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螺旋 [平装] 7506009838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知识经济与社会更多地与变化的而不是稳定的组织安排过程相关联,因而,政策制定者、专家学者和商人对更新创新组织、改善创新条件产生了更大的兴趣。这导致了在政府内被设计来帮助产业创新的组织安排的转变。不仅集中在个别技术创新方面,而且还更多地关心和鼓励加强大学与产业的关系,促进通过起源于大学的基于先进技术的新公司的形成。本书的主题——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正是促进新的创新组织安排的动力源泉。 三螺旋主题日益受到全世界所有希望通过创新谋求发展的国家的大学、产业、政府三方的重视。 本书从社会视角、政治视角、科学视角提出了全新的管理理论。 三螺旋就是一种创新模式,是指大学-产业-政府三方在创新过程密切合作、相互作用,这三个机构每一方都表现出另外两个的一些能力,同时每一方都保持自己的独立身份。 由于联系与作用,代表这些机构范围的每个螺线都获得更大的能力进一步相互作用与合作,支持在其他螺线里产生的创新,由此形成持续创新流,共同发展。
编辑推荐
三螺旋是古代米索不达米亚人发明的从低处向高处提水的三螺旋状提水工具。美国学者亨利·埃茨科威兹等人把这种物理学原理的创新用在社会创新上,形成了一种创新模式。本书从社会视角、政治视角、科学视角提出了全新的管理理论。书中的言论将解决这样的问题:企业研发能力薄弱,"产学"严重脱节;高校教学脱离实际,"校企"缺少沟通;作为风靡欧美学校的"三螺旋"理论,促进了官、产、学三方关系的有效互动。
媒体推荐
书评 大学·产业·政府三元一体的创新战略,风靡欧美的创新模式。
作者简介
亨利·埃茨科威兹:国际大学一产业一政府三螺旋大会的奠基人之一。社会学博士,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博士后。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和颇彻斯分校科学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纽约市大学创新研究讨论会的创建者,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创新创造创业管理中心主任,伦敦科学政策支持组织大学一产业关系国际研究组组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大学一政府一产业三螺旋——特别是大学一产业关系、科学中的女性及相关科学技术政策。著有《麻省理工学院与创业型科学》(2002)等专著,发表论文7O余篇。被誉为“三螺旋之父”。
目录
导言……………………………………………………(1) 第一部分大学一产业一政府三螺旋 第一章走向三螺旋之路……………………………(3) 国家干预主义社会…………………………………(4) 自由放任主义社会…………………………………(7) 向三螺旋方向转变…………………………………(11) 创新的创新…………………………………………(13) 三螺旋创新模式……………………………………(16) 增强各机构已有作用………………………………(18) 其他机构范围的作用………………………………(19) 从双边相互作用到三边相互作用…………………(20) 超越线性模式………………………………………(21) 相互作用创新模式…………………………………(25) 机构范围的共同进化………………………………(27) 第二章从研究型大学到创业型大学………………(31) 大学创业活动的起源………………………………(32) 大学创业主义的先驱………………………………(34) 大学一产业关系的发展……………………………(35) 作为企业家的大学…………………………………(37) 处于过渡阶段的创业型大学………………………(38) 处于成熟阶段的创业型大学………………………(39) 不同种类的大学……………………………………(40) 美国模式:大学创业活动作为研究的延伸………(41) 欧洲模式:大学创业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延伸…(43) 瑞典大学创业活动的出现…………………………(46) 欧洲其他国家的发展状况…………………………(47) 创造大学创业文化…………………………………(49) 巴西的创业型大学…………………………………(50) 创业型大学的标准…………………………………(51) 作为三螺旋推进器的创业型大学…………………(52) 大学作用的增强……………………………………(53) 第三章政府的最适作用……………………………(59) 政府的最适作用……………………………………(60) 直接创新政策………………………………………(62) 间接创新政策………………………………………(65) 战时三螺旋…………………………………………(65) 和平时期研发范式的出现…………………………(66) 政府一大学关系……………………………………(67) 政府一产业关系……………………………………(68) 从研发扩展到公共风险投资:SBIR项目…………(69) 政府在研发资助中的作用…………………………(70) 公共/私人伙伴关系………………………………(72) “自下而上计划体系”的出现……………………(74) 民主社会与三螺旋…………………………………(75) 中央权力的下放……………………………………(77) 后集体主义社会……………………………………(78) 产业政策……………………………………………(80) 第四章公司的进化…………………………………(83) 以知识为基础的公司形成与发展的条件…………(84) 公司的进化…………………………………………(86) 三螺旋公司的出现…………………………………(89) 在公司里的政府……………………………………(94) 研究导向型公司……………………………………(95) 市场导向型公司……………………………………(96) 鼓励平衡的公司……………………………………(96) “双重生命”个体…………………………………(98) 公司里的大学………………………………………(100) 大学里的公司………………………………………(101) 三螺旋中的公司……………………………………(104) 在公司中的三螺旋…………………………………(106) 第二部分三螺旋的支撑环境 第五章再造风险资本………………………………(113) 风险资本的起源与发展……………………………(115) 