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眼看人 [平装] 9787569408,7569406

配送至
$ $ USD 美元

《佛眼看人》所讲的大多是古代“士”的故事,尤其是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和人生的经验,因而名为《儒者无惑》。“士”约略相当于现代的知识分子,但范围比较广泛,譬如武士亦可称为“士”,鸡鸡狗盗之徒的也称为“士”。“士”既是一个成员庞杂的群体,具体到个人,谋生方式、社会地位,人生态度也就行不一样。然而不管其间有多少差异,“士”大体是无“恒产”而有“恒心”的一群人,凭借一技之长生存、奋头于世,所以“士”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经验很有一些是其他社会阶层所不具备的东西,值得总结和借鉴。《佛眼看人》也选择了一些“学而优则仕”即做了官的士人的故事,表达了他们在黑暗的封建官司场为了保持气节而遭遇到的曲折与坎坷和丰富的斗争经验。古人说,“人世难逢开口笑”,可见人生在世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这本小书意在使读者在颇为艰难的人生旅途得到一点儿启发,知道前人曾经以怎样的态度去处理世间种种烦难之事,并人的经验也可能对后人有所帮助。如果达到了这样的效果,这本小书就算没有白写——当然也可能读者看了之后觉得都是些不着边际的话,遂付诸一笑——那就是作者期望达到的次一等的效果,令读者在“人世难逢开口笑”感慨中稍稍地轻松一下。
目录
沽名钓誉 僧人之勇 生死如一 机智问答 是法平等 愚人自缚 危险 不言之言 佛性平等 一悟百悟 雨润千山 免生死,不生死 全豁论道 慧安论岁 心如明月 虚空 全豁辞师 莫错用心 向往即背离 道得即开门 祖师西来意 关键一句话 询道 幽谷栖精神 庸人自扰 安心 禅机一点 慧能作偈 佛性难遇 摆脱困境 万物本清闲 忍耐的力量 过河不湿脚 僧眼 禅不在坐 一粒灰尘 自心即佛 放舍尘根 学生有疑 行!不行 时间的极致 能进能出 饶人是福 见道忘山 戒嗔怒 破戒 有疑才有悟 换个角度 自问 自修自悟 胡说 说第一句 心病 不妄语 刎颈致谢 投生 人贵相知 挑战佛祖 灵苗生有地 布袋和尚 布袋 笑口常开 洁身自好 信守如一 斗笠 无事 禅河茫茫 适性随流 无捷径 下下咬着 滋味 日读一字 临济一掌 只管看 自己尝 珠在哪里? 贵在神速 自证自度 新生 愚僧 心空境空 装模作样 生命之树 佛法无玄妙 供佛 僧人放鱼 莫耍玄虚 和尚不礼佛 三问 心心相印 保持本性 会心会意 滋润群生 “我” 不说 劳者食 依傍 禅门喝叫 宝藏 糊涂僧 禅义 清净之水 学无止境 坐具 刻苦磨炼 一片黄叶 木鹤飞 大道无门 虎就是虎 省力 分别之心 摒弃拖累 西来无旨意 以“步”过河 事不宜迟 大家的东西 无高无低 丹霞烧佛 何谓生死 顺应自然 到无处去 鱼儿脱网 无心 俗士悟法 下手试试 清净之心 莫回头 和尚家风 来莫可抑,往莫可追 佛法 大疑生大知 僧人求医 德山棒 僧人问法 当头棒 识见本心 宣鉴省悟 茶禅一味 出头天外看 一物莫违 正法眼藏 已伸不收已进不退 勇者胜 心为故乡 搀扶 不自觉 出门就是草 自性本是佛 青山不碍 塞满的嘴巴 悟不得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迷惑
序言
佛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也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佛教文化凝聚了人类在精神领域中经过长期探索而积累起来的、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思想结晶。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很长的历史,它在长期流传发展中,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交融,尤其是吸收了儒家文化的思想结晶,产生了中国化了的佛教--禅宗。禅宗盛行于唐朝五代时期,不仅传遍中国南北,也传到朝鲜、日本,以至影响到欧洲。 对佛不了解的人,多半把佛看作是位神秘莫测的偶像。但禅宗却强调众生与佛无异,自心即佛,平常心是佛,佛法平等,无有高下,没有贵贱之分,重视发展人自身潜能,主张自修自悟,自证自度,反对外在偶像,否认权威。在那受封建思想束缚、禁锢的社会里,这些主张对于解放人的思想,树立自信,认识世界无疑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佛教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也蕴藏着真理和智慧,去恶从善,淡泊人世,净化人生,救苦救难,稳定社会心理,融洽社会人际关系,这些在一定条件下,是有益于大多数人的。
文摘
插图:
ISBN9787569408,7569406
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作者塞尔登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