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粮油饲料加工与储检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培训方案和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介绍:通过本方案的培训,使粮油饲料加工与储检专业受训教师的教学能力达到《能力标准》中的指标要求,了解相关职业教育方针政策和职业教育的教学要求,真正树立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掌握粮油饲料加工与储检专业相关专业教学法和现代教育技术;了解、把握粮油饲料加工与储检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方向;形成开展粮油饲料加工与储检专业领域职业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和专业课程教学研究开发能力。
编辑推荐
《粮油饲料加工与储检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培训方案和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 目录
粮油饲料加工与储检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
一、粮油饲料加工与储检专业实践能力标准/2
二、粮油饲料加工与储检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16
粮油饲料加工与储检专业教师培训方案
上岗层级教师培训方案/34
制定说明/32
一、培训目的/34
二、培训对象/34
三、培训目标/34
四、培训内容/35
五、培训考核/35
六、培训方法/36
提高层级教师培训方案/37
一、培训目的/37
二、培训对象/37
三、培训目标/37
四、培训内容/38
五、培训考核/38
六、培训方法/39
骨干层级教师培训方案/40
一、培训目的/40
二、培训对象/40
三、培训目标/40
四、培训内容/41
五、培训考核/41
六、培训方法/42
附录一 粮油饲料加工与储检专业教师培训内容/43
附录二 培训代码与内容/56
粮油饲料加工与储检专业教师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说明/62
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63 文摘
版权页:
职教师资培训的内容从职业技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出发,围绕职教师资的职业性和师范性,理论与实践、专业与教育的特性,正确处理职业、技术、教育三者的关系。具体培训内容包括专业理论知识的培训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分三个层级(上岗、提高和骨干培训),培训内容形成模块化,按不同层级的特点和培训需求进行组合。
培训形式以学员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按行动导向法的原则,实行集中讲授与分组研讨相结合、课堂理论探究与现场实践调研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紧密结合学员工作实际,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实践体验训练;以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为重点,开展企业调研和学校考察。
培训内容分三部分:教育类、专业类、企业实践类。培训课时为300—240学时,理论与实践实训培训课时比例为1:1,理论培训中集中讲授与分组研讨课时比例为1:1。上岗层级教师培训时间为300学时。
1.教育类培训注重于教师职业能力的提高。
安排的培训内容有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与趋势、中等职业教育法规及理念、中等职业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中等职业教学技术与方法、中职学校课程开发、中职学校教师教学科学研究。总课时为40课时左右。上岗层级教师培训时间为30学时。
2.专业类培训注重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中等职业学校粮油饲料加工与储检专业对应于大学粮食工程、油脂加工、饲料加工、粮油储藏与检验专业。粮油饲料加工与储检专业教师本科教育获得的知识并不能完全覆盖粮油饲料加工与储检专业的三大方向,粮食工程专业毕业的专业教师对粮油储藏与检验知识掌握肤浅,粮油储藏与检验毕业的专业教师对粮油加工技术了解不足,跨专业任教的专业教师更是知之甚少,迫切需要补充、更新相关的专业知识。
安排培训的内容有专业基础理论模块(重点为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模块。基础理论模块包括粮油生物化学、粮油微生物、储粮害虫与防治、通风除尘与物料输送的项目。专业技术模块分粮食加工技术、仓储技术、检测控制技术三大模块。每个模块按照工艺过程,分析工作过程,以能力为本位设置课程、采用行动导向实施课程教育。模块包括:国内外粮油饲料工业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粮油饲料工业新技术、国内外粮油饲料储检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粮油饲料储检新技术。
课时安排70~90学时。可按照需要采用不同模块组合。
3.企业实践类注重于教师职业能力的提高。
培训内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粮油饲料加工及储藏企业进行现场实践,了解粮油饲料加工工业及储藏行业的最新技术及发展趋势,加强教师的实践技能,了解企业对中职学生的要求,有利于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
ISBN | 9787549909841 |
---|---|
出版社 | 江苏教育出版社 |
作者 | 金昌海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