私人风险资本………………………………………(119) 私人风险资本中“规模”与“范围”困境………(121) 公共风险资本………………………………………(122) 在“高政府”社会里的公共风险资本……………(124) 在“低政府”社会里的公共风险资本……………(126) 根据组织来源划分的各种风险资本类型…………(129) 风险资本周期………………………………………(136) 反周期风险资本……………………………………(137) 再创风险资本………………………………………(139) 第六章优化区域三螺旋……………………………(143) 区域空间及其要素…………………………………(143) 区域三螺旋空间……………………………………(146) 三螺旋空间和以科学为基础经济的发展…………(153) 区域创新组织者(RIO)……………………………(155) 大学作为区域创新组织者…………………………(156) 企业家作为区域创新组织者………………………(158) 政府作为区域创新组织者…………………………(159) 三螺旋区域…………………………………………(160) 创造区域三螺旋……………………………………(163) 第三部分三螺旋的运行过程 第七章创新的孵化…………………………………(169) 创新的孵化………………………………………(170) 孵化器的起源与发展……………………………(172) 孵化的现状………………………………………(176) 现代孵化器模式…………………………………(179) 孵化与创业型大学………………………………(180) 孵化的要素和标准………………………………(181) 联网孵化…………………………………………(183) 私人孵化器:内部联网…………………………(184) 世界创新网络组织(WIN)………………………(188) 孵化器的孵化器…………………………………(191) 在三螺旋中的孵化………………………………(192) 从教学实验室到教学孵化器……………………(194) 第八章三螺旋的园林景色………………………(197) 背景和理论体系…………………………………(198) 集团公司:单螺旋一双螺旋一三螺旋…………(199) 技术转移办公室的出现…………………………(201) 作为“创新系统集成者”的技术转移办公室…(204) 大学一产业咨询关系的组织化…………………(206) 研究中心的产生…………………………………(207) 科技园的诞生与发展……………………………(213) 把前向线性模式因素引入科技园………………(214) 建立逆向线性模式科技园………………………(216) 消除科技园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218) 科技园大学………………………………………(220) 技术极(Technopoles)…………………………(222) 三螺旋的园林景色………………………………(222) 第九章从无尽的前沿到无尽的转变……………(225) 科学的自主性……………………………………(226) 二战的无缝网络…………………………………(228) 无尽的前沿………………………………………(228) 知识资本化:知识生产的新动力………………(230) 交叉学科的综合…………………………………(233) 辅助线性模式……………………………………(233) 创新模式的变化——突破边界架金桥…………(235) 有四螺旋吗?……………………………………(236) 无尽的转变………………………………………(237) 对三螺旋实践活动的建议………………………(239) 译后记……………………………………………(242)
文摘
书摘 螺旋方向转变 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的出现,取代了一些旧的矛盾冲突和基于政府一产业关系的双螺旋社会问题。无论是在国家干预主义还是在自由放任主义社会,产业与政府的关系都倾向于保持现有的均衡状况,以获得一个新的动力。三螺旋社会通过三个机构范围的相互作用引入一个动力因素,这些相互作用不仅通过机构之间一个托一个的间接关系,而且还通过直接关系来进行。大学和其他知识生产机构被引入主要机构范围,也将促进产业与政府建立新的关系。 创新思想的生成和把它们投入应用的过程成为问题的焦点。无论是国家干预主义还是自由放任主义社会,都不能提供足以令人满意的以知识为基础的创新体制。在这两种体制中大学被限制到次要的位置。在由大量连锁机构范围构成的国家干预主义社会中,倾向于抑制新公司形成的衍生过程和其他组织进行新的创新活动。一个创新空间的创造需要使机构范围相互分离,并为现有组织控制之外的创新活动开辟空间。自由放任主义社会能创造这种空间,但不幸的是:自由放任主义的意识形态会严重地限制政府鼓励和支持新公司的形成。 尽管这两种不同模式在世界上的一些地方可能比在另一些地方被更多地发现,但每一种都可能包含传统的双螺旋关系,无论是国家干预主义还是自由放任主义,甚至是在那些主要按照其它模式运行的国家。例如,在前苏联,参与非法倒卖汽车零件和其他稀缺商品要被政府判定为犯罪行为。这是正常的政府干预主义模式的表现。但在美国,国防产业即所谓的军事产业却被国家干预主义体制操作。(Melman,1970)尽管有些情况下,一个国家的创新模式是复合的,但根据它传统上的主要模式,我们还是能够确认它在向交叉重叠机构范围——三螺旋转变过程中的特点与不同。 在自由放任主义社会中,大学、产业、政府正在向更密切靠拢的方向转变,在国家干预主义模式中则向越来越远离的方向转变。机构范围相对独立、交叉重叠的三螺旋普遍模式是从这两个方向开始转变的结果。无论是从国家干预主义还是从自由放任主义模式开始,向交叉重叠机构范围方向的转变都是按照一系列步骤发生的。最初在自由放任主义模式中,当政府起较大的作用时,它是间接地起作用。例如,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大萧条时期,当产业遇到麻烦时,政府改变了研究所有权归联邦政府所有的规定,把这些权利交给了大学,并说现在大学应该努力把那些权利转移到产业以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这可以被看作是一个间接的产业政策——政府部门在影响和促进产业发展水平方面起作用,但不是起直接的作用。政府不是直接支持产业的发展,而是间接地通过大学利用政府政策的变化来影响产业发展进程。这是通过彼此作用、相互影响过程使各机构范围向更密切相关方向转变的第一个步骤。P.11-13
ISBN7506009838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作者亨利·埃茨科威兹
尺寸16开