最新的国家规范、标准修订,主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力学知识,从而了解结构布置的原则、受力特点、构造要求,并培养良好的结构施工图识读能力。
全书共分13章,内容包括建筑力学基础、建筑结构基础、混凝土结构施工图识读三大部分。建筑力学基础部分主要内容包括支座反力,受弯、受压构件内力和内力图等;建筑结构基础部分包括梁、板、柱的构造及简单配筋计算,砌体结构及框架结构的基本知识等;混凝土结构施工图识读部分主要包括结构施工图的“平法”识读,框架构造,施工图实例等。
编辑推荐
《建筑工程基础:建筑力学、结构与识图(第2版)》可作为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建筑类相关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建筑类岗位培训教材。 目录
第一部分建筑力学基础
第一章静力学基础
第一节静力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第二节基本概念
第三节约束与约束力
第四节物体的受力分析和受力图
思考与练习
第二章平面力系
第一节力的合成与分解
第二节力矩和力偶
第三节平面一般力系
思考与练习
第三章材料力学基础
第一节材料力学的任务及研究对象
第二节内力、截面法、应力、应变
思考与练习
第四章轴向拉伸与压缩
第一节轴向拉压杆的内力——轴力
第二节轴向拉压杆横截面上的应力
思考与练习
第五章梁的平面弯曲
第一节梁的内力
第二节梁的内力图
第三节梁的弯曲应力
第四节连续梁简介
思考与练习
第六章压杆稳定及偏心压缩简介
第一节压杆稳定
第二节偏心压缩
思考与练习
第二部分建筑结构基础
第七章建筑结构设计基本原理
第一节建筑结构的概念和分类
第二节建筑结构荷载
第三节建筑结构的功能要求与极限状态
第四节建筑结构抗震基本知识
第五节钢筋混凝土结构材料及其计算指标
思考与练习
第八章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
第一节受弯构件的构造要求
第二节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第三节受弯构件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思考与练习
第九章受压构件
第一节受压构件的构造要求
第二节轴向受压构件的承载力计算
第三节偏心受压柱
思考与练习
第十章钢筋混凝土楼盖、多层与高层结构
第一节钢筋混凝土楼盖类型
第二节现浇钢筋混凝土肋梁楼盖
第三节钢筋混凝土楼梯
第四节多层与高层结构体系简介
思考与练习
第十一章砌体结构
第一节砌体材料和砌体的力学性能
第二节无筋砌体受压构件承载力
第三节混合结构房屋的结构布置和静力计算方案
第四节墙、柱的高厚比验算
第五节过梁、挑梁、圈梁、构造柱与雨篷
第六节砌体结构的构造要求
思考与练习
第三部分混凝土结构施工图识读
第十二章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
第一节混凝土结构施工图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柱平法施工图及构造详图
第三节剪力墙平法施工图及构造详图
第四节梁平法施工图及构造详图
第五节楼(屋)面板结构平面图及构造详图
第六节板式楼梯平法施工图及构造详图
第七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民用)抗震构造详图
思考与练习
附录
附录一荷载计算用表
附表1—1部分常用材料和构件的自重
附表1—2屋面均布可变荷载
附表1—3民用建筑楼面均布可变荷载标准值及其组合值、频遇值和准永久值系数
附录二混凝土和钢筋力学性能表
附表2—1混凝土强度标准值、设计值和弹性模量
附表2—2钢筋的计算截面面积及公称质量表
附表2—3各种钢筋按一定间距排列时每米板宽内的钢筋截面面积表
附表2—4普通钢筋强度标准值、设计值
附录三钢筋混凝土结构构造要求
附表3—1纵向受力钢筋混凝土最小保护层厚度
附表3—2混凝土结构的环境类别
附表3—3受拉钢筋基本锚固长度ιab、ιabE
附表3—4受拉钢筋最小锚固长度ιa、ιaE及搭接长度ιι、ιιE
附表3—5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
附表3—6抗震框架梁纵向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
附表3—7抗震框架柱截面全部纵向钢筋的最小总配筋率
附录四砌体力学性能表
附表4烧结普通砖和烧结多孔砖砌体的抗压强度设计值
附录五砌体承载力影响系数表
附表5—1砌体结构构件承载力影响系数ψ(砂浆强度等级≥M5)
附表5—2砌体结构构件承载力影响系数ψ(砂浆强度等级M2.5)
附表5—3砌体结构构件承载力影响系数ψ(砂浆强度等级0)
附录六本课程目标要求及学时分配建议
参考文献
附图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图实例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乙类建筑——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建筑(如消防、急救、供水、供电等)。地震作用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抗震措施,一般情况下,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1度的要求,当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定。对较小的乙类建筑,当其结构改用抗震性能较好的结构类型时,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
丙类建筑——地震破坏后有一般影响及其他不属于甲、乙、丁类的一般建筑(如公共建筑、住宅、旅馆、厂房等)。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均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丁类建筑——地震破坏或倒塌不会影响甲、乙、丙类建筑,且社会影响、经济损失轻微的建筑。如储存物品价值低、人员活动少的单层仓库等建筑。一般情况下,地震作用仍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抗震措施应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不应降低。
2.抗震设防目标
建筑物在设计使用年限期间有可能遭受多次不同烈度的地震。抗震设计要求建筑具有不同的抵抗能力,对一般较小的地震,发生的可能性大,故又称多遇地震,这时要求结构不受损坏,在技术上和经济上都可以做到;而对于罕遇的强烈地震,由于发生的可能性小,但地震作用大,在此强震作用下要保证结构完全不损坏技术难度大,经济投入也大,是不合算的,这时若允许有所损坏,但不倒塌,则将是经济合理的。我国抗震规范根据这些原则提出了“三个水准”的抗震设防目标。
第一水准:当遭受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建筑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第二水准:当遭受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建筑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第三水准:当遭受到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大震)时,建筑不致倒塌或产生危及生命财产的严重破坏。
通常将其概括为:“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三、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为了达到合理的抗震目的,在进行抗震设计时,应遵循下列要求:
1.场地和地基
选择对抗震有利的场地和地基。对不利地段应提出避开要求,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措施,不应在危险地段建造甲、乙、丙类建筑。建筑抗震有利地段、不利地段和危险地段的划分见《抗震规范》有关规定。
地基和基础设计时,同一结构单元的基础不宜设置在性质截然不同的地基上,也不宜部分采用天然地基,部分采用桩基。
2.建筑设计和建筑结构的规则性
建筑结构的平面、立面和竖向剖面布置宜规则、对称,并应具有良好的整体性;结构的侧向刚度宜均匀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宜自下而上逐渐减小。对不规则的建筑结构,可按实际需要在适当部位设置防震缝。同时,应按《抗震规范》要求进行水平地震作用计算和内力调整,并对薄弱部位采取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
3.结构体系
选择合理的抗震结构体系。结构体系应根据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建筑高度、场地条件、地基、结构材料和施工等因素,经技术、经济和使用条件综合比较确定。结构体系应具有多道抗震防线。
ISBN | 9787040360059 |
---|---|
出版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作者 | 梁慧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